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广告

2014-05-15杨柳

网络传播 2014年4期
关键词:纸牌海量痕迹

杨柳

借助于网络媒体,互联网广告发展迅猛,因其广泛的传播范围、多样的形式载体、良好的互动性等优势,使之成为时下最风靡的广告形式之一。当前,互联网广告在大数据背景下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广告的内容生产、投放形式都将因为大数据受到影响,而至关重要的,将是互联网广告从业者思维与观念的激荡和变化。也许,这一点在当下的表现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日益广泛的运用,互联网广告领域将会是一片新天地。

从一个案例说起

2013年,一部网络剧《纸牌屋》受到影视界与网络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该剧时下已经横扫40多个国家收视榜。该剧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大数据“算”出来的。该剧的制作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Netflix,它通过其全球3300万个订阅用户大量的行为痕迹,如下载、收藏、推荐、快进、暂停、回放、播放等,了解到大多数用户喜欢 David Fincher导演,Kevin Spacey主演的影片口碑不错,还了解到英剧版的《纸牌屋》很受欢迎。三者的碰撞促进了《纸牌屋》的诞生。Netflix还通过海量的数据积累和挖掘,分析出用户的观看习惯在不断改变,观看时间逐渐零散化,不再喜欢追剧而是喜欢一次性全部看完,所以《纸牌屋》不再有“首播剧集”和“追剧”的概念,首次开播也是将一季内容全部播出。Netflix对其长期积累下来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预测,根据受众特征、喜好定制电视剧,不再是随意、主观地编制影片,而是以数据为依据,成功地推出了广受欢迎的电视剧。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纸牌屋》从内容生产、受众定位到受众审美心理、受众消费习惯,都依赖于数据分析,像受众审美心理这些以前无法量化、无法掌控的因素,现在由于有了海量的数据和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而成为可以“计算”、可以操控的“客体”。将混沌不清的因素透明化,将柔性的、主观的东西刚性化、客观化,数据挖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数据分析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而是包含着革命性的变化。

虽然这里所举的例子是一部影视作品,但其内在的运作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广告。实际上,只要人们上网,就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这些痕迹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其数量之巨,超出人们的想象。以前由于数据挖掘技术没有发展起来,这些稍纵即逝的痕迹都是无用的、冗余的,因此不会被人们加以监测、存储和分析。但是,这些痕迹却包含着许多信息,比如受众观看网络视频时的快进动作,也许就意味着他对某些情节和场景不够喜欢,甚至很反感,而受众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转帖、推荐、吐槽等行为,同样也包含着他对某部作品的喜恶态度。这些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痕迹不就是海量的数据吗?换言之,它们就是所谓的“大数据”。

对于互联网广告而言,这些“大数据”只要运用适当,同样可以用来为内容生产提供参考,为广告投放提供数据化的决策。

广告投放:从准确到精确

在互联网上,网民经常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喜好查阅相关内容,虽然关闭网页就意味着某一次的网上活动结束,但网民在互联网上的任意行为都会留下痕迹,它代表着某种心理、需求或行为,反映个体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消费观。每一次的上网痕迹都会成为抽象的数据,负载着个体的多样信息,最后存储在后台服务器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台服务器会存储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被广告从业者获取、“化验”,采用特定的数据挖掘算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利用,然后对受众群体进行基本定位,进而抽象出受众的审美、消费、兴趣特征,利用这些特征便可以精准地设计出符合某类受众群体口味的广告。如果收集的数据可靠且分析准确,那么设计出的广告受到网络用户青睐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获得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广告的设计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不断改变传统语境下广告设计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当人们像制作《纸牌屋》那样,精确地描绘出受众的心理诉求与审美期待,据此进行内容生产,就会拉近甚至彻底消除内容生产与受众接受之间的距离,人们常说的“量身定制”也就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而是成为眼前的现实了。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同样可以为广告投放提供数据化的决策。广告投放是广告商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偏偏又最难操控。广告商经常抱怨受众的口味捉摸不定,同时又苦于无法精确地监测和评估广告的传播效果。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广告投放策略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困境。

广告投放的决策建立在受众分析的基础之上。在大数据背景下,广告受众分析方法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前对广告受众的量化分析,往往采用抽样分析方法。当今的受众群体有碎片化的趋势,消费者的从众消费观不断减弱,相反,求异的消费观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彰显自我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这就给抽样分析增加了难度,因为抽样分析的逻辑正是基于样本所具有的代表性,而碎片化趋势则大大减弱了这种代表性。大数据挖掘正好相反,它无需抽样,而是直接处理海量数据。换言之,它每次分析的都是目标总体,这是一种全息性的量化分析方法。

互联网广告可以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推测受众的兴趣点。但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痕迹,都在我们不经意间被送往后台服务器。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从浏览网页,到在线观看视频,从社交网络上的帖子,到GPRS定位,都被视为数据的一部分,送往我们不知道的第三方,这些信息可能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他人检索、查找、分析、利用。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又不侵犯受众的隐私权,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牌海量痕迹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天狗送的纸牌
纸牌塔的无限可能
灵活猜纸牌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纸牌屋
积淀岁月的痕迹
基于文件系统的分布式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存储与组织研究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