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乐业 帮扶安业 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新思路
2014-05-05谢金辉
谢金辉
重庆市巫山县是三峡库区腹心移民大县,全县61万人口中,有移民8.9万人,其中移民劳动力4.3万人。广大移民的安稳致富一直备受中央、重庆市的关注关爱。2009年,国务院三峡办、教育部确定巫山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试点县,重庆市将巫山列入1+15移民培训基地。自此以来,巫山县委、县政府在国务院三峡办、教育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移民局、市教委的大力指导下,不断探索,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一、学以乐业,巫山职教移民探新路
2009年3月12日,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并将巫山县确定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试点县”。巫山县高举“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的大旗,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探索新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模式,不但取得了丰富的试点经验,同时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2010年7月3日,“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试点经验推广会”在重庆召开,巫山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典型经验将在大会上交流。
(一)高举“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的大旗,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探索新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模式
一是实施“职教移民”战略。巫山人多地少,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库区产业空虚,生态环保任务艰巨,劳动力相对富余。我们只得在人口上做减法,劳务收入上做加法,人均GDP上作除法,劳动力素质提升上作乘法。为此,修订了《巫山县劳动力培训转移五年规划》,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市场用工需求的吻合度,促进移民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二是实施“职教富民”战略。扶产业、扶技能是三峡后扶的战略重点。扶产业,增就业;扶技能,促创业。促使政府服务移民由单纯物质性扶持向智力型扶持“双轮驱动”转变,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巫山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2008-2012年)》和乡镇(村)培训规划,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三是实施“职教助民”战略。强化移民培训主体地位,转变等待依赖思想,催生移民观念由政策性搬迁安置向自主创业致富阶段性转变,由到政府进行信访向盼政府出致富信息转变。我们通过入户调查,建立了巫山县劳动力基础信息台帐和移民培训意愿台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移民培训需求的吻合度,促进移民个性化发展。
(二)统筹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并形成了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新机制
一是统筹行政资源。在库区率先成立劳务经济发展局,开展培训登记、就业推介、技能鉴定等10个内容的培训就业服务,构建“招得进、学得好、输得出”的职业教育领导服务体系,实现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任务、资源、经费、师资、鉴证、输出“六统筹”,解决“协调难”问题。二是统筹培训资源。统筹教育、农业、移民、扶贫、安监、劳保等部门的培训项目资源,统筹安排移民、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农村劳动力等开展“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惠农工程”、“温暖工程”、“双千工程”等培训,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统筹。鼓励县内培训机构参与移民培训,解决“统一难”问题。三是统筹市场资源。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按培训专业、培训地点、培训人群,明确组织责任主体(包括移民乡镇、用工企业、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等),解决“组织难”问题。
(三)创新职教理念,探索并形成了县域内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新路子
一是实施职教资源整合理念。整合县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县内移民、农业等十大培训基地,兴建职教中心,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二是实施普职融通理念。在县城建设高级中学与职教中心合一的高中教育园区,实现职教普教资源共享。三是实施校企合一理念。探索“政府建学校、教委管学校、企业进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将职教中心和工业园区整合,建成“教、产、研、输、引”一体的职教工业园区,打造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目前职教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约3.7亿元,建成校舍及厂房共20.8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整合各类职教培训经费、对口支援等渠道筹资1200万元,启动投资1.58亿元的职教农业园建设。四是实施集团化办学理念。按照职业教育办学集团化要求,组建行业、企业和学校(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巫山职教集团;同时完成各乡镇培训点校舍规划,整合利用乡镇村级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建立“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五是实施资金打捆的融资理念。打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口支援资金、部门培训机构建设资金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建设资金,并积极采用政府BT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实行由“政府统建统管交钥匙,学校不管建设只使用”的建设投资模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仅2009年在BT融资1亿元的基础上,争取世行贷款1500万元,配置全县职教三级培训设施设备;县财政投入350万元为职教中心购置汽修专业设备、数控和电子设备,投资800万元建设职教中心操场;国务院三峡办投入200万元帮助配置仿真教学设备。
(四)搭建互动融合平台,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库区移民劳动力需求的教育与培训新方式
1.分类组织实施培训。根据三类就业群体,探索并实施十大培训模式。一是面向初高中毕业生新生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形成“零学费入学”、“初高中2.5+0.5分流”等培养模式。二是面向下岗职工、行业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形成“转岗培训”、“充电提高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培训”等培训模式。三是面向市场用工需求的订单培训,形成“校企无缝连接”、“跟踪异地培训”等培训模式。
2.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职教中心与园区入驻企业开展培训就业一体化试验,共同确定招生对象、教学设计、毕业生使用等事宜,全力实施教师双跨、学生双证、产教双促、供需双动、校企双赢的“五双”工程,逐步实现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的“八大融合”。一是招工与招生同步。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培训与就业一体。二是教室和车间融合。“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教室承担理论学习;车间承担技能培训。三是教师和师傅融合。职教中心聘企业主管及师傅到校讲课,企业组织员工到职教中心接受专业教师的理论培训。四是教学计划综合。职教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定培训计划,突出“创新与管用”。
3.对口支援联合培养。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内涵,实现物质性支援向物质性与智能型帮扶并重转变。一是拓宽对口支援领域,深化对口支援内涵,争取广东对口支援,以政府资助和联合办学为主要内容,以实施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学生转移就业为重点,实施“1+2”、“2+1”、的办学模式,学生免费入学,毕业后由广东安排就业。二是与北碚等重庆主城区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借用外地优质高中阶段资源满足学生就读需求,减轻县域中职教育压力,促进学生异地就业。三是分别与广东、北碚签订每年劳务输出1万人的协议,畅通学员出口。
(五)构筑“一体化立交桥”,探索并形成了服务库区移民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新体系
一是“输出式”就业。建立以劳务经济发展局为统揽,各乡镇劳务办、中介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驻外劳务开发服务站、劳务信息平台为纽带的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链条,健全“市外-市-县-乡(镇)-村”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县劳务服务大厅、职教中心实训楼电子显示屏和市政广场电子显示屏滚动宣传县内外用工信息,有效提供就业信息、咨询与推荐服务。拓宽县外就业渠道,建设远程用工可视系统,对培训合格并取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的移民免费提供职业介绍,促进移民劳动力向库区以外地区转移。2009年,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17.7万人,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
二是“哺乳式”就业。按照“建好一个园区,办好一个中心,引进一批企业,发展一县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理念,对入驻县职教工业园区企业实行“零房租”、“零税收”、库区产业资金帮扶、对吸纳移民、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企业实行奖励四大政策,先让企业“变肥”、“丰乳”,然后哺乳移民致富。职教工业园区引进签约企业51家,入驻并投入生产31家,吸纳移民就业1500人。
三是“自主式”就业。结合县城产业调整和农户增收工程,通过实施移民培训,鼓励转产,使“农民变工人”;鼓励创业,“打工变老板”;鼓励进城落户,使“农民变市民”。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产生了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移民致富带头人70人,年产值达100万元的返乡创业企业达10户。
二、帮扶安业,巫山移民帮扶暖人心
2013年是三峡后续工作首期实施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年,是三峡移民工程竣工总验收的准备年。巫山县积极推进常态化开展移民后期扶持直补工作,累计发放农村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4900万元,其中2013年度652万元;累计兑现解决移民遗留问题资金7738万元,其中2013年度1273万元。积极筹集资金202万元救助特困移民及移民大学生2000余人。
(一)后续帮扶注重近期和长远,巫山移民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2011年,巫山县大昌镇移民小区特殊困难帮扶项目被国务院三峡办批准列入三峡办首批实施的库区4个城镇特殊困难移民小区帮扶试点项目之一,规划总投资4225.01万元,其中上级帮扶资金3295.2万元,共涉及民俗风情体验街、移民就业展示街、微型企业扶持、小型企业升级改造、新集镇基础设施整修完善、古镇复建区基础设施完善及新集镇环境运营等7个大项目19个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部分项目无法实施,经请示市移民局同意调减项目5个(小型企业升级改造4个,公厕1个),目前共涉及子项目14个。截至目前,除重庆市旅投集团组织实施的古镇复建区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没实施外,其余项目基本完成,正在组织竣工验收。
(二)安居乐业,巫山移民帮扶工作显成效
一是提升了集镇小区形象。通过整修道路、人行道地砖升级、房屋外立面改造、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街道绿化、路灯亮化等工程,使集镇面貌大为改观,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提升了城镇形象,增加了城镇人气,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二是解决了“4050”人员就业难问题。考虑到大昌集镇移民中“4050”人员较多,这些人因家庭困难,文化水平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制定帮扶方案时,提供了90个公益性岗位,很好的解决了该群体的生活困难,更加紧密了干群关系,确保了社会稳定。三是增加了移民收入。通过移民就业展示街建设,吸引5家小型企业入驻,帮扶微型企业100余家,带动移民就业1500余人。同时,通过大昌古镇与大昌集镇的旅游联动,大昌镇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左右,进一步增加了移民收入。四是解决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建厂难问题。集镇移民的部分门市由于区位差的关系,大量空置,统一由政府出面将门市租用,进行装修,用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厂房,既解决了门市出租难问题,增加了移民收入,又解决了企业无资金建厂难问题。五是转变了移民观念。实现了政府服务移民由物质性补偿向技能性扶持转变,移民观念由搬迁安置向自主就业、创业致富转变。六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小型企业提档升级、新建微型企业,壮大了产业,实现了项目实施区移民由“上访”向“上班”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重庆市巫山县移民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