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与被中国改变的
2014-05-14书评人/苏琦
书评人/苏琦
在《大汗之国》里,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描述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与误读,而在《改变中国》里,他则讲述了那些带着种种想象与误读,而又怀揣着改变中国理想与抱负的人们的命运。
从教士、商人、武士,到外交人士、政客、工程师,林林总总;从汤若望、南怀仁,到赫德、丁韪良,到鲍罗廷、史迪威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中国人所熟知。有些始终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白求恩大夫等,有些从来没有好名声,如华尔、戈登等野心家和冒险家,而其余的人则随着政治情势的变化,在荣耀的巅峰和被唾弃的低谷间遍尝人生际遇的起伏。
他们出场的顺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汇由表及里的进程,以及中国自身变革在各个时代不同的侧重点。他们不仅深度介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还跻身中国官场,成为帝国官僚体系的一部分。
在拥抱中国的过程中,他们无可避免地被中国改变:他们深刻钻研中国文化,直至不小心成为中国文化的皈依者;他们逐渐适应了中国官场的潜规则,直至不知不觉中陷入党派纷争;他们信心满满欲引领中国踏上现代化的征程,最后却发现和中国人一起走上了一条未知的新路。
他们试图以天文学家、医生、翻译家、教育家的身份来向中国人证明西方科教文卫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成为上帝的信徒,最后却沮丧地发现中国人或许对一切先进的文化照单全收,却永远不会交出自己的灵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以世界文明中心自居的、且习惯于“用夏变夷”的国度,中国当然不会轻易接受来自外来的指导,尤其当这指导中含有明显的指点的意味时。即使因为形格势禁而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屈尊俯就接受外来者的帮助、指导和调停,一旦情势好转,这个民族固有的自尊和优越感,就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从而令原本做好接受中国人感恩之情准备的外国人大吃一惊。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历》的作者芭芭拉·塔奇曼在总结史迪威的“中国遭遇”时曾不无伤感地指出:最后,中国人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相信怀有这种伤感之情的不仅仅是史迪威,从汤若望开始,这种感伤和挫败之情似乎就成了主基调。
但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不会悄然无息。没有了他们,中国的近现代史将不复完整。而有了他们,及其相关的记忆,中国近现代史面向未来的叙事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比如当人们需要“重温”中美联手抗日的往事时,史迪威的故事便被重新被讲述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时至今日,这些改变中国和被中国改变者的际遇依然是一个富矿,等待被挖掘和重新利用。他们如同潜伏下来随时待命的历史载体,等待被激活,等待重新被串接和整合到新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叙事当中。
《改变中国:
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作者:史景迁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48元
《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
作者:马克·巴特斯比 莎伦·白琳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59元
通过在一组角色人物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展现出推理和论辩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
《历史在你我身边》
作者:林达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45元
围绕中国及世界讲述的故事是力求对产生于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各种观念、现象做出自己的解析,以理性思维和法治精神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火的记忆Ⅰ:创世纪》
作者:[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出版:作家出版社
定价:49元
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1700年,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美洲大陆上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
《好日好旅行》
作者:叶怡兰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36元
旅行、旅事、饮食、生活,作者重新诠释她的享乐主义:唯愿,在生活中,悠然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