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军校
2014-05-05李宗蔚徐晶
李宗蔚+徐晶
贵阳,又称“筑城”,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当川、滇、湘、桂要冲,利通四省,控扼西南,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西南重要军事枢纽。1912年(民国元年)起因培养新式军事人才,补充黔军中下层军官之需,贵州军政府创办贵州讲武学校。其后虽几经停办,数易其名,但贵州讲武学校仍坚持续办,直至1929年(民国18年)因贵州省省长周西成战死,贵州四乱,无法维持正常教学活动而结束了其整个办学历史。尽管贵州讲武学校的存办时间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它仍在中国军事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地方军校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一、创办背景
贵州讲武学校的创办,与贵州自身的军事基础、社会因素有关,更与当时整个中国的大变革息息相关。
(一)军事基础:二十世纪之初,时值清朝统治末年,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清末新政”。其中军事上的主要措施就是在裁汰全国绿营的基础上,编练具有近代军事素质的新式陆军镇守各省。1906年,时任署贵州巡抚的岑春蓂奏报清政府,拟在贵州开办新军,成立一标(今团),史称黔军。为就近培养黔军军事人才,贵州陆军小学于同年开办,贵州陆军小学共开办5期,培养学员500余人。
(二)催化前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贵州革命团体自治学社于1911年11月3日响应武昌起义的号召,联合贵州黔军、贵州陆军小学学生发动贵州辛亥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政权——“大汉贵州军政府”。“大汉贵州军政府”建立后,自治学社广纳了以贵州大地主、大士绅阶层为代表的贵州宪政预备会和耆老会加入革命政权。贵州宪政预备会和耆老会加入革命政权后,由于施政理念、代表利益、权利分配等分歧,与自治学社产生了重要矛盾冲突,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演变为自治学社、宪政预备会、耆老会等诸派倾轧,最终造成了贵州社会政局的动荡。
(三)促成条件:1911年10月30日,以云南陆军讲武堂广大爱国师生为代表的云南新军(史称滇军)响应武昌起义号召,发动了革命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建立了“大汉云南军政府”,史称“云南重九起义”。起义胜利后,为支援其它省份反清革命起义,“大汉云南军政府”决议北伐,命唐继尧为总司令,庾恩旸为参谋长,成立北伐军。1912年2月北伐军行军途中,贵州发生“二·二”事变,政局动荡。贵州军政府为维持局面,致电云南军政府寻求派兵支援。云南军政府于2月27日电令北伐军总司令唐继尧“督率所部,勘定黔乱为要”。北伐军于同日抵达贵阳郊外,并于3月3日初平乱局,进驻贵阳。进驻贵阳后,贵州军政府诸要员以“乱事仍待滇军勘平”为由,力挽滇军留黔,并拥立唐继尧为贵州都督,庾恩旸为黔军参谋总长。以唐继尧、庾恩旸为首,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组成的北伐军部队为保证贵州政局的稳定,就此在贵州驻扎下来。
在前有贵州陆军小学培养的一批新式黔军军事力量教育基础之上;在中经贵州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内部诸派倾轧导致黔军军事力量削弱、贵州陆军小学无法维办的催化前提下;在后以唐继尧、庾恩旸为首的云南北伐军入驻贵州,军中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军事实践经验军官的促成条件下;贵州都督唐继尧于1912年3月创办贵州讲武学校。
二、发展沿革
根据相关史料,结合民国时期的大时代背景及贵州讲武学校的后续发展,可将贵州讲武学校分为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唐继尧时期:1912年3月,时任贵州都督的唐继尧出于培养中下级军官稳固统治目的,在原贵州陆军小学旧址内创办贵州讲武学校。贵州讲武学校实行校长、大队长、队长三级管理,滇军将领庾恩旸、韩凤楼先后担任校长,大队长、队长由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担任,课程设置、治校方法基本按云南陆军讲武堂模式进行,共办学两期,学制一年,抽调滇、黔军中连级以下军官入校轮训。1913年11月因唐继尧离黔返滇任云南省都督而停办。本时期知名师生代表为庾恩旸、周西成、毛光翔等人。
兴义系时期:1913年11月,贵州兴义人刘显世继唐继尧后成为贵州省督军,开启了贵州兴义系统治时代。1915年底,为维护中华民国法统地位,抵制袁世凯称帝行为,时任贵州督军的刘显世率黔军参与了由蔡锷、唐继尧等人发动的护国讨袁战争,滇黔军改组而成的护国军在与北洋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胜,并最终取得了护国讨袁战争的胜利。护国讨袁战争结束后,黔军所获颇多,军事实力由原来六团兵力扩张成两师一旅之部。为培养中下级军官补充军旅,1916年6月,贵州督军刘显世重办贵州讲武学校,并更名为贵州陆军讲武学校。贵州陆军讲武学校以原贵州讲武学校未毕业的第二期学生编为讲习班,招考中学毕业生编为学生班,学制两年。教学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之教育方法,分入伍期和修学期。入伍期学“典范令”(即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修学期间学“四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及外国语、卫生学、剑术、体操等学科,最后半年又分步、骑、炮、工等不同兵种进行专业学习。
贵州陆军讲武学校共办七期,一至四期毕业生共500人。第五期以后,因黔政混乱,学生均未毕业。根据史料记载,目前所知教官有王文华、何应钦、王庆芳、朱淞、王绳祖、朱绍良、谷正伦、赵鉴奎、涂传忠、王嗣楷等诸人。1925年贵州陆军讲武学校因贵州政局糜烂无法维持正常办学活动而停办。本时期知名师生代表为王文华、何应钦、王家烈、滕久寿、金弘一等人。
桐梓系时期:1926年5月,贵州桐梓人周西成就任贵州省省长,开启了贵州桐梓系统治时代。1926年6月,周西成出于培养中下层军官巩固桐梓系统治目的,重开贵州陆军讲武学校,并更名为贵州崇武学校。崇武学校由刘其贤任校长,彭鸿业任教育长,严余春、钟山瑛等任教官,陈仲英、黄集成等任大队长,教官人数约140人。崇武学校学制一年,前三个月学“典范令”,后九个月学“四大教程”。学员每日早、中、晚进行三次操练,上下午均需接受授课。
贵州崇武学校共办学8期,以周西成在赤水时办的军官教导团第1至4期毕业生作崇武学校前期毕业生,以兴义系时期原讲武学校未毕业的学员200余人作第五期生,分步、骑、炮、工、宪等五兵种科目实施教学。学科设置上,以战术、地形、筑城、兵器四大教程为主;术科则以操场制式教练和器械体操、国术、劈刺、实弹射击等为主,共计培养军官1800多人。思想教育上,崇武学校奉行三大思想:其一军政分离。主张“军人不准学政治,学政治捣乱”。其二“忠君”(忠于周西成)。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早晨,全校师生循例集合在大礼堂,向关羽、张飞举行“朔望”礼,并经常接受周西成的精神讲话。其三爱国。崇武学校第七期毕业词曾提及“今后犹当各自努力……保国卫民,造福人类。”学员组成上,崇武学校学生之来源,多出自周西成部队及贵州省学生,直至第七期时,才扩大招生范围,广收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学生入学。1929年5月,因贵州省省长周西成战死,贵州四乱,无法维持正常校务教学活动缘故,贵州崇武学校停办。本时期知名师生代表有刘其贤、万式炯等人。
三、治学特点
由于贵州讲武学校的存办时间较短,距今年代久远,相关史料匮乏,当初在校教学、就读之教官学生多已作古,故现已较难找到当初学校存办时期的原始记录资料,仅能从仅有的少数地方史志及部分教官学员的著作、传记、回忆录中追寻到一鳞半爪,对贵州讲武学校的治学特点进行简单的历史还原。
(一)教学目地:贵州讲武学校三个时期教学目的分明,带有浓重的地方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唐继尧时期,从讲武学校教学之教官组成主要来自滇军北伐军中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学员均为滇、黔军中下层军官可看出,本时期的教学目地就是为了给时任贵州省都督的唐继尧培养一支忠于云南省利益、忠于唐继尧本人的军官团队。兴义系时期,从陆军讲武学校招生人数中贵州兴义人最少可占当期招生人数十分之一,主要教官王文华、何应钦等诸人均为贵州兴义人可看出,本时期的教学目地是为了给时任贵州省都督的刘显世培养一批忠于其本人及其代表利益兴义系统治阶层的军事团体。桐梓系时期,从崇武学校毕业的1至4期生均为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周西成在赤水办的军官教导团学生,授予少校以上军衔的桐梓县毕业生达65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接受周西成训话可看出,贵州崇武学校时期的教学目地是为了给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周西成培养一群忠于其本人及其代表桐梓系统治阶层的军事队伍。
(二)教官组成、课程设置及军事分科:贵州讲武学校深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影响。教官组成上,贵州讲武学校三个时期的主要军事教官如庾恩旸、韩凤楼、何应钦、谷正伦、涂传忠、王嗣楷、刘其贤等人均出自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深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影响的保定军校。课程设置上,唐继尧时期课程设置出自于深受日本陆军士官影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兴义系及桐梓系时期,课程设置则是直接套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典范令”及“四大教材”分类。军事分科上,兴义系及桐梓系两个时期更是直接引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步、骑、炮、工等军事分科方法。
(三)学制设置:贵州讲武学校学制设置灵活,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而有不同修学年限。唐继尧时期,由于轮训学员均为滇、黔军中连级以下军官,具有一定军事经验,故修学年限为一年。兴义系时期,由于学员成分既有原讲武学校时期未毕业生,又有应届毕业中学生,故修学年限设置不一。对前者的修学年限为一年,对后者的修学年限为两年。桐梓系时期,由于前期毕业生或为周西成在赤水举办的军官教导团学员,或为原陆军讲武学校时期未毕业生,均具有一定的军事经验,故又将修学年限改为一年。
(四)学员组成:贵州讲武学校学员来源多样,根据相关史料分析,可将学员组来源分为以下四部分:1、军队中下级军官,以唐继尧时期为例,唐继尧时期,招收的学员均为滇、黔军中连级以下军官。2、原军事学校未毕业生,以桐梓系时期为例。桐梓系时期,开办的第五期班,即是以原陆军讲武学校时期未毕业的第七期生作为学员开班授课。3、贵州省本省学生,以兴义系时期为例。兴义系时期,招收学员范围除黔军各团保荐的士兵外,还有本省高小毕业以上学历或有相当于高小以上学力者。4、外省学生,以桐梓系时期为例。桐梓系时期崇武学校就有来自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学生。
(五)治学思想:贵州讲武学校三个发展时期的治学思想可归纳如下。唐继尧时期,由于讲武学校校长、教官均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担任,课程设置、治校方法基本按云南陆军讲武堂模式进行,故治学思想应与云南陆军讲武堂治校思想一致,以“坚忍刻苦”为治学的核心思想。兴义系时期,由于陆军讲武学校校长、教官多来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深受其影响的保定陆军学校,多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结合时任校长何应钦在校期间发表的重要演讲可知,陆军讲武学校时期的治学思想应以“军国主义”为纲,以“德”、“智”、“体育”三举为要。桐梓系时期,根据崇武学校师生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早晨要向关羽、张飞举行“朔望”礼及经常接受周西成“精神讲话”的等相关记载可知,此时期应以“忠君爱国”(即忠于周西成、保卫桐梓系政权)为治学思想。
四、意义和影响
尽管贵州讲武学校的存办时间只有短短的10余年,有迹可查教官人数及学员总人数不过数千人,但这所学校仍然走出了以庾恩旸、何应钦、万式炯、金弘一为代表的十数位留名于中国军事史、新中国解放史、亚洲殖民地抗争史的国内外将领。可以肯定的是,贵州讲武学校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军事教育机构之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军事人才培养、储备起到重要作用。其重要意义和影响有以下五方面:
(一)贵州讲武学校师生在武昌起义之后,积极响应本省革命号召,为我国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曾任贵州都督的唐继尧,作为贵州讲武学校创办人,与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庾恩旸一起参与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任讲武堂教官,组织领导了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其后他们两人又作为云南军政府北伐军总司令及参谋长,响应武昌起义号召出兵北伐,稳定了贵州辛亥革命的成果。
(二)贵州讲武学校师生在护国战争中,策应滇军,取得重庆、湖南战场的胜利,为护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积极作用。如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庾恩旸,1916年作为发起者参与护国讨袁战争,时任护国第三军参谋长。护国战争胜利后,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监督王文华,1913年任贵州陆军第一团团长,1916年率部参加蔡锷、唐继尧等人领导的护国讨袁运动,任护国第一军左翼司令。
(三)贵州讲武学校为我国近代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这些军官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校长何应钦在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部长、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职,参与指挥徐州、武汉、南昌、长沙等会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贵州陆军讲武学校学生王家烈,1914年投身军旅,抗战爆发后,任第二十五军团副军团长职。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第一期炮兵科毕业生滕久寿为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爆发,战死于吴淞要塞,时年33岁。贵州崇武学校第八期生万式炯在抗战期间,先后参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诸多战役,军功卓著。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第三期、朝鲜籍学生金弘一,于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少将参谋处处长期间,亲自主导爆破日军“出云号”巡洋舰与爆破武器仓库的计划。
(四)贵州讲武学校是以清政府“新政”建立的贵州陆军小学为基础,经过唐继尧、刘显世、周西城三届主要领导人的推动不断发展、壮大,直到停办。可以看出,贵州讲武学校的历史,正是我国较早一批近代军事学校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停办整个过程的缩影。而同时,我国较早一批近代军事学校的发展亦与当地的军事力量、革命倾向等息息相关。可以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的历史,正是较早一批近代军事学校的发展史、正是较早一批近代军事学校师生的发展史。
(五)贵州讲武学校作为民国初年西南军阀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成为云贵军阀在其统治期间巩固军事势力,发展军事力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先是滇系军阀唐继尧开办1年,再是兴义系军阀续办10年,最后是桐梓系军阀延办3年,虽然中间几经停顿,但仍然存在一种传承的关系。也因此,贵州讲武学校的存办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贵州政局的稳固,贵州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文物保护管理所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