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障碍式”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014-05-14丘文梅
丘文梅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因此,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胜欲旺”的个性特征,在提出问题上巧设“障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加减法验算”一课时,利用“设置障碍”式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原本平淡乏味的“加减法验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知识。接下来,笔者就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加以展示和探讨。
片断一:设置“否定障碍”,导入验算的意义
笔者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出小明跟妈妈到商场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主题画面(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妈妈正准备付款,小明作思考状)。
师:妈妈给小明提出一道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猜猜是什么?
生: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共要多少元?
师:谁能帮小明解决问题?
这时,学生踊跃举手,积极发言,笔者请学生说出算式和竖式计算过程,板书如下:
师:他的算式和计算对吗?
生:对!
师(认真检查后作否定状):算式对了,可计算错了!
这一否定使学生产生了疑惑,纷纷发表看法:“老师,计算是对的啊。”“老师,我觉得是你错了”……
师:我还是觉得他错了,你们有方法能证明他是对的吗?
很多学生肯定地回答:有!(学习情绪开始高涨)
师:那好,请各小组讨论验证的方法来说服我。
学生们开始情绪高昂地找方法,有的热烈讨论,有的翻书查看,有的拿笔列式计算……很快,学生迫不急待地开始想要说服我:
生1:我用48+135算出来的结果还是183啊,证明他是对的。
生2:我们小组用183-48的结果是135啊,也证明他是对的。
生3:我们用183—135的结果是48啊,也能证明他是对的。
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证明他的计算是对的,你们真棒!你们说服老师了。其实,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就是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叫作“加法的验算”。
随后,笔者指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而且记忆更加深刻。
反思一:利用好奇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后笔者进行了及时的反思,笔者认为这节课教学成功的重点在于教师能够巧设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的导入方法来引入“验算”的概念,不仅难以很快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到“验算”这个新知的重要性。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先把他们认为肯定正确的答案否定掉,再让他们想办法说服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最后殊途同归,验证了结果,这是多么让人乐于接受又令人跃跃欲试的事情啊!这一“激将法”很自然地将学生们带进“如何检验加法结果是否正确?”的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导入了“验算”的概念和意义。当他们通过多种方法“说服”老师后,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产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继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新知的状态。事实证明,这种学习思维是活跃的、主动的、高效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训练思维,锻炼能力,收获新知。
片断二:设置“肯定障碍”,凸显验算的作用
在学生掌握了验算方法后,笔者出了一道叫“小老师”的巩固练习题:小华做了一道减法题并进行了验算,同学们谁先批改对了谁就是他的小老师。
师(作认真检查状,没等学生回答)说:用356+57=403来验算,很好,对了!
生1:老师,好象错了。(不太肯定)
生2:老师,他算错了。(这一否定引发很多同学纷纷附和)
师(再作检查状,并肯定地回答):没错啊,他的验算结果是403,证明没算错啊。
(这时,很多学生发现问题了,争先恐后地要推翻笔者的结论)
生3:老师,他左边计算时就错了!
师:错在哪啊?我怎么看不出来?
生4:个位向十位借位后,十位0向百位借位本来变成10,但要退一位变成9,9减5等于4,正确答案应该是346!(很多学生附和着)
师(作恍然大悟状):哦,原来他错在这。同学们可真细心!你们是很棒的小老师!可为什么他验算了还是错呢?
生1:因为他计算减法时忘了退位,用加法验算时又忘了进位。
生2:因为他在计算和验算时都不够细心。
生3:因为他验算时没有认真地计算,而是看着答案就抄上去。
师:这样的验算能起到真正的检验作用吗?
生(齐答):不能!
师:那同学们在验算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白了验算的重要性,即验算是计算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为前面的计算把关;更明白了在计算时要细心、用心、专心。
反思二:利用好胜心,促进逆向思维,挖掘学生的主动思维潜能
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验算的方法后,按常规教学的思路给学生出一些加减法的验算练习固然必要,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却只把验算作为一种形式,很多时候即使进行了验算,但还是不能发现错误。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领悟到“验算时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照抄答案,要认真地去重新计算”。依据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这一特点,笔者在练习中设置了“肯定障碍”,把学生认为错的答案判断为正确的,并用跟学生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仔细地检查,从而发现其中的错误,并通过思考“验算了为什么还会错?”这个问题,逆向思考“验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怀疑、检查、判断、争辩、归纳、发现等思考环节,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又能挖掘学生的主动思维潜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去设计“障碍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比比赛、斗斗气、唱唱反调,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