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5-08李巧琴
李巧琴
【关键词】思想品德 旅游资源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56-0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对现有教材进行开发、利用、补充,为教学增加新鲜血液。近年来,笔者尝试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介绍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旅游消费成为一大热点。每年的寒暑假,很多教师为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会选择去旅游。教师将旅游过程中的所看、所听、所想加以整理,并用于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笔者经常这样做,深受学生欢迎。笔者认为,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以下意义:第一,通过分享照片、故事等,可以增加教学的可信度,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分享快乐和生活,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三,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思想品德学科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原则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旅游资源,应恰当且适度,切勿滥用,不能将思想品德课变成旅游景点推介会。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利用旅游资源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自然资源,也有文化资源。教师利用旅游资源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课本知识和课程标准要求加以取舍,整合利用。
(二)科学性原则。教师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真实、可靠、可信、科学。不使用有争议的旅游资源,以免造成误教、误学。
(三)实效性原则。教师在与学生分享旅游照片、故事、经历时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多或过少,要进行时间控制,不能将未整理的照片、视频随意向学生展示,也不能兴之所至就滔滔不绝。这样做,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课本知识的传授,本末倒置,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四)实践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旅游资源,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
(一)课堂导入法。利用旅游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笔者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3课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与学生分享了一段2012年笔者到香港海洋公园游玩时拍摄的海底世界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情绪高昂,能够积极地讨论和解决笔者所设置的问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情趣与兴趣”的内容时,笔者把自己在黄山、张家界旅游的照片制作成电子像册,并在课堂上展示,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猜猜老师的情趣和兴趣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情趣和兴趣呢?什么是情趣与兴趣?”这样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组讨论法。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访谈、情境分析等活动,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经验,提高道德学习能力。笔者经常利用旅游资源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收效甚佳。例如,笔者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展示了一组笔者到莆田湄洲弯旅游时所拍摄的照片,特别展示了妈祖塑像的照片,然后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1)你知道妈祖吗?请讲一讲妈祖的故事。(2)为什么每年都有很多海外侨胞从四面八方回到国内来祭拜妈祖?(3)妈祖文化包含了什么美德?祭拜又说明了什么?妈祖文化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有很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习汉语?他们受什么文化的影响?(5)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呢?请从古至今、从小到大举例。(6)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具体有哪些内容?(7)中华文化有何特点、地位和影响?(8)中华文化和韩日文化,你准备弘扬什么文化?为什么?笔者通过分享照片、故事,使学生感受真实情景,调动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这节课,学生围绕“看—想—说—做”展开学习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分享了教师的旅游资源,培养了高雅的情操和兴趣爱好。
(三)课后探究法。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资源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在课堂上暂不能解答的问题,而这恰恰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探究,留待下一节课解答或者引导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研究解决。城市里的学生,家中一般都有电脑、手机等,查找资料相对方便,教师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探究,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例如,笔者到闽西旅游时,将各种各样的土楼拍下来制成课件。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5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自制的课件。对此,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最早的土楼是哪年建成的,是谁建的?为什么土楼有方有圆?土楼分布在哪些地方?土楼有何特点?当年建土楼的目的是什么?土楼现在有何文化影响?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土楼的?这些问题不是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一解答,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偏离了教学主题。于是,笔者在课堂上留下悬念,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合作探究,并利用下一节课的课前5分钟时间分享探究成果。
总之,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抓住了教师“玩”的收获和学生“玩”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能让教与学在“玩中教,乐中学”的互动中实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