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金融一体化:醒得早 起得晚
2014-05-18蔡恩泽
文 蔡恩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也需要金融协同推进,以金融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虽说几年前,京津冀三地对金融一体化早有酝酿,但一直停留在务虚层面,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
醒得早 起得晚
在京津冀一体化从孕育到发展过程中,经济最活跃的因素——金融越来越显示出协同服务的推动意义。各类市场主体迫切需要信贷资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跨地区流动和高效率配置,也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金融产品创新寄予厚望。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将有助于三地实现企业的信用评级一体化,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区域经济,同时有利于打击非法集资。眼下非法集资非常猖獗,一些公司注册地、经营地和资产藏匿地分设在三个地方,使得跨境打击难度加大。而信用体系的共同建设,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遏制。
然而,从京津冀三地的现状来看,区域金融协同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定位模糊,相互争抢。由于区域金融分割,行政管理分散,京津冀三地金融竞争大于金融竞合,并存在多中心倾向,各家都想争夺金融主导权和控制权,特别是京津两城市都在高调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多少年来,京津两市拼抢北方金融中心的角逐从未停止过。北京具有的优势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出自这里,但是作为金融中心,缺陷是缺少证券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去年该市有了新三板交易中心,其实也只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为上交所和深交所拾遗补缺。而上世纪初,天津是名副其实的北方金融中心。后来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又空降到该市任市长,为天津复活这个旧梦注射了强心针。但天津必须面对北京这个强大的对手。围绕着北方产权交易中心,激烈的交锋一直没有停息过,造成两市金融资源错配。
第二,各抱地势,地区分治。京津冀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有的撑破肚皮,有的嗷嗷待哺,区域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也十分显著。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按目前的政策,如果修一条路贯穿京津冀三个地区,就要分别找三家银行贷款。又如小额贷款公司,在哪个地区设立就只能在哪个地区放贷经营。
第三,结算不畅,创新滞后。京津冀三地跨地区结算时间较长,不够便捷。比如天津居民在北京买房,却不能使用天津当地的银行卡办理按揭。京津冀居民手持信用卡到异地存取款,都要付出不菲的手续费。因此,三地迫切需要实现清算和结算的一体化,降低社会各界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
从国内成功经验来看,金融协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功不可没。200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银行汇票由区域内出票银行签发,由其或代理付款行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资金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此举意味着城商行出具的用于异地结算的银行汇票,可以在多个代理付款行兑付,区域经营的局限性得到缓解,对区域经济提速大有裨益。
在珠三角,从2010年8月,就以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为主体,以佛山、东莞和珠海等城市为节点,整合金融资源,着力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形成“两中心、三节点”的总体金融空间布局。而无论是广州提出的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还是深圳重点提到的打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毗邻港澳”两张牌,都结合自身的特点,放眼珠三角区域全局,金融一体化正风生水起。
其实,早在几年前,京津冀三地就对金融一体化有所谋划。2008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京津冀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服务。随后,北京市金融局就提出研究京津冀金融一体化,首先取得了河北金融办的支持,去年又同天津签订了合作协议。
2 0 1 1年1月,河北省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打造区域金融合作共同体的规划。
天津也有过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构想。但是,当年在两会上,记者们追问戴相龙,京津两地金融能否一体化?他只是笑而不答,令人捉摸不透。
有专家设想,在三地交界处搞一个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尝试探索一些金融管理创新,将来的试验区可以根据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探索一些改革创新措施。
可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始终处于画饼的层面,没有抓住机遇,以致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
为何“赖床”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醒得早却起床晚”,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地“赖床”呢?客观上讲,京津冀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滞后,难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提并论,这决定了京津冀地区的金融合作会更加棘手。此外,在合作机制、业务管理、地方利益上,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也遇到阻力。
合作推进机制落后影响到合作层次。目前,京津冀的金融合作主要靠区域协作论坛等会议形式推动,由三地社科联、科协等主办,参会人员以专家、学者为主。这种会议规格决定对金融一体化的讨论必然是民间式、务虚的,不可能形成任何具有政府权威的、可操作性的合作协议。在2011年5月18日“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上,河北省一位副省长曾呼吁“在国务院层面形成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最好在发改委下成立专门办公室,协调三个地方政府,采取共同行动”,可见对更高层次推进机制的期盼。
地方利益冲突影响到金融合作的进程。三地都想从金融一体化中分“一杯羹”,各有利益诉求,这种囿于地方利益的思维方式使金融合作成为了一种博弈行为,各地一方面踊跃参与金融一体化磋商,借机使自己得到更快发展;另一方面又坚守本地利益堡垒,生怕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延迟了金融合作的进程。
马上行动
号角已经吹响,进军不可阻挡。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潮流涌动,不可阻遏。顺应一体化潮流,三地原城市商业银行交叉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做法,成为该区域金融一体化实质性运作的最好注脚。
而当务之急是京津两市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破除拼抢地区金融老大的功利思想。平心而论,北京既是首都,也是城市,北京不可能在制造业上有更大建树,金融业势必成为它的支柱产业,奋力拼抢利益蛋糕,不足为怪。但北京完全可以与天津联手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按专家们的建议,比较起来,北京可以在金融管理方面多做一些,天津在金融运营方面多做一些,一人争做老大,不如两人联合起来坐天下。
河北则应主动接受京津的辐射,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吸引国内外金融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建设多家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备份中心和培训等机构,形成集聚发展优势。特别注意引导设立服务于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在资源配置上要遵循市场规律。目前金融资源在北京高度集聚,但这种资源不是想拿就能拿走,或是想留就能留下,它会根据市场要素自然整合。北京一些大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外包和金融后台已经去了廊坊和武清,如人保投入40多个亿在廊坊搞金融后台。这是因人力和土地各方面运营成本和比较优势决定的,北京海淀区一亩地三五百万拿不下来,廊坊可能只要十几万。
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过程中,要发挥金融资本的带动作用,来助推产业升级。这不可能重走长三角、珠三角自然发展的老路,要更多地体现在更大区域内的功能调整,这一过程中同样需遵循市场规律。比如北京上市公司全国排第一,在上交所拥有的企业数量和公司市值都排老大。一些成熟的上市公司,可以以产业链的形式与河北合作,高端部分留在北京,生产线转移出去。不仅如此,未来在金融要素市场等方面,北京和河北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组织角度来看,成立区域金融一体化协调机构很有必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与披露制度,为金融一体化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