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内涵及模板设计研究*

2014-05-10齐坤栾斌贺丹丹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非学历学分课程标准

□ 齐坤 栾斌 贺丹丹

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内涵及模板设计研究*

□ 齐坤 栾斌 贺丹丹

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通常称为“学分银行”制度,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了学分认证主要要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的概念界定和划分原则,并以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的学习成果互认为例,阐述了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时可能存在的关系,设计了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板,最后举例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诠释。

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认证单元;模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有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通常称为“学分银行”制度,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的发展目标,对“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目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学习成果认证是依据学习成果框架,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核定、评价和认可,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基本前提。而开展学习成果认证工作首先要明确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是什么、认证单元如何划分、如何确定等关键问题,这也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必要环节。

一、研究现状

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是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随着“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对学习成果认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英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存在一系列对个人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和转换的方式,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索,国内“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则还处于试验阶段。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现阶段,对学习成果的认证主要有三种取向:第一,机构取向。只要某机构有权开展教学和颁授证书,是合法的、程序规范的,学生参与其开设的课程学习,学习成果就可以得到认证。第二,课程取向。只要某类或某项课程经过了核准或授权,参与该项课程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就能得到认证。第三,考试取向。关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只要符合报考资格,参加考试后获得的合格证明文件都可以作为认证的依据[1]。

学习成果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固定机构或场所由专职教学人员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学习成果通过毕业证书或者学分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类是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非学历培训学习成果。非正规教育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它通常是一种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及学习目的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如各种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学习成果通过培训证书或资格证书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类是非正式教育体系的无定式学习成果。非正式教育区别于以上两类教育,它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或学习辅导,大多是伴随学习者的生活、工作而产生的随意性的学习。如工作场所、交谈、图书馆等环境,其成果形式表现为经验、能力等。

此外,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业内已经对学习成果的认证工作进行了很多研究,如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的可行性研究,学习成果认证的意义、机制、模式、过程、方法与工具等的研究,院校之间的学习成果互认研究,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研究等[2][3][4][5][6]。但“学分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也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比如学习成果认证的规则、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的内涵及划分、学习成果认定标准等等。

二、学习成果框架及认证要素

1.学习成果框架

教育资格框架或资历框架是将学习成果进行层级划分的依据,是开展学分认证、积累与转化的基本参照体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欧盟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区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资历框架,包括资历等级结构、技能要求和实施措施等。有学者通过对多个国家(地区)教育资历框架的比较提出,虽然各个国家(地区)的教育资历框架有着很多不同,但也有共同点。首先,资历框架是对先前学习经历的认可。资历框架不只局限于学历和培训所取得的资历,也包括从业人员在岗位上积累的技能、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通过各行业“过往资历认可”机制认可而获取的资历。其次,资历框架是学分累积和转移系统的构建。资历框架下的学分累积及转移制度可灵活地配合个人需要,减少重复学习,方便从业人员系统地累积不同课程的学习及培训学分,再把累积到的学分转换成认可的资历[7]。

目前,“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地方层面上,都尚未建立起关于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的基准框架或资历框架,对学习成果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本文所依据的框架是“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基准框架结构研究”子课题提出的学习成果框架,它是继续教育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共同参照系,共有10个级别,各个级别的成效特性由一套学习成果层级描述指标加以表述,各个指标指明每个学习成果级别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的复杂程度、要求和难度[8]。

2.学习成果认证要素

通过前述对“学习成果来源”的分类来看,在“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初期,各级各类正规教育的学习成果和非正规教育中岗位培训、资格证书等的学习成果将是学习成果认证的主要部分。而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绝大部分学习成果都是通过课程(或培训模块)的学习而获取的,学习者获取的学习成果根本上是由课程(或培训模块)的内容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课程标准的主要要素,进而提出学习成果认证的主要要素。通过对国外课程标准、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后发现,决定学习成果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课程标准一般按照所适用的年龄或者阶段进行划分。如《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按年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幼儿园到4年级,第二阶段从5-12年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课程标准框架》则涵盖了从学前班到10年级共11年的学校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各课程的课程标准也都按年级或学龄段给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2)学分/学时。学分是完成某项科目所获得的分值单位,表明学生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学时是学分所代表的学习量,不同国家的课程标准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普通高校一般以每学分等于一个学期内每周1学时(40-45分钟)的课堂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若单从学时来说,1学分等于18学时。

(3)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指明了每个层次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应形成的能力层次。一般来说,学习要求包括了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如《加拿大安大略共同课程省级标准》的《1-9年级数学课程共同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应具备5种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推理能力、联结能力和技术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规定了所有的学生应该具有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描述。

三、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及模板

1.学习成果认证单元

本文所指的学习成果是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完成一定学习任务获得的或者能够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或能力体系,包括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培训学习成果和无定式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表现形式通常为资格,即有资质的专业机构,通过评价与认证,判断学习者已达到相应标准所规定学习结果的正式成果。也可能有其他形式,比如参加竞赛的成绩,是学习成果但不是资格,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学习成果认证是依据学习成果框架,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核定、评价和认可。具体方式是将学习成果通过与学习成果框架的基准标准进行比对,将其转换为基准学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可以按照统一标准认证,无定式学习成果则需单独认证。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单元”的解释为“整体中自成段落系统,自为一组的单位”。根据此定义,学习成果认证单元作为“单元”的一种,首先应该是学习成果这个整体中自为一组的独立单位,其次学习成果本质上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理论上应该是关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独立单位,最后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是对学习成果进行衡量或划分的工具,它还应该满足便于对学习成果进行划分和认证的需求。

因此,在明确了学习成果认证要素的基础上,借鉴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的概念,我们认为,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是内部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具有连贯而明确的学习成果和评价标准的学习内容模块。其中知识点是知识传递的最小单位,它可能的表现形式有字词句、概念、原理、公理、定理、定律、公式、规则、操作流程、实验步骤等。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是对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习成果进行学分换算的基本单位,是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参照基准。一个资格通常由若干个认证单元组成,每一个认证单元都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其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一个认证单元既可以用于一个资格,也可以同时用于若干个资格,使不同学习成果和不同资格之间具有相通性。

2.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划分原则

由于学习成果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其组织单位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每个学科领域的学习成果均需将其包含的全部知识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形成学习成果认证单元,以便进行积累、认证和转换。根据上述界定,我们认为,各学科领域在划分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独立性原则。在确保认证单元内部知识点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前提下,还要确保不同认证单元的知识点是较为独立的,每个认证单元可根据其涵盖的知识点进行独立的学分换算和认证。

(2)唯一性原则。认证单元是对同一学科领域在各类教育中相同学习成果的同一界定,同一资格的各个认证单元均是唯一确定的。

(3)适用性原则。同一学科领域的不同认证单元、不同学科领域的各个认证单元的大小不相同,根据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学分认证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大小,假设以学历教育课程为参照,认证单元可能确定为一门课程的章节,也可能确定为一门课程,还可能确定为多门课程的组合。

依据上述原则,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可以划分为若干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用来对不同教育领域中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为例,认证单元划分及学分互认具有以下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学分互认示意图

(1)一对一关系。学历教育某一课程(章节)对应于非学历培训的某个模块(单元),两者所涵盖的内容(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水平相当,形成一个认证单元。

(2)一对多关系。学历教育的某一课程(章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于非学历培训的多个模块(单元)所涵盖的内容,或者学历教育的多个课程(章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于非学历培训的某个模块(单元)所涵盖的内容,形成一个认证单元。

(3)多对多关系。学历教育的多个课程(章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于非学历培训的多个模块(单元)所涵盖的内容,形成一个认证单元。

(4)交叉关系。学历教育某几个课程(章节)的部分内容相当于非学历培训的多个模块(单元)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认证单元。

除上述四种对应关系外,学历教育课程与非学历培训的内容还可能存在无法对应、不可互认的内容。

3.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板

在对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界定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板是各学科领域分析确定其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的基本格式,应该包括等级、学分、内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说明等核心要素,同时为了便于对学习成果认证单元进行有效管理,还应该包括单元名称、编码、应用范围、开发机构、开发日期、备注等辅助要素。据此,可将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板设计如表1:

表1 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版

•名称——认证单元的名称,根据便于识记、交流的原则用汉字进行命名。

•编码——对认证单元进行统一管理的代码,具有唯一性。由认证单元所在专业的专业代码和单元序列号组合而成,所在专业代码由学分银行指定,单元序列号为三位数字,在开展认证标准制定工作时由专家团队确定。

•应用范围——认证单元所属学科领域及可作为选修学分的学科领域。

•等级——认证单元在学习成果框架上的级别号,分为1-10级。

•学分——学分是用于衡量学习者学习成果价值、水平和学习量的计量单位。1学分=18学时,1学时=45分钟。

•学习内容——对认证单元学习成果的描述,是认证单元的最核心要素,根据该认证单元所处的等级,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知识”是认证单元涵盖的具有事实性、技术性和理论性的学习内容,一般使用“知道、了解、理解、掌握、识记……”等词语提出学习要求;“技能”是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习者所应达到的认知技能、技术技能、沟通和表达技能,一般可使用“会使用、会描述、会辨别、会操作……”等词语提出学习要求;“能力”是指学习者对知识、技能应用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可以用“能判断、能分析、能综合、能设计、能评价……”等词语提出学习要求。

•考核说明——对该单元进行考核时的基本依据、考试范围、考试重点、考试方式等的说明。其中考试方式有传统纸笔考试、过程性考核、面试考核、实际操作考核、证书替代等

•开发机构——认证单元的开发者。

•开发日期——认证单元的首次开发时间。

•备注——补充信息。

四、案例

依据上述对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的界定和划分原则,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为案例,进行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的划分,验证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模版的可行性,诠释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划分的基本思路。

1.计算机等级考试简介[9]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ationalComputer Rank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共设四个等级17种证书(见表2)。

表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体系

2.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及模版示例

学习成果认证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所掌握的学习内容,即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在确定了学习成果所处的等级之后,学习成果认证首先需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入手,通过比对不同类型教育的学习内容或考核要求,找出相同的学习内容模块,形成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序列,然后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现以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C语言程序设计A》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证书为例,选取流程控制语句部分(见表3),通过对比学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试证书的考核要求,验证并阐述学习成果互认时认证单元的划分及其描述。

表3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要求与证书考核要求对比

经过对比不难看出,流程控制语句部分在学历教育中的课程要求和非学历证书的考核要求中整体上具有可比性,可以从中提取出共性部分作为“C语言流程控制语句”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学习成果认证单元使用模版进行描述,“C语言流程控制语句”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示例如表4:

除了流程控制语句部分外,《C语言程序设计A》的教学内容和“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证书的考核要求在整体上具有可比性。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比对,可以找出8个“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具体如图2所示:

表4 C语言流程控制语句认证单元模版

图2 “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示例

五、讨论

对于某个学科领域,是先建立覆盖该学科领域全部知识的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库,再开展学分认证工作,还是根据学分认证的实际需要先建立学分认证时所必须认证的单元序列,没有学分认证需要的部分暂不考虑,这两个建设途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明确。目前国际上在确定学习成果单元时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第一种技术路线是“资格框架+学习成果单元库”方式。主要是在国家层面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角度,发布职业资格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库的国家标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都参照此标准开展教育或培训,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第二种技术路线是两两比对方式。主要由学习成果互认的双方共同确定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美国等国家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从我国目前学分认证的实践现状来看,在“资格框架”或者“学习成果框架”下,先以有实际认证需求的不同类型教育中学习成果间的比对,建立学习成果单元序列,然后再逐步扩充,形成覆盖整个学科领域的学习成果单元库,即采用“框架”+“比对”的技术路线可能更加实用,更有利于加快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建设。

此外本文重点对具有一定表现形式(如培训证书、课程考试通过证明)的学习成果认证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学习者已经掌握、无特定表现形式且有实际需要的学习成果认证问题未涉及。从搭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目标来讲,学习成果认证理论上应该是对学习者取得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认定并提供学分互换服务,这是需要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1]程千.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方法研究[N].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2]张王豆.关于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构想[J].继续教育,2011,(5):39-41.

[3]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65-68.

[4]朱玫林,张健.对高职院校间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J].高职研究,2011,(11):35-37.

[5]卢小珠,吴卫龙.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条件探索[N].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N].云南电大学报,2011,(1).

[7]董秀华.教育资历框架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3).

[8]卢玉梅,王延华,孙静怡.从资格框架看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果框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

[9]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http://sk.neea.edu.cn/jsjdj/.

责任编辑 三 川

G40-057

A

1009—458x(2014)01—0053—06

2013-08-25

齐坤,助理研究员;栾斌,研究实习员;贺丹丹,助理研究员。国家开放大学教学评估(督导)办公室(100039)。

*本文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项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教职成司函[2012]92号)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非学历学分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RCEP对我国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甬台高校学生交流(非学历生)的实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