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宋元书画好 近来能事属虞山
2014-05-13赵启斌
赵启斌
“千人辟易让王郎,天地真容我辈狂。”恽寿平这首咏画诗中所说的“王郎”,指的是“虞山画派”的领袖王翚。“虞山画派”的人员构成主要以开创者王翚以及弟子、再传弟子和受其影响的群体画家为主,活动于常熟地区,影响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吴中自文、沈、唐、仇之后,有石谷子,画道始树正鹄,及门者英俊辈出,争奇斗爽。”(王时敏《西庐画跋》)作为“虞山画派”的灵魂人物,王翚以卓越的艺术成就,铸造了“虞山画派”绘画创作的高峰。王翚出身文人世家,幼时爱画,初师本邑张珂,后得王时敏、王鉴的指授,学习各家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清丽秀雅、苍劲浑厚的绘画风格。康熙三十年(1691年),经宋骏业、王掞推荐,王翚入京担任《康熙南巡图》的首席画师。告竣后,获太子胤礽接见,并赐手书“山水清晖”四字。吴伟业、曹倦圃、秦祖永等人甚至将他誉为“画圣”,有“海内第一”的称誉,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的一代绘画宗匠。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如此评价:
石谷画道甲天下,鉴赏家定论久归。然余比年,每见其新作,必诧为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及继见,则又过之,未知将来所诣果何底止。昔柳子论观文,谓如悬衡,增之铢两则俯,反是则仰。欲令吾俯,莫若增重其文,苟增之不已,将惧吾首至地。余观石谷画亦然。石谷日进乎技,一树一石,无不与诸古人血脉贯通,如子久逸韵出尘。学者仅能摹其郛廓,乃独夺神抉髓,使之重开生面,尤非时流可几万一。余展玩服膺,不觉驰气懊墨,岂但首之至地也哉!
王翚一生画脉极长,创作精力旺盛,各阶段绘画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年轻时在他的师傅之一、同时也是“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家临摹宋元名迹,艺术境界已然神化,四五十岁为“极诣”,五六十岁“具面目”,六七十岁“渐落俗套”,七八十岁又“画中见衰颓气”,八十以外“复变化如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
正是王翚的艺术才情和崇高声望,吸引了无数后来者向他学画。王翚的弟子曾达千人,可见其阵容的庞大。他的学生主要有杨晋、顾昉、李世倬、上睿、胡节、金学坚等人,将他开创的画风继续向纵深拓展。而“虞山画派”更是影响深远,如康乾两朝后的“小四王”、“后四王”,清中晚期的明中、奚冈、戴熙、陆恢、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化出。
在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人绘画实践的基础上,王翚进一步上溯唐宋以来传统绘画的取法道路,进行绘画创作活动,别开生面,创造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进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他自己说:
已而从师得指法,复于东南收藏好事家纵览右丞、思训、荆、董、胜国诸贤,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翚《清晖画跋》)
王翚“纵览右丞、思训、荆、董、胜国诸贤”,不断取法“元人笔墨”、“宋人丘壑”、“唐人气韵”,大力汲取历史上成功画家的画学经验,从中梳理出具有规律性的绘画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绘画创作。王维、董源、巨然、荆浩、关冋、李成、燕文贵、米芾、刘松年、黄公望、王蒙、吴镇、赵松雪、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唐寅等,他都有所取法和借鉴,尤其得法王蒙、董源、巨然、唐寅等人的创作经验和画风,创造出了笔墨纯熟秀润、工致严谨、雄健秀丽的绘画风格。
王翚一生纵览、汲取名家之长,从南北朝至元明,不下40余人,仿制历代名画不下260幅,可见其用功之勤,所得之富。他汲取唐、宋、元、明各家笔墨精华,不专师一家,终于熔诸家于一炉,将仿古与写实相结合,进入一个新的创作境界,由之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
求其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吾石谷一人而已……昔人谓昌黎文、少陵诗。无一字无出处,今石谷之画亦然。盖其学富力深,遂与俱化。心思所至,左右逢源,不待仿摹,而古人神韵自然凑泊笔端者,要皆元本之功耳。(王时敏《西庐画跋》)
王翚正是在遵循复古、守成、创新的基础上,促使绘画创作走出了新的发展道路。王翚这一绘画思想观念的形成,为“虞山画派”的后来者提供了新的取法道路。
相对于处在特定文化语境、绘画环境的王翚而言,他在绘画思想方面无疑有相当大的突破。他在广泛取法古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董其昌以来注重南宗绘画而忽略北宗绘画的倾向,融合南北宗而进行绘画创作,这为他具有主观性、抽象性的绘画风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道路。王翚这一绘画观念上的成功突破,获得了后世画家、理论家的极大肯定:
乌目山人石谷子,所制江山图卷,余从娄东寓斋,眈玩累日。观其画法,全师山樵潇湘图遗意,而石谷拟议神明,通于造化。凡岩岚泉壑,树木云烟,桥梁村舍,楼阁道路,行旅舟楫,大底略备,变态尽于是矣。至于墨华外晕,游赏无穷,盖尝三折肱于山樵,而得其灵秘。要如昔人称钟元常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何多让焉。(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一)
“尺幅间而有千寻之势”、“沉雄秀逸”、“元人兼宋法”,将两种不同的绘画创作方法、绘画风格特点融为一体,王翚的这一具有自觉性的理性绘画创作经验的取得,为绘画新范式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经过不断地融汇绘画风格,“虞山画派”创造出独特的绘画风格特点,这一点在王翚的绘画风格上表现得尤为集中和鲜明。当然,在其他画家身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如杨晋的精秀工整、宋骏业的秀丽、胡节的超逸、顾昉的隽永、释苽水的清润、虞沅的劲拔、释上睿的深湛、徐玫的妍雅、荣霖的秀雅疏淡、颜文渊的精妙、汪亮的奇巧、金学坚的绵密、徐溶的苍劲、沈石樵的雄壮、李世倬的秀逸……
“虞山画派”创立的绘画风格面貌如此丰富多样,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绘画思想的深邃和精神活动的活跃。他们在与宋、元绘画的不断融合、贯通中,开拓出了新的绘画风格和笔墨语汇。从历史角度来看,至康熙后期,“四王”画派取得了画坛的正统地位。王原祁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职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则标志着“四王”艺术得到了皇室的器重,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被誉为“后学津梁”的王鉴,不仅得董其昌嫡传,且能自出新意,倡导兼容南北二宗,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在其亲授之下,转益多师,形成“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绘画理念。可以说,正是高超的文化素养和个性才情,铸造了“虞山画派”特有的绘画风格,在绵延不断的绘画历史长廊中留下了他们卓越的才情和特有的绘画风格。endprint
王翚(1632-1717年) 清代画家,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四代善画,父亲王云容以山水闻名。早年拜张珂为师攻习山水,进而以王鉴、王时敏为师,学不泥古,有自己的风格。早年画风秀润雅逸,中期凝重沉着,晚年苍劲老辣。在创制《康熙南巡图》回常熟后,慕名学画者达千人之多,为“虞山画派”领袖。
杨晋(1644-1728年) 清代画家,常熟人。字子鹤,号西亭,别号谷林樵客、鹤道人。王翚得意弟子。擅山水、花鸟、走兽,笔墨精秀工整。曾随王翚奉诏入京绘《康熙南巡图》,画中人物、车轿、牛羊、鸵鸟等均由其主笔完成。所作田园风物,自然清新。
宋骏业(?-1713年) 清代画家,常熟人,一作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字声求,号坚斋、坚甫。王翚弟子。曾任兵部左侍郎,参与纂修《佩文斋书画谱》,任《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等职。擅山水,笔墨秀韵清灵。与宰相王琰、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一起,保荐王翚绘制《康熙南巡图》。
蔡远 清代画家,福建福州人,侨居常熟。字月远,号天涯、紫帽散人。擅山水、牛,水墨淋漓。
胡节 清代画家,娄东(今太仓)人。字竹君,号井农。擅山水,笔意超逸,墨骨秀整。
王畴 清代画家。原名有章,子庆仲、畴田,号留耕、鸿藻,别号三壶散人。太学生,王翚次子。擅画山水。
王玖 清代画家。字二痴,号大峰。王翚重孙。擅山水,与王杲、王宸、王愫合称“小四王”。
顾昉 清代画家,华亭(今上海)人。字若周,号耕云、晚皋。王翚弟子。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元四家,笔墨匠心独运。作为王翚助手,与杨晋一起参与《康熙南巡图》的绘制。
释苽水 字北野,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擅山水,师法宋元,笔墨清丽。
虞沅 清代画家。江都人。字畹之、翰之、瀚之。王翬弟子。擅山水、花卉、翎毛,笔墨遒劲浑厚。虞沅现存绘画作品主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桃柳荇鱼图》、南京博物院藏《柳葵双鹂图》等。
释上睿 清代画家,吴县人。字静睿,号目存,别号蒲室子、童心和尚。曾与王翚同游都门,得其指授。擅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布置沉稳,气韵生动。现存绘画作品主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桐荫书屋图》《绣谷送春图》《石径听泉图》,苏州博物馆藏《为梅作行乐图册》,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溪山密雪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山水人物图》等。
徐玫 清代画家,苏州人。字彩若,号华坞。擅花鸟、人物,勾染工整,设色雅丽。
荣霖 清代画家。字上谷,号西樵、西园。王翚弟子。擅山水,笔墨秀雅疏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