APP下载

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比较

2014-05-22杨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杨茜

【摘要】 目的 分析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每组各27例, 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等。运用潮气量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MMEF、FEV1.0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P<0.05);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 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 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晚发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气道反应性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年龄普遍超过60岁, 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 易被误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可逆流特征为主, 气流易受到限制, 进而朝进行性方向发展[1]。作者对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对其肺功能与气道反应性指标进行比较,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27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27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中, 男14例, 女13例, 年龄65~74岁, 平均年龄(67.2±4.5)岁, 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61.5±5.5)个月;在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3~66岁, 平均年龄(65.2±4.3)岁, 病程6~31年, 平均病程(65.6±7.2)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1. 2. 1 肺功能的测定 使用肺功能仪器对患者激发前的肺通气功能、1 s用力呼出量、肺活量以及残气/肺总量百分数进行检测, 判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的正常情况。

1. 2. 2 气道反应性的检测 运用潮气吸入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检测, 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 吸入醋甲胆碱, 对醋甲胆碱值进行测定, 如患者1 s用力呼出量值低于基础值的约20%、醋甲胆碱浓度低于7.8 μmol/L, 则需要对患者的气道反应性进行判断。如气道反应性增高, 那么支气管反应性试验则为阳性, 如气道反应性降低, 那么支气管反应性试验则为阴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进行检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阻力值高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差异明显(P<0.05);进行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阻力无变化,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力变化显著, 结果表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 见表1。

3 讨论

晚发支气管哮喘疾病主要受到各种不同气道炎性细胞与结构细胞因素影响导致出现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易导致出现高气道反应性。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增高主要受到变态反应性炎症、气道炎症等因素影响。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会增强平滑肌的敏感性;气道炎症会导致重建气道结构, 增加气道壁厚度[2]。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气道反应性增高, 如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哮喘病史、肺功能正常以及处于症状缓解期, 气道反应性增高能够成为对其进行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定的气道阻力指标表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主要伴有支气管痉挛症状, 无明显的气道阻力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对气道壁带来损害和修复影响, 并重建气道[3]。在本组研究中,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进行检测和对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阻力值高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激发试验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

综上所述, 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 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能够根据气道阻力对气道反应性特征进行判断, 并有效提高晚发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欧爱龙.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反应性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1,9(35):38.

[2] 黄国平.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比较.中国乡村医药, 2010,17(1):7-8.

[3] 陈永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2例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9,25(14):156.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每组各27例, 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等。运用潮气量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MMEF、FEV1.0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P<0.05);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 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 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晚发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气道反应性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年龄普遍超过60岁, 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 易被误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可逆流特征为主, 气流易受到限制, 进而朝进行性方向发展[1]。作者对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对其肺功能与气道反应性指标进行比较,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27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27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中, 男14例, 女13例, 年龄65~74岁, 平均年龄(67.2±4.5)岁, 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61.5±5.5)个月;在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3~66岁, 平均年龄(65.2±4.3)岁, 病程6~31年, 平均病程(65.6±7.2)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1. 2. 1 肺功能的测定 使用肺功能仪器对患者激发前的肺通气功能、1 s用力呼出量、肺活量以及残气/肺总量百分数进行检测, 判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的正常情况。

1. 2. 2 气道反应性的检测 运用潮气吸入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检测, 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 吸入醋甲胆碱, 对醋甲胆碱值进行测定, 如患者1 s用力呼出量值低于基础值的约20%、醋甲胆碱浓度低于7.8 μmol/L, 则需要对患者的气道反应性进行判断。如气道反应性增高, 那么支气管反应性试验则为阳性, 如气道反应性降低, 那么支气管反应性试验则为阴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进行检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阻力值高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差异明显(P<0.05);进行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阻力无变化,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力变化显著, 结果表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 见表1。

3 讨论

晚发支气管哮喘疾病主要受到各种不同气道炎性细胞与结构细胞因素影响导致出现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易导致出现高气道反应性。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增高主要受到变态反应性炎症、气道炎症等因素影响。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会增强平滑肌的敏感性;气道炎症会导致重建气道结构, 增加气道壁厚度[2]。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气道反应性增高, 如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哮喘病史、肺功能正常以及处于症状缓解期, 气道反应性增高能够成为对其进行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定的气道阻力指标表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主要伴有支气管痉挛症状, 无明显的气道阻力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对气道壁带来损害和修复影响, 并重建气道[3]。在本组研究中,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进行检测和对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阻力值高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激发试验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

综上所述, 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 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能够根据气道阻力对气道反应性特征进行判断, 并有效提高晚发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欧爱龙.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反应性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1,9(35):38.

[2] 黄国平.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比较.中国乡村医药, 2010,17(1):7-8.

[3] 陈永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2例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9,25(14):156.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每组各27例, 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等。运用潮气量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MMEF、FEV1.0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P<0.05);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 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 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晚发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气道反应性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年龄普遍超过60岁, 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 易被误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可逆流特征为主, 气流易受到限制, 进而朝进行性方向发展[1]。作者对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对其肺功能与气道反应性指标进行比较,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27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27例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中, 男14例, 女13例, 年龄65~74岁, 平均年龄(67.2±4.5)岁, 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61.5±5.5)个月;在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3~66岁, 平均年龄(65.2±4.3)岁, 病程6~31年, 平均病程(65.6±7.2)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1. 2. 1 肺功能的测定 使用肺功能仪器对患者激发前的肺通气功能、1 s用力呼出量、肺活量以及残气/肺总量百分数进行检测, 判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的正常情况。

1. 2. 2 气道反应性的检测 运用潮气吸入法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检测, 将醋甲胆碱作为激发试剂, 吸入醋甲胆碱, 对醋甲胆碱值进行测定, 如患者1 s用力呼出量值低于基础值的约20%、醋甲胆碱浓度低于7.8 μmol/L, 则需要对患者的气道反应性进行判断。如气道反应性增高, 那么支气管反应性试验则为阳性, 如气道反应性降低, 那么支气管反应性试验则为阴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进行检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阻力值高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差异明显(P<0.05);进行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阻力无变化,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力变化显著, 结果表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 见表1。

3 讨论

晚发支气管哮喘疾病主要受到各种不同气道炎性细胞与结构细胞因素影响导致出现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易导致出现高气道反应性。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增高主要受到变态反应性炎症、气道炎症等因素影响。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会增强平滑肌的敏感性;气道炎症会导致重建气道结构, 增加气道壁厚度[2]。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气道反应性增高, 如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哮喘病史、肺功能正常以及处于症状缓解期, 气道反应性增高能够成为对其进行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定的气道阻力指标表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主要伴有支气管痉挛症状, 无明显的气道阻力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对气道壁带来损害和修复影响, 并重建气道[3]。在本组研究中,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气道阻力(Raw)、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残气容积/肺容量(RV/TLC)进行检测和对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最大呼气流量(PEF)低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阻力值高于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激发试验后, 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

综上所述, 对晚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查, 对气道反应性进行测定, 能够根据气道阻力对气道反应性特征进行判断, 并有效提高晚发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鉴别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欧爱龙.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反应性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1,9(35):38.

[2] 黄国平.晚发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比较.中国乡村医药, 2010,17(1):7-8.

[3] 陈永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2例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9,25(14):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上海市虹桥街道居民肺功能调查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