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年以来史迪威与“史迪威事件”研究综述

2019-12-23陶亭亭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史迪威研究综述

【摘 要】 2000年以来中西史学界者对“史迪威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史迪威与中国共产党;“史迪威事件”与中美关系等方面。总体上看,对“史迪威事件”的叙述性研究成果较多,考据性研究成果不足。比如对史迪威与蒋介石性格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探究、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及其与中共关系等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完善“史迪威事件”各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史的研究。

【关键词】 “史迪威事件”;史迪威;研究综述

“史迪威事件”是我们了解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一把钥匙,而且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独体现在二战时期,而且自然扩展到国共谈判以及冷战初期美国对华的政策基础。因此,本文对学术界关于“史迪威事件”的研究概况做一回顾,研究成果做一梳理,并就今后的研究趋向提出几点看法,以期对二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许多著作认为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中国军队指挥权、租借物资分配权、改革中国军队、与中国共产党的交往等方面。2000年以来,部分学者从新的视角来研究史蒋矛盾。黄道炫认为缅甸战役失败的责任认定也是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之一。[1]齐锡生则强调“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他认为蒋介石和史迪威性格、学识、经验和处事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二人在处事中摩擦不断。[2]熊宗仁在分析了何应钦与史蒋二人的关系后认为,何应钦充当了两人矛盾冲突的导火线与催化剂,是导致 “史迪威事件”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3]

近年来,随着相关档案资料的逐步开放以及中外学术交流的便捷,中西学者对史蒋二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史蒋矛盾评价方面呈现出中西互通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以研究蒋介石为主,通过解读蒋介石日记,从中分析出史蒋矛盾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浙江大学的“蒋介石研究中心”和杨天石教授的“解读蒋介石系列”等都注重从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的立场重新探讨“史迪威事件”。杨天石先生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突破了此前的研究者都未能全面利用蒋介石日记的困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蒋介石。也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了“史迪威事件”的前因后果 、实质以及由之引起的中美关系的巨大波澜。国外学者的突破主要是在于改变了以往“批蒋扬史”的观点。如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方德万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就对以往西方史学界在 “史迪威事件”上普遍抱有的对华谴责观点做出了修正。此书将“重看史迪威”作为开篇第一章,重新审视和评价了史迪威。此外,方德万教授挖掘了很多新的史料,并对“史蒋矛盾”提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看法。牛津大学教授米德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也致力于修正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史迪威——白修德”模式。

二、史迪威与中国共产党

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史蒋矛盾中的影响及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是史蒋诸多矛盾中的一点。吕迅则从中共对美外交的角度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史蒋矛盾的决定性因素,论证“史迪威事件”是中共的外交攻势促使蒋介石作出的决定。[4]李桂树也认为,蒋美双方利益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对待中共及其军队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成为引发史蒋之间矛盾纠葛的主导因素。[5]于化民指出中共在史蒋关于军队指挥权的争执中,明确表达对史迪威的支持,表示愿意在其指挥下对日作战,这些都加剧了史蒋矛盾。[6]

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看待史迪威与中共的交往。大部分学者认为,史迪威接近中共,倡导与中共进行合作,只是军事上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如章百家认为,对于使用中共部队对日作战,史迪威的考虑主要是军事上的。他虽然坚持给予中共军队装备,国共两党应该团结一致进行对日作战,但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往来仍是十分謹慎地。[7]陈挥也认为,史迪威本质上不喜欢共产主义,但是他认为装备和使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对于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和中美两国共同的抗日战争事业都是有益的。并且,他们不仅只是考虑战时的军事目的,战后的局势问题亦在其考虑范围。[8]

三、“史迪威事件”与中美关系

从“史迪威事件”来探究二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是目前研究的趋势所在,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国内学者多倾向于把“史迪威事件”与中美两国关系的演变及双方政策的调整相联系进行研究,认为“史迪威事件”是二战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召回史迪威标志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从开始的扶蒋联共、积极抗日到绥蒋反共、消极防御的转变,这种绥蒋反共政策拉开了国共内战以及中美两国冷战的序幕。章百家的《不对称的同盟: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可以视为“史迪威事件”对于全面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影响的总结。作者认为蒋介石最终虽然迫使美国政府召回了史迪威,但其与美国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也影响了战时中美的军事合作。吕迅和于化民则是注重研究“史迪威事件”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影响。吕迅在《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矛盾中的中共因素》中认为“史迪威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抗战时期,而且自然而然地扩展到随后的马歇尔使华、国共谈判以及冷战初期美国对华的政策基础等。于化民的《短暂的合作: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解析》则明确指出“史迪威事件”后,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不断深化,双方关系逐渐趋于恶劣并在随后到来的国共内战中走向对立。

四、史迪威与中缅印战区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著作颇丰,但是论述中缅印战区的著作却很少,并且在描述缅甸战争中的英美两国方面鲜有成果。此外,尚有许多英美的官方史料未能翻译成中文,如查尔斯罗曼努斯与赖利桑德兰的《史迪威出使中国》、《史迪威的指挥问题》、《中缅印战区的最后岁月》。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国内学者在研究“史迪威事件”时缺乏国际视野,对于“史蒋矛盾”的评价也过于片面。

目前,史迪威与中缅印战区的研究重点在于第一次滇缅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责任问题。黄道炫、范德伟两位学者均认为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中遭受失败,与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有密切关系,其中史迪威对缅甸战役的失败负主要责任。黄道炫在《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中认为,史迪威在战役指挥中不切合实际地过于强调进攻,而且无法协调英国配合作战,因此其要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蒋介石顾忌美国,一味地姑息史迪威的错误指挥,也应该负一定责任。范德伟则是在黄道炫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在指挥上的分歧是第一次缅甸战役挫败的主要原因。[9]倪乐雄则提出了异议,他指出军事决策者之间的矛盾及分歧不一定会影响战争的成败,任何一个军队都会存在这种现象,即使是在缅作战的日本部队的高级将领间亦有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说法大而无当,似是而非。[10]

五、“史迪威事件”研究的不足

纵观200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史迪威事件”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对资料的运用不够。一方面,国内学者偏重于对蒋介石的研究,对史迪威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将“史迪威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的著作很少。我国著名学者如杨天石、齐锡生、陈红民等都是以研究蒋介石为主,通过解读蒋介石日记,重新探讨“史迪威事件”。另一方面是一些英美日等国官方战史研究成果尚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注意。例如查尔斯罗曼努斯和赖利桑德兰的中缅印三部曲。这三部著作为我们研究史迪威来华任职以及之后他的指挥问题、被召回美国当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美国官方的立场看待这个事件、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这些著作尚未译成中文,实在是我国二战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二是现阶段国内对史迪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究史蒋矛盾以及与之相关的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方面,对史料的引用也多以国民党及美国方面的资料为主。并未以中共战时观察者的视角看待史迪威以及“史迪威事件”。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在“史迪威事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缺乏有力的论述。目前可查阅的着重论述中共因素的文章只有吕迅的《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矛盾中的中共因素》。

“史迪威事件”作为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合作与冲突的体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丰富。通过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史迪威事件”的研究情况,以促使学界同仁发掘更多新的史料、克服研究的不足,继续扩展和深入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及二战时期中美关系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J].抗日战争研究,2001(02).

[2]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M].台北: 联经出版公司,2011.

[3] 熊宗仁.再论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从历史人物性格因素对历史事件影响的视域出发[J].新远见,2012(02).

[4] 吕迅.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矛盾中的中共因素[J].社会科学研究,2016(02).

[5] 李桂树.从国家利益的视角解读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纠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6] 于化民.短暂的合作: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解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7(03).

[7] 章百家.抗战时期中美合作的历史经验——由史迪威在华经历所想到的[J].新远见,2012(01).

[8] 陈挥. 论史迪威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原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

[9] 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J].军事历史,2010(05).

[10] 倪乐雄.再论中国远征军成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戰战局的影响——兼从制空权的角度分析缅甸战局[J].军事历史研究,2007(02).

【作者简介】

陶亭亭(1993.10—)女,延安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史迪威研究综述
市政府外办与美国林同棪国际董事长邓文中会谈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外祖父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