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法”的应用

2014-05-12龚丹

新课程·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概念问题

龚丹

摘 要: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注意提问的时机、对象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自主构建概念,掌握知识内化的路径。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探究;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内化的途径。“问题情境教学”是生物课堂中一种较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相关话题。

一、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个归纳性的提问,常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零碎知识,内化成自己知识网络中的一部分;一个善意的提问,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特别注意区分了“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认为后者劳而无功,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能得心应手地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就必须认真地备教材、备考纲,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应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上的重、难点。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时机

何时是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往往能入耳入脑,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就非常适合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人教版虽然只用了两页来介绍,但这部分内容关系着学生对整个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掌握,其中涉及了很多实验,而现在的条件要重现整个实验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书籍获得大量的资料,通过这些手段图文并茂地将复杂的实验内容结合在一起,课堂上合理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将一堂抽象的生物课精彩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我通过动画来模拟其实验,学生对此很是好奇、兴奋,此时我抓住时机提问:“他的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植物能够更新因燃烧或呼吸而变混浊的空气。”我紧接着追问:“从我们现在角度看,他的实验完成必须具有的外界条件是什么?当时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发现实验结果有时与普利斯特利相同,但也有很多时候与他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努力思考着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在无光的条件下做的实验。这时我总结性地提问:“从以上可以看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明显的不足是什么?”“未考虑到光在实验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紧接着问:“谁又将科学成果向前推进了一步?”“荷兰的英格豪斯。”在师生互问互答中将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一个实验的现象、结论以及再探究弄得明明白白,以利于以后知识的巩固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对班级里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我通常设置一些难度高的提问,如进行实验设计,让他们有危机意识,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知识掌握中等的学生则设置一些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在努力开动脑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对知识薄弱的学生,则设置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如进行相似概念的区分只要学生认真分析基本概念,就可以得到结论,以鼓励为主,激励他们有信心上好生物课。

3.提问的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由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行提问时,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在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时,我设计的提问是:(1)艾弗里的实验中提纯了哪些物质?(2)在R型细菌的培养皿中分别能找到怎样的细菌?为什么会出现S型细菌?(3)怎样让转化更有效?(4)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后转化能否发生?这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5)艾弗里实验的结论?(6)艾弗里的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由此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用“问题链”的形式,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语态、反馈。合适的提问语态能帮助我们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感知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问的反馈则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设计的一系列“导问”把学生领向解决问题的路口,最终由学生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熏陶下,体验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维碰撞,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建构概念、掌握知识内化的路径的能力。这也是笔者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一下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1.体验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训练中,不断体验探究,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时,发现在有氧呼吸实验装置组中也检查出了酒精的存在,这时他们自行组织起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是在实验中时间一长,溶液底部局部缺氧所致,于是重新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摇晃操作,使氧气混合均匀,保证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学生通过合作,分析问题,最终很好地解决了问题。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体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endprint

2.思维碰撞,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这几年的试卷中,我们一直会碰到类似下面这道题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以前的学生一直会卡在这道题目上,而在“情境教学法”中训练过来的学生,碰到此类题目时,会将这些考点细分成若干小问题,如噬菌体是什么生物?过什么生活?它侵染细菌后保温时间过长会怎样?长时间保温后离心会出现什么现象?搅拌不均匀就离心会出现什么现象?能仅通过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吗?等等,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运用已有知识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降低此类题目出错的概率。

3.建构概念,明确知识内化的路径

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分析和解决过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形成概念,内化知识。笔者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探究和分析过程作进一步的提炼,实现知识从现象走向本质。例如,学生构建样方法概念时,我们尝试了下面的方法:

四人为一组,每组发一张密密麻麻布满了五角星、三角形以及圆形的图片,全班比赛在2分钟内哪组最快数清,学生紧张地进行计数着,但2分钟后没有一个组完成。显然,面对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计数是不可能的。但许多时候我们只需知道大体数量。如果只要对图片中的图形数目做一个估算,大家有没有比较简捷的办法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取5排或5列,然后数出个数,再数一下总共有多少排或多少列。还有的组的学生将纸对折后再对折成4份或8份,计算其中一份中的各图案的数量,然后再乘以份额数。这时我提出在面对一个大的样本时,采用了选取一部分,也就是取样的方法,然后再通过计算来得出结论。那如果这些图形在图片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我们还能用这样的取样方法吗?显然,这样统计的结果误差就会非常大。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尽量减少误差呢?学生答:随机取样。那请大家把这纸片当作是一个草原,把其中的圆形当作是金莲花,请你画出合适的样方?学生开始画,有画样方多的,有少的;有画样方大的,有小的。有画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我结合学生的各种取样,共同讨论得出取样时的注意点。构建取样方法的概念。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亲自尝试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经过不断的实践,达到掌握概念的实质,并将概念运用于实践。让学生真正实现从知识现象到本质归纳,获得受用终生的知识财富。

“问题情境教学”使教师面临更多、更高的知识挑战,“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如何把握,值得教师不断研究和实践。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完善自我,不断地总结反思,记录备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林祖荣.探究是形成概念的有效途径.中学生物教学,2012(Z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概念问题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