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素材积累与修改
2014-05-05梁会岚
梁会岚
摘 要:怎样使中学生不怕写作文?我认为一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让课堂成为学生积累素材的前沿阵地。二是作文档修改,先让学生自改;再让学生合作修改;最后教师再审批。
关键词:写作;积累;修改;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83-01
中学生怕写作文,这是不争的事实。每次作文时,同学们都唉声叹气,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文不达意,就是中心不够突出等质量很低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同学们课外阅读量少,不注意作文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呢?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从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作文的修改入手,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1、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的流个不停”。生活为学生开辟一片自由的空间,指导学生在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走出写作的困境,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校园活动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开学伊始,学校军训过后,我适时地让学生写一篇反映军训生活的文章。大部分同学选择对教官的看法,对酷热天气的感受,作为一名“学生军人”的自豪等内容,写出了真情实感。今年的五月份母亲节过后,我布置了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大部分同学通过生活照的琐事来表现母亲的辛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感谢,内容真实感人。平时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这样写出的文章不仅有新意,而且有真情实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课堂成为学生积累素材的前沿阵地
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不喜欢看书,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多更好的积累素材呢?我把平时的课堂时间分割出一小块,逼迫学生积累素材。全班共有八个组,每组每天准备一个成语和一篇短文。上课前,成语写在黑板的边角,其他同学先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最后该组同学提供正确的答案及出处、典故。然后该组另一位同学朗读一篇短文,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然后其他同学简单的点评。我每天坚持这样做,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两年过去了,我们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每次在同年级评比中均名列前茅,最明显的是作文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作文的修改
面对几十篇作文,老师加班加点的批,等到批完,已是头昏脑胀、筋疲力尽。有的老师批改只是应付教导处的检查,他们套用评语,草草了事,甚至有的老师的评语学生根本看不懂,不能起到任何效果。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自己修改并不是把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批改完后交上来。这种学生的自批方式是教师偷懒的表现。如何让学生自批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1、在学生修改之前
教师必须浏览学生的作文,初步掌握学生在本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自改加以指导。
2、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修改
有的学生认为修改作文很简单,就是看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病句。于是一动笔就埋头于字、词、句的修改,这样无益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围绕中心,结构是否紧凑,布局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等。然后再考虑句式的选用,词语的锤炼等。只有从全篇入手修改,局部修改才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
3、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润色
总体修改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句子。修改句子时要求学生先求“清、通”。所谓的“清”,就是文字简洁,把可有可无的字句一律去掉;所谓的“通”,就是文从字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行文合理连贯。使学生懂得,文章的美并不是使用了多少修辞,引用了多少名言警句,而是看词语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表现是否合理。因此,要求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先求“清、通”,使文章通顺、简洁、明了。
4、合作修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文章之后,互换作文簿再修改。这样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增强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评定优劣,可供自己以后作文时借鉴,同时通过互写评语,增加了练笔量。学生互相修改之后,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作文簿返回到学生手中,还应由老师收回在批阅。被否定了的文字,教师还应该提出改正样本供学生参考。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及老师批改后,才可以把作文簿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琢磨,从中吸取经验。
这种修改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作,教师改”的模式。不仅没有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大大的加重了语文老师的负担。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十几位学生的作品在省内外不同的刊物上发表,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