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戴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大学生感戴现状的分析

2014-05-10葛云生赵民胜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回归方程幸福感

葛云生,赵民胜,马 骊

(1.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研究背景

感戴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感恩戴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心感受或内心体验,这是感戴的深层次的东西,是感戴的核心所在;二是行为表达,包括感戴言语行为表达和感戴非言语行为表达,这是感戴的一种外部表现,是现象层面的。麦卡洛等人 (McCullough)认为感戴包括感激情绪和感激倾向两方面:感激情绪,因受益表达感激的情绪;感激倾向,即能够识别他人在积极体验时所提供的帮助以及自己得到的恩惠,并且能够带着感激心情对之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1]国内学者刘建岭认为感戴是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己收到的恩惠做出回报。[2](P2)

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幸福感,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景把握、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多样化的指标与维度纳入到幸福感研究的范畴中,可以说心理幸福感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来评定一个人的幸福水平。Waterman认为心理幸福感涉及到人们与真实自我的协调一致,幸福发生在人们从事与深层价值最匹配并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3]又有学者认为心理幸福感是物理过程或者对身体健康、高品质生活的关注。[4](P6)由此可知,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涉及到情感、身体、认知、精神、自我和社会化的过程。

目前有关感戴和幸福感的研究中还很少涉及到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感戴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前人研究的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人际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相符合,还尚未知晓。本研究将感戴与幸福感中的心理幸福感作为研究变量,旨在探究两者间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感戴教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被试选取太原科技大学和南昌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得到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男生为116人,女生158人,回收问卷274份,回收率为91.3%。

(二)研究工具

1.感戴问卷 (GQ-6)。感戴问卷采用由Mc-Cullough,Elmnons和Tsang编制的GQ-6,台湾学者后又对其进行中文翻译,该问卷共有六个题目,用于测量被试在感恩倾向上的个别差异,包含情绪体验的频率、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个体的总分越高表示其感戴倾向越高。GQ-6采用七级计分,1表示明显不符合,7表示明显符合。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0,有良好的信效度。

2.心理幸福感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的分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共6个维度,分别为: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心理幸福感问卷采用七级计分的方式,总分越高,则心理幸福感越高。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2,分半信度为0.838。心理幸福感问卷总分和各维度的信度均达到可以接受的信度水平。

3.数据处理工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感戴总体状况及其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感戴平均得分为28.49±6.24分。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4.75分,高于中位数4分,即表明大学生感戴的得分为中等偏高。

本研究对影响感戴的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得出以下结果:

表1 感戴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表2 感戴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表3 感戴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感戴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显著 (见表1);感戴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见表2),经事后检验显示,大学生年级感戴水平间大四最高,大三最低,其中大四感戴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一、大三和大二、大四之间差异不显著;感戴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显著,理科生感戴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生,文、理科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3);感戴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见表4);感戴在生源地上存在差异显著,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感戴水平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地大学生 (见表5);感戴在家庭结构上存在差异显著,家庭结构完整的大学生显著高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 (见表6)。

表4 感戴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表5 感戴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

表6 感戴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检验

(二)感戴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总分与心理幸福感在0.01置信水平上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9。感戴的3个维度:频率、强度、密度与心理幸福感都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7、0.349和0.383(p<0.01)。

(三)感戴与心理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感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心理幸福感,以感戴为自变量,心理幸福感为因变量,先对感戴总分和心理幸福感做了回归分析,结果 (见表7)表明,感戴作为显著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回归系数R为0.539,解释变异量为0.290,即感戴预测心理幸福感29.0%的变异量,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 (F=111.223,p<0.01)。回归方程为:幸福感=12.229+0.539×感戴

表7 感戴对幸福感回归分析表

为了深入探索幸福感与感戴的内在关系,分别以感戴的3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心理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8。

表8 感戴各维度对幸福感逐次多元回归分析表

表8的分析结果表明,有两个维度进入多元回归方程,分别是频率和强度,它们共同解释幸福感的变异量为33.2%,频率解释幸福感32.1%的变异量,强度解释幸福感1.1%变异量。密度这个维度的回归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此维度对心理幸福感的贡献不大,因此被剔除回归方程。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心理幸福感=1.264×频率+0.324×强度。

以上回归方程表明,感戴对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大学生的感戴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感戴呈中等偏上水平。这和感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无关系,“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这些成语典故都在向受到教育的大学生传达一种积极的影响。此外,大学教育中有专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对大学生提高感戴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感戴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在性别上感戴不存在差异。造成性别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男性对人际关系方面的认知要比女性强,男性的社交活动要比女性多,感戴会促使和谐人际关系的产生。其次女性性格的男性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思维变得更为的开放,个人生活更为独立自主,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越来越少,相对感戴的表达也减少。有学者对女性双性化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5]可见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逐渐减小,因此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男女较为一致。

感戴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大四和大二的感戴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的水平。通过笔者对各年级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四学生身为学长学姐,有低年级者向其请教,自己很乐意帮助并与其传授四年生活经验。大二学生刚适应大学生活并满怀憧憬,因此对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大三学生则处于盲目和停滞时期,对学习生活产生倦怠、不知所措导致感戴水平较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完全适应,各种不确性产生了对感戴的负向影响。

理科专业大学生的感戴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这与刘晓岚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理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文科生高,这些研究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表明理科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文科生。分析其原因,文科生情感相对较为细腻,缺乏自信,性格更为内向,这种特质使他们在表达感戴时更为犹豫。

非独生子女感戴水平高于独生子女。桑园的研究指出,在感戴特质的培养和发展方面,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7]原因可能是非独生子女在与兄弟姐妹相处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关心,来自兄弟姐妹的感情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感动,这种家庭环境让他们较早较多的体验到感恩,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感恩态度。

农村大学生的感戴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农村学生各方面条件差,在考取大学的过程中经受了较多的苦难,同时也接受了更多他人的恩惠和帮助,曾经的朋友和玩伴多数还留在乡村过着耕种生活,这使得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因此满怀感恩之心。而出生于城市的大学生相对来讲生活比较顺利,因此他们的感恩体验不太深刻和强烈。

完整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和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在感戴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完整家庭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比单亲家庭大学生受到更多、更完整父母的关爱。此外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产生反叛的思维和性格,如孤僻、寡言、内向、自尊心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愿意寻求别人的施舍等,导致其感戴水平低于完整家庭的大学生。

(三)感戴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感戴与心理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紧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感戴与心理幸福感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感戴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这也与前人在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的结果相一致。[8]感戴干预可以提高个体的感戴水平,进而提升其心理幸福感。感戴是一种情感特质,而这种情感特质有助于自我完成真、善、美等本性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提升心理幸福感的水平。这种关系好比“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前者表达的是一种感戴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能使自我完成对真、善、美等本性的满足,进而达到自我实现,即后者心理幸福感提高。因此,感戴是心理幸福感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感戴特质的培养和心理幸福感的正确感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相互关爱、文明进步的和谐社会,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感戴情绪,从而更好的提升心理幸福感,最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1]McCullough M E,Emmons RA,T sang JA.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 -127

[2]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6.

[3]Watkins PC,Woodward K,Stone T,et al.Gratitude and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Society for Personality Research,2003,31(5):431 -452.

[4]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0-22.

[5]李娟.80后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探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13-16.

[6]刘晓岚.大学生感戴与其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36.

[7]桑园.大学生情绪智力、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0-31.

[8]史文.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4-35.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回归方程幸福感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走进回归分析,让回归方程不再是你高考的绊脚石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