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融合性研究

2014-05-09宋萍萍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公开课专业

冯 璐,宋萍萍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湖北黄石 435000)

大学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融合性研究

冯 璐,宋萍萍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湖北黄石 435000)

随着开放教育在国内的不断发展,教育部先后启动了精品课程和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二者在课程分布、课程内容的专业程度、授课形式、实时互动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当前,高校开放课程建设需要加强二者的融合,促进课程均衡分布;统一建设模式,提高网站影响力,扩大使用范围;扩大建设范围,组建专业建设团队。

大学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融合;策略

一、引言

为了顺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启动了OCW项目,即Open Course Ware(网络开放课程),率先将其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教学资源及课件公布于网上,无偿地提供给受教育者学习和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热潮迅速席卷了全球各高校。2003年,中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至2010年,已建成包括文、史、哲、法、理、工、农、医学以及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在内的两万多门专业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约占全部的20%。在世界各名校的视频公开课热潮的带动下,各主流门户网站也随之纷纷推出了网络视频公开课,大量翻译、引进全球各知名高校的视频公开课,教育部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我国的大学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随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大学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现状对比

1.课程分布

(1)视频公开课中人文社科类所占比重较大(如图1所示)。截至2013年8月,根据由教育部建设的“爱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s.edu.cn)首页显示:在全部的202门课程中,文学艺术共32门,约占总数的16%;哲学历史共31门,约占总数的15%;经管法学共44门,约占总数的22%;基础科学共33门,约占总数的17%;工程技术共35门,约占总数的17%;农林医药27门,约占总数的13%。

图1 视频公开课课程专业分布

(2)精品课程多以理工类自然科学为主(如图2所示)。与此同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index)首页中的本科类课程显示为:文学类课程1 639门,历史学201门,哲学101门,经济学700门,管理学1 141门,法学665门,教育学600门,理学3 023门,工学3 910门,农学598门,医学1 454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1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301门。其中,社会科学类课程约占总数的35%,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总数的62%,文化素质及思想品德类课程共占3%。

(3)课程分布不均衡,二者各有侧重。就目前来看,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都存在专业分布不均衡的“一头沉”现象。在视频公开课中,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以及经管法学等人文类课程占据了总数的半数以上,理工类课程比重相对较少,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并未涉及。相比之下,精品课程的分布则明显偏重于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课程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专业分类细、课程种类多,几乎涵盖了本科阶段的所有主流专业。

图2 精品课程专业分布

2.课程内容的专业程度

课程内容专业程度的差别,是由于二者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受众定位所导致的。“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主要是针对普通在校大学生,是为了满足其自主学习需求的一种视频教学课程,因而专业程度高、学科性强;大学视频公开课则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普遍面向社会大众开放。

(1)视频公开课的受众范围较大,专业定位较低。为了平衡大众的文化水平,视频公开课的专业程度不可避免随之下降,形式多趋向于专业讲座或专题报告,其课程本身的意义已逐渐被淡化,更强调其科普性和趣味性。此外,缺少相关基础知识的支撑,造成知识体系不完备以及基础知识缺乏,使目前已建成的公开课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停留在学术讲座的层面,而不能独立地作为一种教学视频来完成课堂教学。尤其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学习的受众群体而言,不利于其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2)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齐全,专业程度较高。精品课程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视频本身大多是基于大学课堂的实况记录,课程数量多且难易渐进,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辅助资源,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完成自主学习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3.课程的授课形式

(1)精品课程的授课形式基本还原了真实的课堂教学。在精品课程中,视频所显示的多以“黑板+讲台”的真实课堂情景为主,适当加入了一些多媒体教学予以辅助,整体教学流程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相似。其课前预习阶段,主要依靠课程所提供的教学大纲或电子教案等相关资源,由学习者自行完成;教学多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居于主导地位;课后巩固和检测阶段,课程配备了习题、试卷等资源供学习者完成自测。

(2)视频公开课不局限于课堂模式,教学形式多样。视频公开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束缚,其教学形式以主题式讲座为主。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淡化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多媒体课件已基本取代了黑板和粉笔,大量图像、视频和声音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应用其中,形象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4.实时互动情况

师生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是制约教育开放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都是基于网络视频课程的教学服务,缺乏及时的互动交流,学生的疑惑得不到有效解答,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网站中并没有提供专门的交流问答区,而从“爱课程”网站首页“互动交流”和“我要发言”的情况来看,评论大多是对于课程本身的肯定、感谢以及感受等个人观点,个别提问的回复数量也几乎为零,形式大于内容的留言板块形同虚设。就目前来看,二者的互动性均未达到实时交流的程度。

三、视频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依靠网络的广泛传播性,视频公开课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播、服务社会的建设宗旨,吸引了广大在校生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然而,就目前视频公开课来看,其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缺乏基础知识支撑,教学资源不完备,无法形成系统的资源结构

公开课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其教学进度被固定化,节奏快、信息量大,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程度。从“网易”“新浪”等公开课网站来看,公开课教学资源不完备,缺少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卷或习题作为支撑,学习者很难有效地完成课前准备和课后自测。

2.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旧,自主性学习仍有待提高

以“爱课程”网站中人气最高的《现代礼仪》课程为例,主讲教师从课程的总体介绍着手,以一个个反问式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出所讲内容。但是,问题之间的衔接较快,留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时间有限,课程整体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3.课程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课程的均衡分布

在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2012年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指出,每门精品视频公开课支持建设经费20万元。课程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均衡的课程分布。

4.承建高校范围局限,师资数量不足

我国首批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主要由“985工程”高校承担,2012年的建设试点学校范围扩展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高校和名师在学术水平上较高的权威性是课程质量的有效保证。但是,承建高校的范围局限,容易导致师资数量不足,造成一定的学科垄断性,其余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加强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融合及策略

加强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融合,既能弥补公开课在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又能有效提高已建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是现阶段实现视频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1.加强二者的融合,促进课程均衡分布

(1)不同专业互为补充,同类专业相互支撑。随着“终身教育”这一倡导的不断深入,大众渴望学习的求知欲望愈加强烈,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均衡的学科分布才是满足学习型社会需求的根本。努力推动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融合,淡化二者之间专业程度的差异,使二者能够在专业分布上形成有效联结、相互补充的依托状态,既能够有效实现对于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促进课程均衡分布的效果。

(2)二者融合的实现方式。一种是插入链接:在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网站中分别插入相同专业的课程链接,使原本独立的两种课程形式之间形成有效的连接,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就目前而言,这种融合方式的可行性较高、操作性较强。另一种整合网站:建设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以专业作为分类标准,形成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共同发布、共同管理、共同维护的整合状态。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课程管理和网站维护方面的人力、物力投资,长期受益,更有利于实现课程传播和综合利用。

2.统一建设模式,提高网站影响力,扩大使用范围

(1)细化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精品课程的录制场地、拍摄方式、制作标准等相关要求,以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为目标,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2)共同推广,扩大宣传范围。利用视频公开课良好的群众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带动精品课程的推广,扩大其宣传范围,提高资源共享度。在实现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各高校的自主宣传优势,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使用视频课程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保证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加大对各门户网站的开放力度,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3.扩大建设范围,组建专业建设团队

(1)增强学术交流,组建专业团队。尽管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二者都是基于相同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展开的。因而,首先是要加强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名校、名师为主导,提高学科带头人的帮扶意识和领导作用,广泛吸收同一专业的优秀教师力量;其次是要组建跨地域、无校别的专业师资团队,该团队全权负责本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任务。此外,每支团队还应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由其独立完成相关的课程制作以及维护工作。

(2)建立助教服务团队,实现有效互动和及时反馈。实现开放教育,并非单纯地依靠增加教育资源的开放数量就能完成。尤其对于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这类非实时的教学形式,其教学价值的实现需要依托完善的课后辅助机制,因而就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助教服务团队作为支撑,把分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纳入其中,通过建立与课程相关的社区、论坛或是利用其他的实时互动工具(如QQ群、微信公共平台等)实现有效的线上交流和线下反馈。

五、结束语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教育资源开放热潮已成大势。从2003年的精品课程到2011年的大学视频公开课,我国的开放教育也经历了十余年的历程。尽管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已成过去,但其遗留下来的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网络课程资源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在改造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目前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之一。因而,实现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课程有效结合,形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的新型开放模式,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1.

[2]刘广,郑重.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15-18.

[3]杨琳,杜中全.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23-26.

[4]孙新波,査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5]许艳丽,马德俊,刘刚.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2):88-92.

[6]田珊,胡卫星.由共享到互动的追求——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理想与现实[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4-6+69.

[7]潘爱珍,沈玉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回顾与检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41-145.

[8]王健,曾程,林琳.国外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4):65-69.

[9]董榕,许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4-59.

[10]李小刚,马德俊.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2(7):11-16.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Video Open Courses and Excellent Courses

FENG Lu,SONG Ping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Hubei 4350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 in China,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and university video open courses construction project.The two vary greatly in course distribution,professional degree of 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form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At present,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and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unify the construction mode to improve website influence.It should also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expand the scope of building and organiz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m.

university video open courses;excellent courses;integration;strategy

G434

A

1008-469X(2014)03-0038-04

2014-03-11

冯璐(1990-),女,河南洛阳人,湖北师范学院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资源数字化研究。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公开课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