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方面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增强“三个自信”
2014-05-05谢飞
谢飞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有助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领导保证和人才支撑。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全党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文从增强“三个自信”的角度,来探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达到什么学习目的”的问题。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为实现中国梦增强道路自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历史抉择
自鸦片战争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倡导的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革命派所尝试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由此便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在通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上迈下了坚实的一步。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王明的“一次革命论”都给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科学地分析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确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并指出待民主革命胜利后及时将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此中华儿女踏上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征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重大历史课题。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提出停止照抄苏联经验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探索的路上,难免有失误,“大跃进”和“十年文革”就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的勇气和政治智慧,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从此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征程。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历史抉择。苏东剧变和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大失误,从反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正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历史和实践均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路径。道路关乎党的生命,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历史上,有关道路的争论从未停止。今天,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有关道路的争论更加激烈。党的十八大,告诫全党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学习并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
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总结历史,是正确把握历史方位,明确历史前进方向,避免错误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和正确性的理解,进而增强道路自信。因此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先就要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历史,不断总结历史,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及时修正错误,从而达到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目的。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全党更要认真学习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自觉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增强理论自信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给当时苦难迷茫的中华民族指明了方向,给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革命,这是在经历了反复失败和不断总结后得出的历史结论。但是,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现成的答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断地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就一直在不断地受到资本主义理论的攻击,受到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干扰,但正是在与各种攻击、与或左或右的不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向前发展。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晚年,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用和平手段进行斗争的观点提供了研究材料;19世纪初,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和不平衡规律为列宁形成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革命胜利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为毛泽东同志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研究材料。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受到挑战。正是在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迎来了一次又一次极大丰富和完善的机遇。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判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确地总结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改革建设、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科学指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思潮多样化影响愈加深远,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面对挑战,全党必须认清形势,增强理论自信,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改变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行动指南,号召全党要坚定理论自信。
(三)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典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学习,有助于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进而增强理论自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将如何发展,只有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增强理论自信。也只有增强了理论自信,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国梦增强制度自信
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将研究重点放在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上,而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只是进行了原则性的论述和方向性的预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迅速将“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苏联模式的僵化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后摆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前的历史课题。
计划经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早期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对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初步的预测,“以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占有的公有制形式为基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生产将有计划的进行”,“实施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斯大林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描述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上不顾条件限制片面地去追求,最终导致了苏联模式的僵化。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原则性的预测和初步的设计,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如果对其教条化的理解并僵化地去执行只能使实践陷入困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出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提供了制度优势,它兼顾效率与公平,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充分保证人民权利的前提下提高了社会财富积累的效率,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着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赢得比较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有关制度的争论愈加激烈。实践证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就没有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十八大告诫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号召全党要坚定制度自信。
(三)学习并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学习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成绩。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一课题展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论述,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并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我们在追求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法宝,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自信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沉着应对挑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