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报道的亮点与发力点

2014-05-15王勇徐敬宏

网络传播 2014年4期
关键词:两会网民委员

王勇+徐敬宏

2014年的“两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首次“两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将通过“两会”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政府决策,并逐步变为实际行动。起跑决定后程,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曾被美国《时代》周刊定义为中国的“历史性转折”年,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如何“落子”,新一届中央政府将在“两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将开出怎样的改革清单,会“啃”哪些“硬骨头”,十三亿中国人民充满期待,也牵动世界各国的目光。

同样,我国各大新闻媒体对这次的“两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都将其作为一次重大报道战役来抓,并在报道方式上与时俱进:一是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如中央电视台“启用传统电视节目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58个栏目,70个版块全面报道两会”,“启用全高清设备对24个重要场次的活动进行直播,4G技术也首次融入两会报道”,设立“两会大数据”栏目,“对两会期间海量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现”;“新闻客户端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全面参与两会报道,以‘秒拍记者会等全新形态,在网络上为观众带来更鲜活的现场报道 ”。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和新媒体的融入,使2014年的“两会”报道呈现出了许多亮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微信两会”和“大数据两会”。

微信“两会”

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在对我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同时,也深深渗入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深深渗入近年来召开的“两会”以及有关“两会”的报道中:1999年,网络媒体第一次走进“两会”,开启了网友与代表委员互动的先河;2009年,“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网络问政”,“两会”期间新闻中心首设“网络访谈室”;2012年,“微博两会”在网络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热潮;2014年的“两会”,则迎来了“首个微信时代全国‘两会”,微信在“两会”报道中大放异彩。

首先, 2014年的人大会议新闻中心、政协会议新闻中心首次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人大会议新闻中心”和“政协大会新闻组”。“人大会议新闻中心”公众号服务认证为“全国人大信息中心提供”,“政协大会新闻组”公众号服务认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供”。

同时,人大会议新闻中心、政协会议新闻中心网页也专门设立了安卓版二维码扫描下载、苹果版二维码扫描下载、客户端下载,广大微信用户只要扫描、下载,即可即时、移动、点对点地精准获得人大会议新闻中心、政协会议新闻中心群发的最新人大会议新闻、政协会议新闻及相关知识信息。

其次,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各大新闻媒体都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其“微信好友”发送“两会”信息。特别是新华社还首次利用微信平台搭建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访谈群”,邀请了近百位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各界专家组建“两会微谈”微信圈,每日就热点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打造“两会微谈”集成报道。从2月26日开始,微信群每天讨论一个话题,贯穿两会全程。微谈话题涉及雾霾、医疗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时下热点,应邀参加微信讨论的成员均是与话题热点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力大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网民也可以随时参与。同时,大数据分析团队还通过微博、搜索引擎等社交数据对每日话题进行深度分析。每日微信互动过程和报道内容,在新华通网站、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发布·全国两会”、新华社相关微博及客户端进行展示。网友可通过腾讯微博“新华社发布”、新浪微博“新华社中国网事”、中国网事客户端进行互动,代表、委员与网民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沟通。在一些热点问题上,代表、委员了解了网民的想法看法,更有利于在“两会”中反映民意;同时,网民也了解了代表、委员的观点,更有利于监督和参政议政。

此外,在今年“两会”上,微信报选题、微信议选题,成为不少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部联络的新方式。有记者就首次在“两会”现场用上了QQ浏览器微信版:“因为‘两会上可抓的新闻点太多了,我的手机里有很多个微信群,每个群在不同时段都可能有重要讨论,如果单用手机上微信打字速度明显会跟不上,所以我这是第一次用QQ浏览器上微信,直接用电脑键盘打字、随时切换讨论群,还能一键拖拽,方便地分享链接和图片,能让微信访‘两会的沟通效率更高更快。”

2014年的“两会”新闻中心、各大新闻媒体和记者采用微信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一方面使“两会”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到达率更高,影响更远更大;另一方面也在代表、委员之间,代表、委员与不在“两会”现场的广大微信用户之间搭建了一个讨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代表、委员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的心声,以更好地在“两会”上反映民意;也使普通民众进一步了解了代表、委员在“两会”上的动态,感受到千里之外的“两会”温度,更深入地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

大数据“两会”

从2012年开始,大数据取代云计算成为业界最为热门的词汇。一时间著书立说者众,摇旗呐喊者有,但是谈论的、实践的大多数还是互联网机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总感觉大数据还很生疏,离生活还有点远。但是在今年的“两会”报道过程中,大数据却成了媒体新闻报道的热门词和重要报道手法,许多新闻媒体纷纷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从不同视角分析、观察“两会”,从不同角度反映广大网民的关注点、诉求点。

中央电视台在“两会”期间,在《新闻联播》中专门设立了“两会大数据”栏目,对“两会”期间海量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现。如3月3日《,新闻联播》“两会大数据”栏目通过亿赞普大数据公司绘制的全球关注中国“两会”热度图,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最关注中国“两会”的区域和国家;3月4日,通过互联网海量数据的挖掘,呈现了在百姓心目当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与最易解决的问题等。同时,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的“问计两会”栏目也推出了新版块“两会大数据”,每次通过统计分析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海量信息,真实、直观地展示广大网民的需求、愿望、关注热点等。endprint

新华网也专门设立了“360热搜”,在“两会”期间每天刊出“两会热搜榜”,包括“热搜词”、“热搜语录”、“热搜代表”、“热搜委员”等,通过大数据展示“两会”期间哪些话题最受公众关注、哪些代表委员被广大网民热搜、哪些“两会”语录被广大网民热议等,从一个侧面反映民意。如2014年3月13日,新华网刊登了“大数据盘点两会”专版,包括全国政协委员莫言的“播一两部韩剧,不用大惊小怪”、全国人大代表周绪红的“大学校长不能把就业率当政绩”等“两会语录热搜榜”;“余额宝取消”、“治理雾霾”、“公务员加薪”、“养老金并轨”等最受网民关注的“两会”十大话题;“房价问题”、“互联网金融”、“国企改革”、“收入分配”等最受网民关注的“两会”改革十大话题;以及“31省区市网友最关注的‘两会话题”、“什么年龄段的网友更关注‘两会话题”、“人大代表热搜榜”、“‘两会委员热搜榜”等。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与“百度知道”也从3月6日起,在“两会”期间联合推出“数读时代 据说两会”栏目。该栏目基于“百度知道”的大数据搜索分析而成,通过一定的数据样本分析,得出网友关注的改革、民生、反腐等“两会”热门话题的关键词排行,如全国网友最关心的话题是“就业”、“高考”、“公务员”;在改革话题中,“高考”、“公务员”、“公积金”、“增值税”等话题入选热搜词排行;在民生领域里,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物价等关注度最高。百度也使用大数据技术,在百度指数中推出了“两会指数”,涉及热点议题、实时热点、地域热点等内容。如在百度指数中,“两会”热点包括环保、互联网金融、城镇化、食品安全、养老和反腐倡廉等。

大数据就是通过捕捉、挖掘、分析网民上网留下的数据痕迹,揭示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揭示社会规律、研究问题的重大技术突破,人们可以根据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精确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就在前不久,还有人对通过网络调查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代表性表示异议,还有人认为网民没有代表性,网民的意见不能代表民意。可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大数据技术不但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而且也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新闻媒体采用,作为重要的报道方式和手段,第一次用来梳理和反映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首先反映了新闻媒体对网民的重视和认可,高度重视广大网民的关注、心声和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广大网民的所思所想等同于民意。

大数据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捕捉、挖掘、统计和分析网民上网留下的数据的痕迹,揭示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相比其他调查方法,它的统计分析数据大、干扰性少、反映面广,而且真实、客观、可靠,更能反映普通网民的真实动态。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新闻媒体纷纷采用大数据来报道广大网民的关注点、心声和诉求,相比以往通过报道为数有限的群众的声音来反映民意,它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更直观、更有代表性,对“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更透明、更自信,人民政治参与程度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广泛、深化。

总之,微信“两会”、大数据“两会”是2014年“两会”报道的两大新亮点。微信新媒体、大数据技术在“两会”报道中的运用,不但使“两会”报道时效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大,传播效果更好,同时也为“两会”代表、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交流沟通、参政议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不但具有传播意义,同样具有政治意义。

大数据四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

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endprint

猜你喜欢

两会网民委员
图片报道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委员风采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