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

2014-05-10唐梦雅

关键词:社会工作心理问题留守儿童

唐梦雅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力流向了城市,受制于现实条件,他们只得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或亲戚,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包括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的障碍、认知行为上的偏差、人际交往上的偏移等。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即通过农村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组建,通过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沟通、依托中心学校强化教育监护体系建设、动员农村社区现有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社会支持资源探索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走出情感空白地带,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具体表现

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由农村涌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形成了。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在家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年纪幼小,正是渴望父母亲情的年纪,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和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容易出现种种问题。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生活问题等如不得到妥善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父母成长角色的缺失使得他们过早成熟,担负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承担的压力,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根据我国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长期的监护不当或监护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出现问题,他们正常的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父母角色对他们来说多是空白的。他们缺乏正常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就容易出现冷漠、孤独、压抑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心理方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2.1 性格上的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对于每一对夫妇来说,一方面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条件和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给予子女亲情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而留守儿童在农村主要是爷爷奶奶和亲戚抚养,因为考虑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等过分溺爱孩子,一般都是为孩子做好一切,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形成胆小、内向或者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而且,儿童大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等现象。

1.2.2 心理上的落差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在其教育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缺乏父母关爱,心理成熟过早,这就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心理障碍。而人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时引导与排除,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心理上患有疾病的人很容易干出违反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的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1.2.3 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因受人之托,往往把留守孩的“平安”作为第一要务,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他们因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出于补偿心理只是一味的满足儿童的要求,这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行为认知上存在偏差,出现情绪性问题。

1.2.4 与人沟通上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沟通上的障碍,留守儿童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乐于交往,既不与家长交往,也不与师生交流,处于孤独、失落的状态。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有心事无处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交往问题就导致其它心理问题,内向一些的留守儿童就容易出现自卑、懦弱、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群体正处于弗洛伊德认为的个体人格受其家庭、社会等成长环境影响深远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特别容易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影响,而积极关注和引导将有利于儿童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使这些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的儿童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因而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突出而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各地农村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而缺失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作为农村的现状,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为了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无奈地选择了前者。二是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无力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生活上的保障,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endprint

2.2 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场所和途径,它既有理性的认知传授,又有直接的经验积累。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对其心理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的缺陷。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普遍不足,师资素质普遍不高。他们无暇也无力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问题。二是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和条件。受师资编制限制,农村学校师资仍十分紧缺,无力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而一些兼职的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严重不足,加上课务繁忙,多数流于形式。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优秀率”仍是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很多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2.3 社会环境的缺陷 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关系到其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儿童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他们既没有少年宫、科技馆,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网吧、电子游戏室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网吧、游戏室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而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的心理。校外无业少年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很大,一些中途辍学的初中毕业生,没考上高中,打工种田年龄又小,他们无所事事,便三五成群地结集在一起,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公安机关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而最易受到影响的便是缺失了亲情的留守孩,受到影响的留守儿童成绩和品行不可避免的下滑,在剧烈的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后,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 浅谈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及影响

所谓社会工作就是指面对当前社会中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解决的职业活动,其本质体现为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的介入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呼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援助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专业角度开展各个环节的工作,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好道路。

3.1 农村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组建 由地方乡镇政府给与一定的经济援助,并从专业角度给予支持与帮助,通过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人员组成社会工作小组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与辅导,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关爱留守儿童,对其所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3.2 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沟通工作 一方面要对于那些存在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要给予积极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工作,建议他们在工作之余,也要抽出时间多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在成长道路上多陪伴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3.3 依托中心学校强化教育监护体系建设 农村社工人员应进驻中小学校,在学校教师、非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协助工作下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工作,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建设。

3.4 合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资源,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容乐观,他们的生活空间狭小,活动空间有限,大多以现居地的社区为主。目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体系大都尚未建立起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是困扰留守儿童家庭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环境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前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一项有效的举措,针对其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相关工作者一定要立足现实,充分把握留守儿童心理,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项目来对待,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关注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父母角色缺失的现实问题,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刘於清.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以英豪学校为例[J].湖南社会学网,2010(9).

[4]崔学华.在农村基层重建中完善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9).

[5]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N].河南教育,2006(5).

[6]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1).

[7]梁建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选择[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3).

[8]陈晓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19).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心理问题留守儿童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