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疑难血型鉴定情况分析
2014-05-06欧小懂刘丽华黄炳坤
黄 璐,欧小懂,古 力,刘丽华,黄炳坤
(1.河源市中心血站,广东河源517000;2.河源市人民医院,广东河源517000)
ABO疑难血型鉴定情况分析
黄 璐1,欧小懂1,古 力1,刘丽华1,黄炳坤2
(1.河源市中心血站,广东河源517000;2.河源市人民医院,广东河源517000)
ABO血型是输血医学中最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误定极易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由此造成贫血、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有资料显示ABO血型误定,理论上导致无效输血的可能>4%[1]。因此,正确鉴定ABO血型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前提。笔者就日常工作中发现的ABO定型困难的标本,以血清学为血型鉴定的基础,结合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方法进行ABO血型基因分型,解决了因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而导致难以定型的难题,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以往积累的ABO血型定型困难无偿献血者标本20例(从37 264名献血者血液中发现),医院送检标本1例,共21例样本。其中抗原减弱的3例献血者血液在街头纸板法初筛正定时均被误定为O型。
1.2 血清学试剂与方法
单克隆抗A、抗B、抗-IgG、筛选细胞与谱细胞均为上海血液公司产品,抗A1、抗AB、抗H为美国Immucor公司产品,反定型红细胞为长春博德公司产品。血型正反定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凝集抑制试验参照文献方法[2]。
1.3 PCR-SSP基因分型
采用QIAGEN试剂盒抽提样本基因组DNA,采用美国G&T公司ABO基因PCR-SSP分型试剂盒进行常规等位基因分型,试剂盒可检测出A1、B、O1、A201 4个等位基因,内对照为扩增人类生长激素(HGH)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为207bp,PCR扩增产物参考见表1。反应体系9μl,试剂分4管扩增,采用热启动技术即95℃预温5min,然后95℃30s,60℃30s,72℃90s进行30个循环,72℃延伸5min进行扩增。PCR产物检测:3%琼脂糖,10v/cm电泳35min。紫外灯下凝胶成像确定结果。
表1 PCR产物参数
2 结果
2.1 21例ABO疑难血型标本血清学检测结果见表2、表3。表2提示抗-M抗体与非特异性冷凝集素是影响当地无偿献血者血液ABO血型,导致定型困难的主要因素。
表2 血浆中存在不规则抗体导致ABO正反定型不符18例
表3 亚型引起RBC表面抗原减弱3例
2.2 对被抗体致敏的18号标本及抗原减弱的19-21号标本进行ABO血型PCR-SSP基因分型验证,结果18、19、20号为A/O1型,21号为B/O1型,与血清学分型结果相吻合(见图1)。1-17号标本未进行基因分型,因为在血清中找到不规则抗体且红细胞未被致敏,排除ABH抗原异常的原因。
3 讨论
ABO疑难血型常表现为:正定型与反定型不一致;血型“改变”,两次定型不一致;弱凝集,难判断+/-;与ABO“同型血”,交叉配血不合;与ABO“同型血”交叉配血“相合”,但输血时发生了输血反应;与ABO“同型血”交叉配血相合,输血无反应,但Hb升高值未达到预期效果等等[3]。常规的ABO血型血清学技术一般以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凝集试验为基础,采用正反定型进行检测。
对于疑难血型标本进一步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吸收放散、唾液血型物质凝集抑制等试验项目[4]。这时一般可解决本文出现的抗-M,抗-P1和非特异性冷凝集等意外抗体造成ABO血型鉴定困难问题。在特殊情况下,如红细胞被自身抗体致敏、表型被疾病干扰、ABO亚型、RhD变异体如弱D、极弱D(De1)等血型在应用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存在疑问时,再进行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方法是正确判定血型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5]。
目前实验室反定型细胞都是采用混合细胞,其ABO以外的抗原成分非常复杂,标本血清中含有不规则抗体时很容易和反定型细胞发生多凝集反应,从而影响血型鉴定的结果,对与O细胞发生凝集的标本,其反定型的结果是不可靠的。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标本,应在不规则抗体鉴定的基础上,选用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ABO反定型试验。对存在冷凝集素的标本,红细胞用温浴至37℃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5-6次,直至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有红细胞凝集后进行ABO正定型试验;血清在4℃用O型洗涤红细胞吸收1-2次后进行反定型试验,可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从而正确鉴定标本ABO血型。
18号标本红细胞被自身抗体致敏,经基因分型后确定为A/O1型,与血清学分型吻合。对于含自身抗体的标本,因红细胞被致敏,血浆中存在自身抗体,无论是血清学检测还是临床的配合性试验,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尤其对吸收放散效果不佳的样本,结合基因分型技术,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图1 ABO基因扩增片段电泳图谱
19-21号标本经吸收放散实验均检出A或B抗原,而据文献报道[6]有罕见的缺乏261核苷酸位G缺失的O基因细胞表面可产生弱A表现型,通过细胞转染mRNA,表达出的相应抗原均表现出Ael血清学的特性,可能抑制抗-A抗体的产生,所以对于血清学中最为敏感的抗原检测方法吸收放散实验中出现的阳性结果也应保持谨慎的态度。21号标本在唾液血型物质凝集抑制试验中未检出B抗原物质,如未进一步行基因分型检测,则在实验室极易误定为O型,最终结合血型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分析,该样本的血型定为Bx亚型。如果被误定血型的献血者血液输注给患者,患者血浆中含供者相应抗原的抗体,则会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在ABO血清学基础上结合基因定型方法,对疑难的血型正确定型,对保证输血安全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鉴定ABO疑难血型,在传统血清学鉴定技术基础上结合ABO基因分型检测,能简便、快速、准确地鉴定疑难ABO血型,不受自身抗体干扰、不必作家系调查、不必重复采血、不必考虑是否为分泌型,顺利解决疑难血型鉴定问题,弥补传统血型血清学鉴定技术的缺陷。
致谢:本课题得到深圳市血液中心卢亮副主任、苏宇清教授、喻琼教授、梁延连教授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赵桐茂.人类血型分型的新纪元[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1.
[2]萧星莆.输血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94-505.
[3]兰炯采,贠中桥,陈静娴.输血免疫血液学实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1-146,
[4]陈志忠,廖杨勋,陈尚良,等.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在ABO疑难血型定型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4):53.
[5]兰炯采,张志欣.开展血型基因及其应用研究,把输血医学推向分子水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161.
[6]喻琼,吴国光,梁延连,等.A放散型血型分子遗传结构的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2):174.
2013-07-27)
1007-4287(2014)07-1190-02
2010年度河源市科技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