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式表达
2014-05-15马冉冉
马冉冉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日在北京开幕。作为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履职一年后的首次“两会”,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上注定是一个浓墨重彩的重要节点。
2014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整体推进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第一年,落实改革成为本次“两会”的首要关键词,在深化改革的漫漫长路上,新闻媒体的报道触角也在不断延展,在大数据时代以各种创新式表达凸显传播价值。
2014年,也是互联网迈入中国的第20个年头,在新一届领导集体交出的首份“成绩单”上,明确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信息消费”、“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有关互联网的举措,让互联网从业者深感振奋。
在振奋之余,历时11天的“两会”,全球数百家媒体3000多位记者云集北京,在内容、形式、渠道、经营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角逐。如何在“两会”这个大而全、无所不有的“大数据”舞台上为网友打造一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依然是媒体们每年“两会”报道的重大课题。
大数据解读与可视化报道
今天的时代,已经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这一概念,是指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两会”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生产间,每天大小会议不断,代表、委员发言众多,新闻发布会密集,新闻大战、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如何从众多的新闻热点中、从爆棚式的信息流中寻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又该如何向受众有效传达这些有用的信息?
凭借“快、准、新、真”的优势,大数据成为今年“两会”媒体争相采用的新方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不仅可以准确提炼“两会”期间来自官方的数据信息,也能够收集反映民意的数据信息,通过计算分析的数据与以往的抽样调查结果相比,更加全面、客观、真实,能为受众提供更直观、清晰、准确的的官方信息,也能让数据成为支撑政府决策的依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表示,重大新闻如果能够运用大数据来报道,深度会大大强化,也能够给人以更强的动感、论据,并且帮助人们比较准确地把握新闻内容。
央视网的“两会大数据”栏目,就通过捕捉、挖掘、分析网民上网留下的数据痕迹,来洞察其对“两会”相关热点的关注度,得出了许多有趣、有说明力,甚至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新华网多媒体产品中心出品的“大数据盘点两会”,根据360搜索和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来源以及新华网、人民网提供的文字来源,通过大数据技术盘点今年“两会”的新热点、新亮点,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两会”期间最受公众关注的话题、最被热搜的代表、委员,最被热议的“两会”语录,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数据成为报道的信源,对信息的呈现、分析与解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可视化报道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今年“两会”中,可视化报道被众多媒体尝试,且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的信息图表,而是融合了动画、交互界面、视频等多种创新形式,这意味着可视化报道正在走出探索阶段,实现报道方式上的创新与跨越。
央视网的《解码两会》,就是结合现在的读图时代,围绕人大政协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总理和外长记者招待会等重要节点,以微视频、图解、可视化产品等多种形态,对“两会”进行直观解读,从设计形式和体验上都不再是枯燥的呈现,把“两会”信息有效传递给受众,使人们能更好地关注、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节点。
运用大数据来丰富新闻呈现形式,解读新闻热点内容,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是今年“两会”新闻报道的亮点之一。而在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报道逐渐跟传统的新闻叙事一起,成为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常规选择。
微信与移动客户端
在3月13日李克强总理的中外记者会上,有记者在提问前介绍自己时说“我是《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记者”,开辟了在总理记者会上有记者代表微博提问的先河。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对此评价道,《人民日报》代表的是古典媒体,人民网代表的是传统媒体,微博代表的是移动化的新兴媒体。三位一体,三者联动,传播力量前倾,才能真正适应媒体发展。
从2011年开始,微博就已经在“两会”上被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使用,今年“两会”,除了微博记者的地位得到肯定之外,微信也在媒体以及代表、委员之间遍地开花,被称为“首个微信时代全国‘两会”。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拥有超过三亿用户的微信在2013年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另一个重要平台。而在今年“两会”上,从官方信息发布到代表间的互动交流,再到媒体采访的过程及采访内容的构成,微信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参与到信息传递和媒体报道中。
全国人大信息中心和政协大会新闻组今年首次启用了微信公众账号,其中“人大会议新闻中心”账号服务由全国人大信息中心提供,而“政协大会新闻组”的微信账号服务则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供,为参加“两会”的媒体记者和代表、委员提供及时快捷的大会信息服务,增强了全国“两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透明性。
新华社首次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访谈群”,邀请与话题热点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力大的代表、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就热点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每天讨论一个话题,涉及雾霾、医疗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时下热点,打造“‘两会微谈”集成报道。
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下,各大网站的“两会”报道竞争也已经从PC端延伸到新闻客户端上,成为今年“两会”报道的另一个“主战场”。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3年底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新闻资讯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渗透率已经高达96.7%,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选择用新闻客户端来看新闻。endprint
2014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就“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客户端对此次记者会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开创了政务移动新媒体的直播先河。可以预见,随着4G、WIFI以及手机等硬件设备的完善,客户端上的视频直播内容今后将会越来越多。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街头会易》栏目,通过街头访谈追踪民间观点,以线上线下网友互动调查来设置话题议程,引发网友互动和共鸣,带动了网友的积极参与,每一期的跟贴量至少三千。其中关于“去年‘两会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投票调查中,参与的用户更是高达六万多名。
不管是微信还是新闻客户端,都是移动互联网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正如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说,“‘两会加上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开、透明、高效的讨论平台,带来更加广泛的参与性和分享性。”
谷歌眼镜与4G手机
伴随信息传播进入“小、轻、快”时代, 今年“两会”上出现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高科技信息传播工具,让人眼前一亮。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人民网记者戴着Google眼镜出现在大会现场,引起了媒体同行的关注。据悉,这台价值1000多美金的眼镜有拍照、录像、录音和传输功能,透明玻片好比镜片,右眼透过玻片的目击范围皆为镜头聚焦范围,只需右眼一眨便可完成拍照,而连续眨眼是连拍,目不转睛的模式是摄像。记者们需要轮流佩戴Google眼镜来发布即时图片和视频。
比起人民网记者的“独树一帜”,其他媒体记者们使用更普遍的装备则是4G手机。在今年“两会”现场,很多媒体实现了4G网络下的“两会”视频直播,把新闻采访素材即时回传到微博或网站,大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而在4G网络下,“秒拍”作为“视频版的微博”成为视频新媒体播报新平台。“秒拍”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款新型移动视频应用,主要功能是使用智能手机拍摄上传时长为10秒的视频,并实时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非常适合在移动环境下使用。在此次“两会”报道中,众多媒体都为相关记者配备了秒拍App,方便记者实现视频的快速拍摄、上传和发布。
从以前的“背包记者”,到现在的“眼镜记者”,在智能设备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高科技产品越来越成为新时代记者的标配,也对记者的专业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得当的采访工具,或许可以帮助跑会记者的新闻工作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事半功倍,但是再高端的科技产品也都只是辅助手段,对于记者而言,仍需要跟被采访人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依然不能忘记最基本的新闻专业主义,如果一味只专注于追随新技术、新形式,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内容价值,只会适得其反。
大数据的应用、可视化的创新、PC端向客户端的迁移、高科技的设备……今年的“两会”报道因为与新技术、新趋势的紧密结合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创新式表达,让网民看到了 一个与众不同的“两会”。虽然这些创新导致新闻操作上出现很多变化,但不管怎么变,“两会”报道的本质还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亦并没有变,那就是在新闻专业主义前提下媒体需要始终坚守的“内容为王”。2014c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