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脑卒中后6个月内肢体痉挛情况调查
2014-05-08崔利华山磊杨宇琦
崔利华,山磊,杨宇琦
首次脑卒中后6个月内肢体痉挛情况调查
崔利华,山磊,杨宇琦
目的调查首次脑卒中后6个月患者肢体痉挛发生的情况。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12月因脑卒中住院的355例患者,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于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痉挛发生率1个月时是42.7%,3个月和6个月分别达到63.7%和65.7%。上下肢痉挛的发生率在3个月时达到最高水平。上肢重度痉挛的发生率高于下肢。不同损伤部位及不同年龄组间痉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通常在3个月内出现,上肢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肢。
脑卒中;痉挛;调查
[本文著录格式]崔利华,山磊,杨宇琦.首次脑卒中后6个月内肢体痉挛情况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2): 1144-1146.
脑卒中已经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要病因。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病10年协作研究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250/10万,仅次于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1]。而大部分脑卒中幸存者都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其中痉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痉挛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引起疼痛、皮肤损伤、关节挛缩,可以使患者产生异常姿势,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增加看护者的负担。痉挛的发生、病理生理以及对患者功能的影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2-5]。本研究调查首次脑卒中后6个月内,患者肢体痉挛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来自2012年3月~2013年6月因脑卒中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患者。评定完成的最后时间为2013年12月。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③首次发病,且病程<30 d;④除外其他影响肌张力的神经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入组后发现其他影响肌张力的神经系统疾病;②不能完成评定。入选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n=355)
1.2 评定方法
应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别于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评定。患者任一关节MAS≥1,均为发生痉挛;MAS≥2为中重度痉挛。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痉挛发生率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152例(42.8%)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痉挛,3个月和6个月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分别达到226例(63.7%)和233例(65.6%)。3个月和6个月时痉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2.1 上下肢比较
上肢和下肢痉挛发生率均在3个月时达到较高水平,到6个月时一直处于较平稳的情况。但各期上肢痉挛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下肢(P<0.001)。见表2。
上肢中重度痉挛的发生率略高于下肢,到6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表2 上下肢痉挛发生率比较(n)
表3 上下肢中重度痉挛发生率比较(n)
2.2 不同部位损伤比较
3个月时,大脑不同部位损伤痉挛的发生率略有不同。基底节、脑叶、额颞顶叶和丘脑损伤后,痉挛发生率都达60%以上,而脑干损伤后痉挛发生率达50%。单纯小脑损伤不会出现肢体痉挛。除外小脑损伤的患者,其他部位的脑损伤后痉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166)。见表4。
2.3 不同年龄组比较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年龄分段,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64岁),老年组(≥65岁)。3个月时,3个年龄组间痉挛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4 大脑不同部位损伤痉挛发生率比较[n(%)]
表5 不同年龄组痉挛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Sommerfeld等调查,脑卒中后3个月时痉挛发生率为28%[6]。Urban等报道,211例首次发病并伴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6个月时痉挛发生率为43%[7]。Lundstrom等报道,49例脑卒中患者6个月时痉挛发生率23%[8]。我们的研究结果远远高于国外水平。国内陆敏等调查,脑卒中患者6个月时痉挛发生率达80%[9]。
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国外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可享受住院康复。在英格兰,50%~70%的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在瑞典和德国,这一比例几乎达到95%[10]。我国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的比例未见报道,但住院康复的患者大多为中重度障碍患者。因此,样本来源不同可能是原因之一。②康复治疗策略不同。各个国家甚至各个医院采取的康复措施不同也可能是本研究中痉挛发生率高的原因。
本研究中,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发生率在3个月时达到较高水平,到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考虑是因为MAS评价痉挛无法区分反射兴奋性增高和软组织生物特性这两方面因素。虽然脑卒中后反射兴奋性逐渐增高,在3个月时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特性,如软组织挛缩等因素所占的比例会有所增加[10]。
不同的研究中,痉挛发生率的变化也不尽相同。Kong等的研究显示,3个月时痉挛发生率为33%,6个月时为43%[11]。而Wissel等的研究显示,1~3个月时痉挛发生率是27%,6个月时略下降为22%[12]。考虑这可能与各个研究中康复治疗的长期措施不同有关,包括口服药物的应用、是否坚持康复训练等。
我们还观察到,无论在哪一时间点,上肢痉挛的发生率都高于下肢。这与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6,8,13-14]。原因目前还不太明确,可能与上肢,特别是手在大脑皮质功能区投射面积较大,下行纤维中支配精细运动的神经元更多,脑卒中后受到损伤的概率更大有关。
从中重度痉挛(MAS≥2)的发生率来看,上肢的发生率也高于下肢。但这种差异直到发病后6个月才有显著性。考虑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肢体软组织生物特性的改变逐渐成为痉挛的主要原因。
虽然基底节、脑叶、额颞顶叶和丘脑损伤后痉挛的发生率都达到了60%以上,而脑干损伤后痉挛的发生率只有50%,但统计分析显示并无显著性差异。中枢神经系统对肌张力的调控十分复杂,大脑皮层、锥体系、锥体外系、丘脑、脑干、小脑和脊髓均参与肌张力的调节。任何部位的损伤都会造成调控运动的兴奋性系统和抑制性系统的不平衡,所以除小脑外,其他部位损伤后痉挛的发生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单纯小脑损伤不引起肌肉痉挛。小脑根据功能可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其中前庭小脑主要调节眼球活动和平衡功能,皮层小脑参与精巧动作的形成,对肌张力影响很小。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促进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因此,小脑损伤后肢体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而不是痉挛。
以往有研究显示,痉挛发生率可能与发病年龄有关,年轻患者痉挛发生率更高[8,14]。原因并不清楚,考虑反射兴奋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所以老年人病理性反射的兴奋性比年轻者低。但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组间痉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考虑本研究中患者仅来源于本院,以及样本量不大,可能是与国外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
本研究提示,针对肢体痉挛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整个康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上肢痉挛,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脑卒中后痉挛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入选患者均来自同一医院,不能代表脑卒中患者整体情况;由于是回顾性研究,所以资料不很完整;入选患者抗痉挛治疗不同,会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
[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2]Jean-Michel G.Pathophysiology of spastic paresis.Ⅰ:Paresis and soft tissue changes[J].Muscle Nerve,2005,31(5): 535-551.
[3]Jean-Michel G.Pathophysiology of spastic paresis.Ⅱ:Emergence of muscle overactibity[J].Muscle Nerve,2005,31(5): 552-572
[4]Pandyan AD,Gregoric M,Barnes MP,et al.Spasticity:clinical perceptions,neurological realities and meaningful measurement[J].Disabil Rehabil,2005,27(1-2):2-6.
[5]Boyd RN,Ada L.Physiotherpy management of spasticity[M]// Barnes MP,Johnson GR.Upp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and Spasticity:Clinical Management and Neurophysi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96-121.
[6]Sommerfeld DK,Eek E,Svensson AK,et al.Spasticity after stroke:its occurr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motor impairments and activity limitations[J].Stroke,2004,35(1):134-140.
[7]Urban PP,Wolf T,Uebele M,et al.Occurrence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of spasticity after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0,41 (9):2016-2020.
[8]Lundstrom E,Smits A,Terent A,et al.Time-course and determinants of spasticity during the first six months after first-ever stroke[J].J Rehabil Med,2010,42(4):296-301.
[9]陆敏,彭军,尤春景,等.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的发生率及其与功能的关系[J].中国康复,2005,20(5):281-282.
[10]Sommerfeld DK,Gripenstedt U,Welmer AK.Spasticity after stroke:An overview of prevalence,test instruments,and treatment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2,91(9):814-820.
[11]Kong KH,Lee J,Chua KS.Occurrence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pper limb spasticity in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a rehabilitation unit[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2,93(1): 143-148.
[12]Wissel J,Schelosky LD,Scott J,et al.Early development of spasticity following stroke:A prospective,observational trial[J].J Neurol,2010,257(7):1067-1072.
[13]Lundstrom E,Terent A,Borg J.Prevalence of disabling spasticity 1 year after first-ever stroke[J].Eur J Neurol,2008,15 (6):533-539.
[14]Welmer AK,Widen Holmqvist L,Sommerfeld DK.Location and severity of spasticity in the first 1-2 weekes and at 3 and 18 months after stroke[J].Eur J Neurol,2010,17(5):720-725.
Incidence of Spasticity after First Stroke within 6 Months
CUI Li-hua,SHAN Lei,YANG Yu-qi.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Beijing Bo'ai Hospital,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re,Beijing 100068,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spasticity 6 months after first stroke.Methods355 patients hospitalized from March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assessed with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1 month,3 months,and 6 months after stroke.ResultsThe incidence of spasticity was 42.7%in the 1st month,and increased to 63.7%and 65.7%3 and 6 months after stroke,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 spasticity was the most 3 months after stroke both in arms and legs.The incidence of moderate to severe spasticity was more in the arms than in the leg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incidence of spasticity among foci and ages.ConclusionSpasticity usually occurs within 3 months after stroke,and more frequent in the upper limb than lower limb.
stroke;spasticity;investigation
10.3969/j.issn.1006-9771.2014.12.011
R743.3
A
1006-9771(2014)12-1144-03
2014-03-04
2014-03-25)
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北京市100068;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1科,北京市100068。作者简介:崔利华(1971-),女,汉族,山东掖县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脑卒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