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研究与应用

2014-05-14曾蕾李晶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曾蕾 李晶

〔摘要〕 进入21世纪,人们的交际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多模态特点。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和交流工具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个领域中学术英语写作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是我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文探讨如何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构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术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6-0027-06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阐述和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模态(modality)与模式(mode)和媒介(medium)既关联、融合,又有区别。模态与生物学密切关联,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5种交际模态,其中与话语分析关系最紧密的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模式通常指语域三要素之一的语式, 即交流渠道。媒介指在语言使用中所用到的各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1]。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运用多模态手段进行外语教学的重要性[2] 3] 4] [5] [6],分析了教学课堂和教材、字典等语篇中的多模态话语意义的实现方式[7] [8]。但是关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模态研究相对较少, 由此,本文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等理论,探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模态话语构建与应用。

一、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法主要有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和过程与成果教学有机结合法,试图解决的是写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除此之外,不少研究者还尝试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王明初提出的写长法,关注学习者的自信心[9]。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英语写作主体(即:学生)和写作过程的研究。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成果教学法,它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教师给予刺激,分析范文的词汇、语法、拼写、句子結构和语篇,让学生模仿范文,教师批改作文。传统的英语写作课堂依托课本和黑板,主要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或是“教师一言堂”或是“经典文句背诵”,造成学生厌烦的一味的知识灌输,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只能是通过背诵的方法应对各类写作考试;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学生的写作答卷千篇一律,很少有耳目一新的佳作的原因。针对成果法重视语言知识(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的写作反馈、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过程教学法与成果教学法相结合,既重视写作的结果,也不忽视学生主体写前的准备等写作过程。过程教学法注重从构思、资料收集、写作、修改到定稿等所有写作活动[10](37),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在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模态,突破以语言为单一模态的教学模式,从一味地重视语言知识的灌输、写作模仿和写作成品转变到师生集体讨论主题素材、构思写作框架、合作修改初稿、共同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技能。

近年来,为了推动英语教学改革,许多高校开始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和多模态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兴趣,已摆在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日程上。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教师在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利用更加丰富的图像、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术写作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这种多模态的教学模式,相对于语言模态教学,很多时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解释抽象概念和特殊情境时,可以达到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

虽然当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为学术英语写作课堂的多模态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到网络互动教学,各种其他模态资源(如:图像、声音、姿态和空间)在为师生带来新鲜便利的同时,也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而不知如何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模态资源优化教学。目前多模态写作教学出现的问题有:(1)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忽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姿态和空间模态的运用;(2)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增加(特别是文字内容),授课速度过快,导致学生记笔记及消化所学知识受到影响,忽视学生的接受反应;(3)课件图案、色彩及动画设计花哨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干扰分散,没有突出强化适于特定情境语境下意义表达的模态,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鉴于此,纵观国内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人们对多模态话语分析所应用范围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但是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各个模态选择理据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探讨如何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模态选择原则的角度,通过分析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案例,探讨多模态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学术英语写作教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视为 “意义”,并认为文化是语言、建筑、音乐等多种符号系统构成的“意义潜势”。语言是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可以用来表现其他符号系统,反映社会文化特征[9] [10]。多模态话语分析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探究多符号意义的构建。多模态话语和语言一样,具有意义潜势、系统性、层次的和元功能性的特点,且与社会语境密切相关[11])。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的文化语境

观[11] [12] [13] [14] [6]), 我们试图从语境、语义、表达三个层面,构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所依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模态语篇体裁分析框架的三个层面,即:语境层面、语义层面、表达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体现。语境层面中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是系统与示例的关系,文化语境更抽象,是具体的情景语境之上的整个文化背景,需要通过情景语境实现交际语义,潜在地制约符号模态的选择,实现其所处的语境状况。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分别对应语篇体裁与语域,语篇体裁通过语域来实现,语域是语篇体裁的表现形式。语域通过语言等符号模态来体现,属于语篇发生的直接环境,语域还决定某个语篇体裁结构中对语言的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实际上,某一语篇体裁就是一组适合某种具体语言功能的意义以及用来表达意义的词汇语法结构。语域之三变量决定了此语篇体裁的三大功能,即语场决定概念功能,语旨决定人际功能,语式决定语篇功能。这三种功能又分别决定了词汇语法层上的及物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结构系统的选择。语域三因素中任何一个的改变都会引起语言交流的语义变化,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语篇体裁、语域变体、语言选择(词汇语法层)之间存在着抽象意义上的实现关系。多模态教学话语分析中的语式包括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单一或多种交流模式,通过语义层面的三大功能的交际意义来体现,同时制约表达层面,即言语、书写、图像/色彩、音/视频、身势语和距离等多种符号资源的选择。各种符号模态在构建意义中的地位平等、动态互补,又各自可独立。

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语篇体裁受语域三因素决定。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语场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的教与学的课堂学术写作活动;他们用来表达这种课堂学术写作活动的各种多模态符号(语言)即语式;语旨指多模态符号(语言)的正式程度与非正式程度,是对课堂写作英语教与学的学术活动交际双方社会关系的反映。多模态符号的选择受语场的影响,在语式与语旨的因素中反映出来,这进一步在多模态系统中的词汇语法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包括所讲的课堂内容及所涉及的课文,乃至课文中各部分的重点,教师与学生在特定课堂中的互动配置,以及语言与多模态及其模式、媒体之间的配置,选择所有这些多模态符号资源所要表达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所选择的意义应以合适的模态资源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将依据学术英语写作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图1),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程序,探讨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模态及其配置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三、 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多模态

话语模式的应用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课程设置的多模态性主要体现在学术英语写作与学术影像、学术阅读与学术视听说有机地融合的多模态话语模式。这种多模态话语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精选以学术写作为主题内容的英文影视剪辑;其二,设置相关学术写作背景资料的阅读选段;其三,选择各学术英语写作讨论主题所配备的听力录音。另外,增设生动反映相关学术写作主题语境的漫画,设置在每个单元学习的前言和总结部分来引进、介绍及深化各单元主题。每一个单元是根据学术英语写作专题来划分。如学术阅读选段,主题涉及学术英语专题各个方面,如学术论文发表、学术摘要、学术信件通讯、学术书评等多方面的学术英语写作学习。这种教学课程模式的多模态结构与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各专题的学习过程中,能夠先了解学术写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认识,再深入阅读教材中多篇学术论文的英语语篇,培养及提高学生对学术英语写作的兴趣与能力。

对学术论文写作课堂教学的动态多模态话语构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首先,应分析中国文化语境下学生的相关学术论文英语写作的意识形态和学术论文英语教学课堂的语篇体裁特征;第二,分析该课堂话语的语域变量:语场、语旨、语式;第三,确定话语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第四,选择体现意义的具体模态资源种类,并注意不同模态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模态形式通过媒体实体体现,因此在确定了模态资源的类型后,选择一定的媒体呈现各种模态。

模态选择是以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为步骤而进行的。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学,应围绕学术写作的主题展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获取学术论文写作知识的同时,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根据学术论文的语篇体裁以及情景语境中教学程序不同阶段活动中的语域变量及三大元功能意义的实现,灵活多变地选择表达层面的模态,如图2所示。

从图2 可以看出,教学第一阶段为学术论文话题导入和讨论热身活动。由于本科生对学术论文写作知识缺乏,几乎没有学术论文写作概念及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实践经验,大多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与兴趣,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介绍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与目的,引发他们的兴趣。可以考虑在这个阶段教师只做简单的开场白,更多的是让学生观看相关有趣的视频和影视片段,再让他们听一些同级的英语国家大学生对学术论文写作的讨论,这就会刺激他们的学习动力,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利用这些视觉、听觉模态是本阶段最重要的模态资源。以视听觉模态为主,特别是带有英汉字幕的视频对及时实现这个课堂的主题内容的概念意义以及对这门课的学习动机所实现的人际意义是配增的,远远强于教师使用单模态的口头语言阐释。另外,本阶段教学的多模态话语课堂模式的另一目的是使学生认知并交流所谈论的主题内容,即:“学术论文”的话题。据此,该多模态话语课堂模式的程序为:教师选择言语表达(语言模态)以及能最直观展现英语文化中写作知识视频片段(视觉和听觉模态),导入话题,使学生在既轻松又简单的视觉欣赏环境中感知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性;接下来,在话题讨论活动中,先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和学生作为讨论话题活动的参与者,在选择语言模态表达各自观点的同时,更需注意的是空间模态和身势模态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拉近参与者的空间互动距离,实现亲近性人际意义,有利于交流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肢体语言的表达可以更容易感染交流的对象。这一阶段的视频资源所实现的视觉与听觉模态资源的配置及其师生互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模式与运用实现了本阶段的教学任务,即话题导入和热身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分析相关学术论文范文语篇特点,讨论该语篇产生的背景和语境,以及相关的词汇语法,建立场知识。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资源主要是通过ppt课件,课件图文并茂的方式可展现出相关主题的内容,选择呈现范文中的书面语言文字(语言模态)和以图表及颜色(视觉模态)突显出的语篇宏观结构特征。其中的色彩标记使学生更易辨识语篇中语言文字及其图表中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清晰位置。引导学生进行多模态识读之后,让学生认识到论文中意义也是多模态构建的,使他们能充分理解图表、图例等所实现的意义。学生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理解各种模态信息。通过运用多媒体等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媒介,参与者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能解释符号和图像,还可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学习,构建意义。由于学术论文的语言及其模态符号具有全球化的特征, 教师需要强调学术语言符号资源的识读能力。Spiliotopoulos认为,多模态识读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多种信息传递的理解,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表现在对各类模态语篇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产生并发展批判性思维[15]。此外,还可采用英语相关题材的教学视频或听力材料或漫画图像作进一步讨论与讲解。通过这个阶段,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论文写作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自己研究方向的学术写作活动打下基础。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讲解的语言模态及其语言文字模态的展示为主,以视频模态、多模态识读、师生讨论为辅。

第三个阶段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分析与讨论各组学术论文语篇体裁与语言特点。每组的各位成员都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所选择的学术论文范文从范文语篇分析过渡到某一类专业的语篇分析,从语篇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到词汇语法的系统分析。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语篇体裁类型,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了解语篇和分析语篇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分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同和相似的语篇来进行各组的讨论、汇报等。第三个阶段的多模态话语模式是以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多模态识读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的模式。

第四个阶段为共同创建学术论文语篇,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篇。口头语篇是由学生制作ppt组成,以演讲的形式介绍某专业学术论文的语篇特征,书面语篇创建包括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任务。这个阶段是把以上两个阶段的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集体协作使用口头英语语言和书面英语语言的过程。教师一方面需要继续评估学生对各自领域的知识和语篇体裁结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应用能力,对于不足的部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补充,如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和讨论等。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术英语演讲的能力,可观摩英语相关题材影视资料,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建构与展示ppt多模态学术发言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该活动中的多重要求:衔接性、连贯性、可接受性、信息度和情景性。引入ppt多模态语篇意义建构为教学任务之一,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各连贯形式和各互文性模式在ppt多模态语篇中的整体合适度比例问题。最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自己学术写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各组共同完成论文,通过便捷的网络缩短距离给予学生及时的视觉色彩标注的评估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技能。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掌握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学习工具,自主创建新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理解各种模态信息。通过运用多媒体等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学生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能解释符号和图像,还可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学习,构建意义。第四个阶段的多模态话语模式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多模态ppt展示学术发言及互动多模态识读与写作为主、以教师讲解与指导为辅的模式。

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个人独立创作学术论文。进行这个阶段的前提是每个学生已经掌握了体裁结构和书面语篇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词汇语法知识。教师通过检查单个学生口笔交际能力,确认学生掌握并运用了相关知识和语言能力。这是整个循环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面,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是否再重复已完成的活动。这一阶段重点检验学生的多模态识读与学术写作能力。他们需要掌握相应信息技术技能来完成多模态的阅读和写作,应具备在信息量庞大、流通迅速的电子世界中能够适应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地、批判性地和战略地管理和汇总网络材料库的信息。由于各种模态的承托工具不是传统的纸张而是相对操作方式复杂的计算机,学生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检索材料与相关技术软件进行阅读和写作各种信息的共生形式(如打印物、图片、相片、音频播放、视频等), 用计算机数字表达形式,完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各项任务。这一阶段的多模态话语模式为以学生个人展示多模态识读与写作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多模态话语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对学术英语写作的理解与能力。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本文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外语教学等理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学术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多模态资源,充分发挥媒体条件的优势,实现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课堂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最佳配置。本研究所构建与应用的学术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包括所教授的内容、课堂师生关系的构建、多模态资源及其实现方式。学术写作课堂的多模态话语语境构建十分重要,对启发教师提高随堂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调整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从而使我们的学术写作教学改革朝着有序和量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82-86.

[2] 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 2001.

[3] 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 TESOL QUARTERLY, 2002, 36 (2):191-205.

[4]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5]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外语教学, 2009a,(4):15-20.

[6]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b, (1): 24-30.

[7] 胥国红. 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7-11

[8] 杨信彰. 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图文关系[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45-51.

[9] 王初明. 外语写长法[J]. 中国外语, 2005, (1): 45-49.

[10] Tribble, C. Wri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Arnold, 1978.

[12] Kress, G. 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10.

[13]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14] Lim, F. V. Developing an integrative multi-semiotic model [A]. In OHalloran, K. L. (ed. ).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 [C]. New York: Continuum, 2004:220-246.

[15] Spiliotopoulos, V. Developing multiliteracy in adult ESL learners using on-line forum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2005,(1): 1291-1304.

(責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