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要不吃早餐
2014-05-09晓牧
不吃早餐的危害
一些大型调查分析的结论表明,不吃早餐增加肥胖风险,增加高血脂风险,增加高血压风险,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
使血糖波动大。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志愿者,让其隔一天吃一次早餐,而午餐、晚餐的进食情况保持不变,并对他们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进行了详细监测。结果发现,与吃过早餐相比,在没吃早餐的日子里,参试者的平均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要明显升高。胰岛素反应上升了28%,葡萄糖反应上升了12%,分别属于中度和轻度升高的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参试者的体重是否超标,上述情况都会出现。
在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上宣读的这项研究解释说,胰岛素和血糖的同时升高,说明人体内出现胰岛素抵抗,代谢血糖的能力下降,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这种现象,正是糖尿病的早期报警信号之一。如果长期如此,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研究负责人伊丽莎白·托马斯博士表示,不吃早餐造成热量摄入中断,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由于午餐和晚餐要把缺失的热量补回来,很容易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反弹性升高,使血糖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全天的胰岛素调节。此外,有研究发现早餐缺失的营养,难以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因此,无论多忙,早餐不能省。
容易导致肥胖。另一项对3598人跟踪调查18年的研究发现,每周吃不到三次早餐的人,和每周吃三次以上早餐的人相比,平均体重要高1.9公斤。进一步分析发现,每天规律吃早餐者,腹部肥胖的危险会下降22%,体重超标风险下降20%,糖尿病风险下降19%,代谢综合征风险下降18%,高血压风险下降16%。
这些研究证明不吃早饭的人,会更容易患上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如果再爱吃夜宵和零食,那就更糟糕了。遗憾的是,不吃早饭的人,因为身体能量和营养素缺乏,往往会更加爱吃零食,喜欢晚上加餐。
易患糖尿病。一项去年发表的研究对29206名没有糖尿病的健康男性跟踪调查16年,发现和每天规律吃三餐的人相比,每天不吃早餐而只吃1~2餐的男性糖尿病风险会升高25%。即便除去其他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因素,甚至消除体重变化的影响,不吃早餐也会让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16%。也就是说,不吃早餐,哪怕并没有引起体重增加,仍然会更容易患上糖尿病。相比而言,两餐之间吃零食,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增加糖尿病危险;但如果体重不增加,就不会增加糖尿病危险。
在46289名女性当中进行的6年跟踪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和每天规律吃早饭的女性相比,早饭时有时无的女性糖尿病风险会升高28%。不过,如果消除体重增加的因素,那么和正常吃三餐的女性相比,每天吃1~2餐的女性糖尿病风险仅上升9%。
早餐如何吃
首先要营养全面。①碳水化合物。最好选择没有精加工的粗杂粮,并且掺有一些坚果、干果等的谷物,而非精制糖,这样的食品释放能量比较迟缓,如紫米面馒头、芝麻酱花卷、包子、馄饨、豆沙包、枣窝头、烧饼、坚果面包、吐司、玉米粥等。早餐所供给的热量要占全天的30%,主要靠主食。②高蛋白质。使人体维持充沛的精力和灵敏反应力的蛋白质不能少,从动物和植物蛋白质的食物中摄取,如鸡蛋、酱鸡肝、酱牛肉、熏肉、火腿、通脊肉、辣鸡翅、炸牛排、豆制品等食物为佐餐。③维生素。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维生素,如拌小菜(木耳葱头拌黄瓜、虾皮菠菜)、泡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等,这不仅仅是为了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纤维素,还因水果和蔬菜含钙、钾、镁等矿物质属碱性食物,可以中和肉、蛋、谷类等食品在体内氧化后生成的酸根,达到酸碱平衡。
其次,最好能定时定量。不要今天的早餐可口就多吃,不可口就吃很少,早餐的量最好能相对固定和统一;时间上也尽量不要有太大差距。有些人周末就爱睡懒觉,一觉起来早已过了早餐时间,应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确实出现这种情况,那晚些吃早餐总比不吃早餐要好一些。
小贴士
针对一些长期不吃早餐或不爱吃早餐的朋友,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慢慢改变这一不良习惯。
1.不熬夜,早起半小时。先要看下,早上到底几点起床,一夜有没有睡足睡好。一般说,如果睡眠不足,早上非常困倦,身体还没有醒来,却被闹铃强迫起床,或者熬夜之后一直睡到上午10点之后,是不太可能产生正常食欲的。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不熬夜,提前上床,让早上精力更充沛,同时早起半小时。这样,胃肠自然就会有进食的愿望。
2.培养胃肠对早餐的兴趣。其次要考虑下,早上长期不吃饭,胃肠没有在这个时间分泌消化液的习惯。这时不必强迫吃下大量食物,而应当循序渐进。先从喝水、吃流食开始,如喝一小碗粥,吃一小碗汤面,喝点酸奶、豆浆等,慢慢培养胃肠早晨对食物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胃肠知道这时候会有食物进来,就能逐渐养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习惯,食欲也就逐渐旺盛了,可以增加食量直到正常状态。
3.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作为早餐。因为早餐所需营养多样,许多食物都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可以在满足营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