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汉语偏义复音词
2014-05-05辛小娜
辛小娜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基础教育管理中心机厂学校,辽宁 盘锦 124000)
浅谈古汉语偏义复音词
辛小娜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基础教育管理中心机厂学校,辽宁 盘锦 124000)
偏义复音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比较特殊,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随意性、狭义性、模糊性等特点,在结构组合方面具有不固定性、不稳定性等特点。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偏义复音词;结构特点;词义特点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代,词汇学依附于训诂学,所以偏义复词首先引起的是训诂学家的注意。对古籍中的偏义现象第一次做出较为系统列举的是清代学者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通鉴注”举“爱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同异,异也”六例,认为“古人之辞宽缓不迫故也”。因此,大致对偏义复词作如下分类。根据语素的词性组合来分,偏义复词可以分为名词性偏义复词、动词性偏义复词、形容词性偏义复词三类。根据语素的意义搭配关系来分,则可以分为语素意义相近或相类的偏义复词、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两类。形成后的偏义复词在意义上会出现词义偏向化、词义狭义化、词义模糊化等特点。那么究竟如何给偏义复词定义呢?它包括了几种不同的情况,涉及语义、语用等多个层次。很多“偏义复词”的“偏义”现象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当这种确定偏指某一义的用法频繁进行,其偏指的意义固定为该词的义位,进入词义系统中,成为词汇意义,另一个语素不再表义,才能称之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偏义词。
一、偏义复词的结构特点.
特点一: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的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诗经·邶风·绿衣》)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联系下文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4:“缓急”无偏义,“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5:“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
特点二: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列例句。
1.询谋得失,深遂夙愿。(王冰《内经素向经序》)
2.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脏腑记叙》)
3.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4.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例1:“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2:“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3:“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4:“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5:“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上例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二、偏义复词的意义特点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如下面的这些句子。
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梅福传》)
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北朝民歌《那呵滩》)
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陆机:《吊魏武帝文》)
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
例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例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义起陪衬作用。例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例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
综合上述,我们看到,古汉语偏义复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词汇现象,词义偏向往往需要借助语境作一番分析才能确定。而古汉语偏义复词里的陪衬语素,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却具有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有时还有强调语气或表达某种感情色彩的功能,甚至有时语境上也需要这种模糊性。偏义复词在表义上的模糊性使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因而一直存在于从先秦至今的汉语中。可以说古汉语偏义复词的出现是汉语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汉人的思维方式相互影响的结果。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1]解惠全.古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宋学农.古代汉语[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本淳.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朱星在.古代汉语[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5]钟如雄.偏义复词成因初探[J].语言文字学,1992,(1).
H109.2
A
1674-9324(2014)17-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