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建筑思想与徽派古村落生态设计思维的比较研究*
2014-03-20钱安明陆小彪
钱安明,陆小彪
(1.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2.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年)的文章和演讲中经常出现《道德经》语句,在其“有机建筑”理论中也特别推崇老子的空间观念,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学者也对这位美国建筑师格外关注,将赖特和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视为同样重要的研究对象[1]。赖特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年表证实,赖特曾经于1918年受辜鸿铭之邀,访问并参观了中国的历史古迹和艺术珍品。除却赖特提及并推崇的中国“器用”学说之外,其代表作流水别墅和草原式住宅设计思想上与中国建筑尤其与徽派古村落的民居生态观十分类似[2]。
一、流水别墅体现园林生态观
以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为例,这栋建筑的中文名称在中国港台学者那里被直接翻译成“落水山庄”,其实这一翻译更为贴切,因为流水别墅所处的环境并非王羲之集会的兰亭那样的平原水塘,而是有着落差极大的瀑布和奇石林立的山地,周边是茂密的森林。委托方是美国富商,业主选择在这样一处人迹罕至却又充满野趣的山林里建立一栋私家庄园,原本就有中国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退隐情怀。赖特在这种不符合西方建筑常规的地基上设计民宅,本身就极具挑战意味。因为当时大多数美国民居都是依路而建的庭院别墅,这种建筑形式有利于汽车的进出和停放。“食品加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在汽车工厂的运用,成就了“福特主义”[3]的美国平民汽车时代,住宅为人、为车而建是那个时代理智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在山林之中修建别墅,这项委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该项目不能是普通民宅的照搬,只能是因地制宜的全新设计。从设计的环境特点来看,这个项目更像是交到赖特手中的私家园林设计,当然他也乐于接受这项委托。赖特发表于1931年《给从事于建筑的青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建筑的房屋是从人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与地永远协调,和树作伴,是在他自己精神王国里人的忠实反映。”
不同于中国苏州平原地带造园,工匠们必须要借助人力叠山理水,赖特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就是有现成的山林瀑布可用,如何让建筑“从山地里生长出来”才是赖特唯一需要考虑的要务。无论是失意返乡的京官,还是从皖南走出的徽商,他们一生辛苦积累的财富大多要买地置产留给子孙,花费半生积蓄建筑一栋光耀门庭的园林大宅是每一位生意发达之后的徽商和远离官场的退隐官员们集体的选择。在故乡或他乡的苏州城里的平原上造园,是为了能够再现中国文人意念中的诗意山林和徽商记忆里背山环水的皖南生态村落景象,他们不约而同甚至不惜代价引水入园,垒积奇峰怪石以作假山。苏州园林中可以直观地观照到微缩和人造的山林野趣,徽派民居的生态布局在临水而建的苏式建筑中展现无遗[4]。
二、赖特建筑中的中国风来源
赖特获取的中国建筑“密码”最初可能来自欧洲法国、英国王室“中国风”[5]盛行之后的西方国家主观臆想的中国园林样式,他对东方艺术的最初体验来自浮世绘卡片的收集,之后在对日本和中国建筑实地考察之后了解到东方建筑的总体风格与特色。在西方文化熏陶下的外国建筑师会误以为日本建筑就是中国建筑或东方建筑,但是日本建筑和中国建筑还是有很多差异的。中国唐代建筑传入东瀛之后已被日本设计师很大程度上“日本化”了,比如,日本建筑采取更平直的屋顶翘起,这是因为彼时日本国内相关建筑材料不完备,工匠的技术不精进的折中。除却技术条件的制约之外,岛国地理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建筑设计务必坚固、实用,减少整体之外不必要的细节。
中国式建筑传入日本之后,在照搬、仿建、改建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代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即,在整体造型类似于中国式建筑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斗拱的数量,避免彩绘与装饰的过分复杂。赖特设计中的东方建筑气质主要来自日本建筑中的简化品格,这种简化过的“中国建筑样式”类似于苏州寒山寺的仿唐塔和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总给人“日本味”十足的感觉,这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在简化之后极有可能呈现出这种建筑形态。笔者试着在三维设计软件中用平直的材料,比如贝聿铭使用的灰色花岗岩建筑材料来虚拟搭建传统的木构建筑,结果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小型民居都摆脱不了日本味和现代“中式”建筑中比较别扭的中国风格的扭曲形象[6-7]。
材料的替换会带来形象的脱胎换骨,环境的转换也会让整个建筑形态与建筑生态完全两样。比如,中国苏州园林经典之一的网师园被原样打包摆进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可以观看到等大的中国式亭子和石桌石凳,但是在室内观景缺少了天和地,脱离了外在的假山假水环境,网师园复制品就像家具模型一样摆放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观光客或许需要通过几张来自中国的现场实景照片,才能体会到“少即是多”,师法自然,宛如天成的中国园林建筑的生态环境之美和东方设计所追求的空灵意境。
三、建筑生长的生态思维基础
同样坐落于山水之间的“流水别墅”当然不能说是赖特先生只凭借博物馆印象就建造出来的中国风韵山林别墅,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赖特,要在建筑和环境的平衡中体现出“草原式”住宅的基本特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不破坏生态。“建筑物要像动植物一样在天然、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自由生长”,无论建造过程中还是业主入住之后,人、建筑、环境之间都能形成和谐的居住生态,这种“有机”而生态的建筑观和皖南古村落的生态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赖特的“流水别墅”和其他几个项目的“草原式住宅”的别墅设计大多数都是富豪的独栋楼房,项目规划之初的甲方意愿就是要保证其独立而个性的存在,建筑设计建造完成之后,仅有业主一家人生存其中,其建筑环境生态仅仅要考虑这一家人,这一栋别墅与周边空地和山水瀑布的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
中国徽派古村落的生态关系显然更为复杂,最初的几十户同姓大家庭逐渐扩展到百千户人家之后,整个村寨仍然可以悠然山水间的错综复杂与和谐完美,这种可见的事实可以直观地表明皖南的小村子一直处于人口与民宅增长过程中。村民的住宅在几百年间不断兴建,可是全村的风水依然良好,究其根源,这是中国古代无数无名建筑师在“相地”上慧眼独具以及预见性的系统规划。徽州古民居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还反应着当时的社会意义与伦理位序观念[8],村落的兴建从中心核心地带开始,确定了水流走势和房屋朝向,村子的发展方向也基本确定下来,新建房屋按照枝干与叶脉的生长方式复制旧宅,新屋融合旧宅。水循环生态不被破坏的整个村落系统像一棵大树生长,虽然长高长大和增重了很多,但是基本机能运行依旧如初完美。
现代学者注意到,单个村落有其生态压力和生长极限。明清的皖人又是如何维持村落的健康,没有造成如今的“城市病”呢?一个地区散落的多个村落大致上给出了解决方案,即单个小村庄水塘和田地可以养活的人畜到达极限后,大家庭中的一支就会在另一处兴建新的村落,其设计方式未必是从零开始,而是尽可能搬用祖辈们的智慧结晶进行合理规划[9]。皖南的很多古村落布局略有差异,总体而言大同小异,有其植物异地重生的特质。事实上很多村子的村民之间确实沾亲带故,原本就是一个家族系统在发展膨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今分散居住的态势。
赖特的“有机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独栋建筑与周遭环境的共生关系,这种生态设计的思维与方法和中国皖南徽派古村落相近且类似,但是赖特的建筑主要是基于单个建筑的设计思考,并没有成片的住宅和逐步增加建筑所造成的规划压力,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皖南古村落反而体现了赖特的现代建筑生长论。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卓.传统徽派建筑文化浅析——从赖特的有机建筑到中国传统徽派建筑[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9):24-25.
[3][美]福特.亨利·福特自传[M].祎旸,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4]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136.
[5]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05.
[6]钱安明.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07.
[7]钱安明.数码设计艺术思维与创意方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2009.
[8]陆小彪.徽州古民居空间的社会意义与伦理位序观念探究——以黟县宏村的承志堂为例[J].江淮论坛,2010(2):150-152,160.
[9]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