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生态城市发展现状及策略浅析*

2014-05-08张阳生

关键词:西安市生态旅游西安

韩 卓,张阳生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为目的的空间地域系统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1],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全照搬国外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就业的困难、居住空间的狭窄、资源耗竭和短缺严重以及人口不断增长给城市乃至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超负荷的运转无异于阻碍人类文明的生长状态,面对种种压力,“生态城市”酝酿而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旗帜和方向。

一、生态城市的背景和内涵

(一)生态城市的背景

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完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它被认为是生态城市的源泉[1-2]。从国内来看,我国在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观,当初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思想,而在现代依然适应。这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积极追求和探索的态度,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延续。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

关于生态城市的内涵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即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3-6]。关于生态城市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生态城市是指在控制城市扩张范围的同时,以经济效益与城市生态环境效益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为目的,能够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一种城市生存模式。

关于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为自然生态性、经济生态性及社会生态性。其中自然生态性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支持生命系统,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任何的开发建设的城市活动都要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下进行;经济生态性是多使用或尽量只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从居住、交通都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该方式的经济增长不只是单纯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提高资源的再生;社会生态性则是指人们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保护环境、维持社会和谐的生态意识,构建一个平等、自由的的社会环境,使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西安生态城市构建现状

(一)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为核心

关于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国内提出了四种类型,分别为生态旅游型城市、海滨型城市、森林型城市和节水型城市,但无论模式如何规定,各城市则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就西安市看,主要是以生态旅游模式为核心,即依托城市丰富成熟的旅游资源,建设以专业化生态旅游为城市发展核心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西安素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2012年西安市旅游业约占全市 GDP的21%[7-8],为此,西安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其中以浐灞生态区和草滩风景区为开发重点。除此之外,联系周边临潼、长安、周至、蓝田等区县,着重发展延环秦岭线的生态旅游带,这一旅游带主要以农家乐、现代农业、森林公园、休闲古镇为主。由此可见,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注重与旅游功能的联系,逐渐形成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且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注意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得西安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达到平衡。

(二)生态综合指数较高

要建立一套可以评估的生态系统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主要是借鉴中国和陕西省生态城市构建指标,通过对现实现状情况的总结分析[9-11],提出了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这也与生态城市的内涵相互对应,并对96项相关指标通过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调查方式进行筛选[12],确定了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其次,通过表2中的5个公式最终可以计算出西安生态城市综合指数[13],其中权重值根据专家打分的方法算出。

根据表2以及参考《西安市统计年鉴(2013年)》对应的各项指标数据,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最后,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以确定城市的生态化程度。参照宋永昌等制定的城市生态化程度分级表(二级水平),可以看出西安市生态城市综合指数为0.617,即生态化程度较高,从一级生态化评价指标值中(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系统指数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说明西安市经济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在西部地区已达到较高水平;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两项指数也都较高。从二级生态化评价指标中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经济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文明等处于较高水平,相比之下,其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指数也须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相对于权重值略低,值得关注。

(三)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较低

1.主要环境指标差距大

西安市在过去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下,当人口与就业成为主要矛盾时,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就成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西安在过去近20年过度重视GDP总量的增长,保持年均10% 以上的增长速度,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资源耗费,牺牲了生态环境。致使多项环境指标严重超标(见表4)。如上表所描述,森林覆盖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都未达到生态城市该有的指标,还需加以改善。

表1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

表2 各级指标指数值的计算公式

表3 各级指标计算结果统计

表4 西安市主要环境指标与生态城市指标要求

2.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

根据统计料显示,西安市建成区的面积从2000年的187km2增长到2012年的432km2,面积扩大了两倍多,多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扩张建成区范围的同时极力压缩园林绿化和近郊农田的面积,城市逐渐走向“摊大饼”模式。据统计,西安市人均公共绿地从2001年的5.21m2缓慢增长到2012年的9.60m2,距全国生态城市的最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最低值11m2仍有较大的差别,更不用说是全国的平均人均公用绿地水平值30.62m2(见图1)。

三、西安生态城市构建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城市综合生态区划

按照西安城市规划的“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方针和“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布局原则,基于两个不同的背景构建西安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一是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从生态、经济、能源三个方面分析其对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作用;二是以西安市域范围为界,在空间格局上,将西安生态城市系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通过分区治理使西安生态城市的构建更加明确。

图1 西安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二)发展生态旅游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

西安应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浐灞生态区、草滩生态区发展新型生态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尤其在秦岭北麓重点围绕大峡谷景观、瀑布景观、石海景观、山林景观等自然资源建立专业的生态保护区和开放型旅游区,在旅游区内可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讲解生态保护知识,必要时可利用小型研讨会、徒步体验、野外生存等游客互动形式来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

(三)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西安市区与郊区有着十分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联系。从经济、社会联系看,市区是强者,郊区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市区有很大依附性,需要市区的环保意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向郊区不断发展、完善;从生态联系看,市区又是弱者,其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的环境质量则较好,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又是市区存在的基础,需要西安市周边的区县和市区协同发展,实现城乡景观融合。因此,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的自律性和协调机制,必须将市区和郊区看作一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来研究,建立城乡生态系统一体化。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价值取向。因此,西安应立足于现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在不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演进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西安市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城市。

[1]郭亚军,潘建民.建设绿色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资料,2001(7):25-27.

[2]陈天鹏.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8:51-57.

[3]黄光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8-31.

[4]曹林奎,陆贻通,李亚红.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开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270-273.

[5]薛梅,董锁成,李宇.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9(4):73-74.

[6]李宗利.“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M].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28(4):52-56.

[7]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7-25.

[8]徐改花.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建成区扩张的动态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院,2012:25-33.

[9]周晓唯,王拓.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6):11-12.

[10]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19.

[11]钱翌,朱建雯.乌鲁木齐市建设生态城市现状的比较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30(2):276-277.

[12]陈稳亮,张祖群,赵荣.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J].城市规划,2006,30(7):63-67.

[13]王波.都市农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J].农村经济,2004(5):79-80.

猜你喜欢

西安市生态旅游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123的几种说法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