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与钟

2014-05-15魏武挥

网络传播 2014年4期

魏武挥

互联网非常擅长于一件事:毁词。压根没有大半年的功夫,一开始被造出来时被视为正面褒义的词——“互联网思维”时下已经有一些负面贬义的意思,写文章再提这个词,颇有一些拾人牙慧的感觉。然而,我所看到的,大部分对互联网思维这五个字的解读,都流于表面。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用反话正说的方式,加以讥讽。而事实上,早在2009年,就有一本书出版,虽然没有明说“互联网思维”,但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互联网思维,就是这本由财讯首席战略官段永朝所写就的《互联网:碎片化生存》。有意思的是,大规模使用“碎片化”这个词,也是从2010年才开始的。

2009年的时候,有一个词非常火热,那就是“云计算”——这个词后来一度消沉了下去,拜大数据一词所赐,最近又开始红火起来。段永朝自“云计算”这三个字出发,并从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所提到的“云”和“钟”得到灵感,写下了一篇题为“网民改变世界”的自序。在这个自序中,他提及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那种云中有钟,钟里有云的交织关系。

我想从这篇序言开始,再次出发,谈一谈我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云的思维,而不是钟的思维。

钟是什么?它是一个结构化的事物,而且十分笨重。组成钟的任何一个小片(甚至是一大片),都不再是钟,因为起不到钟的功能。钟一旦被打碎,再复合成一个钟会变得相当困难。一口大钟放在地上的话,会有十足的威严感和压迫感。如果是一口小钟,想要让这口小钟变成一口大钟,大概除了把这口小钟重新融化掉,再重新加入原料铸钟就没什么其他法子了。你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叠加方法,让十口小钟变成一口大钟。

但云不是。十朵小云只需要非常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朵大云,而一朵大云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另外一朵云。云并不结构化,它的外形可以随时发生变化。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对云本身来说,既重要也不重要。更有趣的是,云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平等的,云倒过来还是一朵云,而钟倒过来人们就会说:这口钟放倒了。

钟是固化的,一旦被锻造成钟,它的体积就不会再变化,云可以稀薄,可以厚实,可以延绵千米,也可以浓缩成厚厚的但又是小小的一朵。这个意义上讲,云比钟灵活多了。

人类文明从农业时代走来,到了工业时代,然后进入今天的信息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规则。工业时代的规则是:一切都结构化、体系化。其实计算机里一直到今天还有这种钟的思维方式,比如目录的嵌套。在只有一个拷贝的前提下,你很难做到在多个目录夹里出现同样的文件——除非你在多个目录里建立所谓的快捷方式去指向目标文件。但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用一个名为“tag”(中文其实没有太好的翻译方式,一般称为关键字或者标签)来标记一个文件。一个文件可以拥有多个tag,这就意味着经由不同的tag,都可以抵达这份文件。换而言之,一个目标文件的路径是可以多个的,但在计算机里,一个目标文件的路径,只能有一个。

云的思维,具体表象就是网状结构。信息的组织是网状的,而不是什么目录套目录的。早期的门户网站依然有工业时代的痕迹:一级频道套二级频道,二级频道套一级栏目,一级栏目套二级栏目。所有的信息各就各位、井然有序。频道也好栏目也好,其实也是一种关键词(比如财经频道,财经就是一个关键词),但频道栏目这种关键词是有等级的:这个栏目从属于这个频道之下。而在搜索引擎里的关键词,是没有任何从属关系的。你可以说关键词A和关键词B有关,但你说不出来关键词A还是B谁等级更高一些。网状的信息结构,去中心化的信息结构,没有等级。

信息的组织结构开始网状化,商业社会里的组织也开始网状化,当然,商业组织不可能变成彻底网状化的结构,至多就是一个扁平化的结构。但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迁移的背后逻辑是:它更注重个体的力量。与工业时代的那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不同,人和组织的关系,并不是流程的关系,也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没有太多的依附与被依附(不是说完全没有),这就出现了格兰诺维特所谓的“镶嵌”。

网状化的出现,导致了另外一种人与商业组织的关系,这就是罗振宇所谓的“U盘式生存”,他视过去组织的雇员是一种“硬盘式生存”,相对固定,迁移不易,而我则认为过去组织的雇员们共同构成了一口钟,这口钟的一小片想成为另外一口钟的组成部分,中间的麻烦可想而知。而且离开了钟,这一小片就啥都不是。今天的人可以寻找“云的生存之道”,可以加入到一朵云中成为它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成其为一朵云,再小再碎片也是一朵云,而不是不成其为钟。

碎片化生存是一种云的生存方式,这是最核心的一种“思维逻辑”,而不是必须从属于某个结构。要说互联网思维,既然已经提到了思维二字,如何赚钱,如何经营,那就过于表象化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碎片,就是云。

世界,是一朵云,不是一口钟。

链接

1、《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

作者:段永朝,姜奇平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11-1

洞悉新物种的行为和习性,需要从思考支撑这一新文明的“新土壤”开始。这是一部看上去较为松散的对话集。姜奇平和段永朝,作为中国互联网思想始终不渝的追寻者和思考者,他们试图在穿越文明史的对话中,重新审视互联网这一文明创建的伟大力量,探究源于但不同于工业革命思想基石的达尔文主义,在新文明构建中,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2、《微博的碎片化传播》

作者:朱海松 著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3-5-1

本书以微博这一当下最流行的传播形式为基础,首次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微博传播原理,详细描述了微博碎片化传播的“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的本质特征。

3、《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

作者:(英)波普尔 著,舒炜光 等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9-1

当代著名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1994)后期重要论著。这一时期,作者的研究重心从方法论扩展到知识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因而转型到对世界的性质和结构以及整个宇宙进化的阐释。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