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与微信,竞争还是互补?

2014-05-15周培源

网络传播 2014年4期
关键词:舆论竞争微信

周培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其中,相比2012年底,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而即时通信用户规模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

报告一出,立即引发了又一轮关于“微博崩溃论”的争议:不少互联网研究者从用户规模、活跃度、使用体验等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微博的霸主地位受到微信挑战,昔日光芒不再;但另一方面,与之相反的声音也一直存在,不少人通过热点事件的转评数量、新闻属性与公共空间等角度予以回击,认为两种产品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

这就引发一个思考,微博与微信的关系,究竟是竞争还是互补?

事实上的竞争:无法回避的话题

作为移动终端上最火爆的两款App,两者的功能有重复,用户也同样存在重叠,而每个人的注意力资源又是有限的,微信使用率和用户黏性的增长必然导致微博用户停留时间缩短,事实上这也早已得到新浪总裁曹国伟的公开确认。因此坚持认为两者存在竞争的观点是有事实基础的,我们也可通过反事实推理的方法进行验证。

所谓反事实推理,指的是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事件的真实现存状态与假设的、希望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的过程。假定没有出现微信这种功能重复、用户重叠的竞争性应用,那么显然,信息需求不变甚至增长,每个人拥有稳定的注意力资源,在没有其他应用分流的情况下,至少微博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不会出现跳水式下降。

然而,反对者可能会认为上述论述并不合理,他们将之视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即便不出现微信,也会出现其他的竞争性、替代性产品。

比较棘手的反驳在于,可能会有人认为微博的表面式微不一定是外部因素引发,而是自身因素导致,类似一种“摩尔定律”,即微博的新鲜感、吸引力、影响力等已经过时,即便没有微信,微博依然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因而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这种回应值得探讨,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首先需要质疑是否存在这种“互联网产品规律”,因为从2010年微博元年至今不过四年时间,根据经验,我们能发现很多互联网产品的繁荣期只有数月,但另一些则远远超过了四年之期,简单的“规律说”不具普遍

性和说服力;其次,将微博和微信合并起来看,可以发现,用户使用这些应用的数量大增,热度不减,可见自媒体、社交媒体并未走向没落,又怎么能简单认定“过时”呢?

最后,不少人将微博走下坡路与前段时间的网络治理联系起来,认为包括网络谣言治理、打破“大V”话语霸权等行动加速了微博的颓败,网络治理导致微博的活力受到压制,原本能够吸引注意力资源的社会心理文化因素流失了。这里我们没有实证数据进行论证,但需要强调的是,网络治理并非全面压制,它只针对极少部分的有害信息,原则上是对所有网民的保护而非伤害,谣言四起、无良营销等行为本身就受到诟病。至于“大V”神话的破灭并不能说明微博名人的缺失,我们发现很多受人尊敬的“大V”名人依然活跃在微博平台,同时“中V”的崛起也改变了微博原有的信息发布和话语权力的分布,基于此,也不能简单认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互补思维:两者难道不能和谐共存吗?

尽管两个应用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竞争并不一定会导致一方独霸一方没落的结果,显然两者的竞争不是排他性的,因为两种应用的功能虽有重叠,但分工亦有不同,特点非常鲜明,这就为两者的共存奠定了基础。

微信、微博的特点前人之述备矣: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类似的特点还可以归纳更多,但两者的侧重还是显而易见的。

微博,应当突出的是公共属性。微博之所以一夜走红,最初依赖的就是微博的公共性,微博也成为中国近年来网络公共空间的又一高峰:公共事务的讨论更具针对性;公众人物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公民讨论的视角更加多元化。同时微博平台汇聚了海量信息,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把关:我关注,我发布,我评议,我主导——新闻信息的消费真正开始从“无评论,不新闻”变成了“无微博,不新闻”。尽管有批评称,不同的个体在这种公开的互动中影响力迥异,甚至这种公开讨论加剧了信息鸿沟、知沟效应,但我们无法反驳的是,正是其公共性吸引了几乎所有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互联网第一舆论发散地。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微博在几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监督权力事件中的表现使其一下子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微信,更应当打出的是熟人关系。从即时通讯软件开始,微信看中的就是人际传播式的点对点,这与微博讲究的公开性、大众传播特征是相反的。可见微信首先是抓住熟人关系,私密性和针对性更强,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够:首先每个人的熟人关系是有限的,其次如果只停留在点对点的即时沟通,QQ等早已具备。因此,微信必须要发展出介于点对点和点对多之间的沟通模式,朋友圈就是很好的选择。最后,是每个人的信息需求,这种信息不仅仅是熟人信息,更需要新闻的事实信息和观点的价值信息,这就催生了微信公众平台。由此可见,微信的发展是立足于熟人关系上的“沟通+信息”模式,从这一点上说,微信同时借鉴了微博的优点,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值得玩味的是,在微信借鉴微博的时候,微博也在向微信学习,如增加密友圈等。尽管两者相互学习,但不可避免的是两者要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体现出差异以迎接挑战。某种程度上,微博的压力更大一些,因为其内部的问题似乎大于外部的竞争挑战,微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激活普通用户的活力,变“看微博”的隔岸观火为“写微博”的身临其境。当然,这里对微博颓败趋势的讨论不代表笔者认为微博不重要,更不是否定微博平台曾经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一言以蔽之,两家应该放弃对立思维,各自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用户黏性以分享注意力资源,一定时期内,二者可以很好地共存。

移动舆论场如何成为社会进步动力

当然,无论未来两者的关系走势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微博和微信已然成为当今网络舆论的主力军,对于移动舆论场来说更具社会意义。

转型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多元思潮并存让任何一个现象和问题的讨论都显得更具相对意味。从微博到微信,一个是易于收集、监测和研判的舆论集散地,另一个是私密性更强、专注度更高的意见平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互联网舆情报告》认为,微博上陌生人的集体“吐槽”,转向微信熟人间的相互取暖,提示了社会参与的无力感增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微博式微和微信崛起后某种程度上民众心理的变化。当年我们为微博开辟了政治传播新通道而欢呼的时候,正是看中了它在激活社会参与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微博国家队的集体亮相一度让我们产生了对微博平台构建网络公共领域、促成协商对话民主的期待,但如今舆论场从“显舆论”向“潜舆论”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活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也隐含了政治参与热情的消退。

舆论是一个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对当下中国更具特殊意义。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无论微博微信谁消谁长,民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没有消退。在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的选择和接受方面,虽然略有迷惘,但整体而言,网民的自主和理性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是转发和点赞,另一方面是自律和反思,我们已经在这种进步中看到了积极因素。

链接

缔元信《社会化媒体用户分群及因素研究》报告(2013年7月)显示,年龄的差异,在微信、微博的用户群体上表现得更明显些。总体而言,微博用户偏成熟,微信的年轻用户比例更高。36岁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的微博用户比例大大高于微信用户,35岁以下的微信用户比例均大于微博用户,尤其是18岁以下、19-24岁(90后)的微信用户比例更是远高于微博。

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中,80后对社会化媒体更热衷。他们喜欢长时间使用社会化媒体,每天使用五小时以上的微博和微信用户中,80后分别占10.5%和14.5%,高于70后和90后。他们的微信用户使用频率更高,34.8%的80后微信用户每天使用四次以上,高于90后(23.4%)和70后(19.5%)。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论竞争微信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感谢竞争
微信
微信
微信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