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IT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分类培养

2014-05-04刘鹏远桂超戴志锋王虹韩常青

计算机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

刘鹏远 桂超 戴志锋 王虹 韩常青

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IT学科定位模糊、培养资源匮乏、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持续稳定提高难题,提出将教师挂职制度化,通过分析两类企业样本,以小样本起步对学生分类培养;回顾近5年的综合教改工作,对地方高校搞好IT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师挂职;分类培养

0、引言

IT学科主要指计算机学科。根据2012年新的学科分类,软件工程从原计算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调整独立为一级学科,因此,IT学科现指计算机、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IT学科具有更新迅速,信息爆炸的知识发展特点,平均每3个月出现一项新技术。从SCI国际期刊影响因子来看,计算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低于其他学科(鲜有影响因子超过2)。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大量原创性的科研创造和技术发明更多地在会议上发表,期刊反而因为发表滞后并不是新发明创造的首选交流渠道。如此迅疾发展的学科,无论其科研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实践发展,都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

从高校分类来看,开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高校超过200所,大部分是地方教学应用型高校,但无论是适用教材体系、培养方案还是评价指标,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没有给出分类管理的评价管理体系。在教指委组织的软件工程学科历届年会上,国防科大、交大、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的汇报发言经验交流令人印象深刻,但与会者绝大多数来自地方二、三类院校,只能仰望他们的教材体系、培养计划空留遗憾。在资源投入、学生禀赋、社会认可程度以及见习实习培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他山之石难为我用。

1、同类院校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为解决IT技术快速发展导致的教师能力与实际脱节的困境,高校计算机院系有3种不同做法。

(1)引进一流企业进驻学校,所有技能应用型课程都可交给企业,甚至第6学期学生可直接走入公司,或者说学校就是企业所在的研究所和实验室。

在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设立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里,软件学院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传统计算机学院学生,可见该模式具有强大优势。高收费办学和巧借外界力量使得该模式具有良性发展的可持续性,部分教师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动力和欲望明显增强,院内教师相对于计算机学院同事而言科研压力明显减轻(高收费有着高效益,科研考核降低),从而教师容易分化为两类(一类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类专注于新技术应用研究),便于进行差别化灵活分类管理。从学生方面来看,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始减少,因为有强大的外部资源在中早期介入,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多,实际学费负担降低,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也有利于两类学生的分类管理。

(2)压缩大量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仅保留实用性课程内容,在5~7学期开始大力提倡和引入培训机构适应性调整培养方案,以学校、培训机构、学生3方投入进行系统的技能业务培训,希望学生快速具备技术蓝领工人的基本能力。

该类院校由于大部分是公有民办的三本院校,用人机制灵活(人事代理3年一聘),在教师引进工作上偏好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资质的科技开发人员,吸纳一些IT行业的中层技术人员回归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学生动手能力在多方参与下普遍提高,就业率甚至高于某些一般本科IT专业学生。在常用工具应用能力上三本学生一般强于二本学生,但掌握原理和变通能力较差,在企业初期他们可能容易适应,但后劲明显不足。

(3)位居二者之间的是二本普通高校。受相关政策约束,以及市场竞争的自然定位,这类高校的IT培养方案不可能砍掉太多基础性和宽口径培养道路预备的课程内容,更不可能调整定位为培训机构预备军;又不具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收费、高水平学生、宽就业渠道多方面优势,使得这类院校的IT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尤为艰难:一方面,大量教师面临博士化深造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加压培养;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教师勇于承担应用研究和学生就业质量工程培养,学校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在科研上难以顶天,立地方面竞争不过星火燎原培养产业工人的四类院校。此外,二类以下高校的生源萎缩进一步加剧其发展压力。

2、措施

为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有幸被遴选派赴著名IT外企长期挂职,独立研发与合作攻关。返校后,组织教师团队,围绕挂职体验和企业提出的需求路线图,全面梳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学生兴趣与学校长远发展,提出大类招生、小样本起步、两类企业样本分析选择,教师挂职制度化多方面综合教改建议,开始教改综合实践。

2.1 两类企业样本分析选择

广泛调研,选取至少两类著名企业样本,研究适用性的课程教改点。第一类企业多从事大型行业项目的人力资源外包,从业项目大多需求复杂,技术成熟,需要从业者有相当强的行业知识学习能力和软件工程素养;第二类企业是行业内顶尖平台研发型企业,具有大量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和应用集成创新创造。

从短期就业目标驱动来说,进入IT名企意味着学生培养成功获得社会高度认可;但从长期目标人才综合培养来看,能进入重点高校进行硕士与博士学历深造和出国留学也意味着长远的成功。第二类目标基本对口第二类企业,按照该类企业样本分析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方案能较好的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对于实际开发技能缺乏,但理论基础好,数学建模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于理论研究和算法建模有浓烈兴趣,但对技术工具兴趣缺乏。

认识到教学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在学生培养上也有意识进行分类导向驱动,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基础上,尝试进行两类企业人才导向驱动的人才培养。学生目的性明确,学习主动性和归属感强,一定程度上具有因材施教的特点,最终形成至少两类驱动导向清晰的培养方案,能契合相应企业人才需求导向。

2.2 教师挂职制度化

认真遴选至少两名挂职教师深入两类企业的开发第一线,激励措施与责任制相结合,时间在一年以上,以教师能够胜任企业的项目经理一职为挂职最低时间维度,以期能深度感受企业文化和开发实践。返校后集中做教改方案研究对比,供学生分流后适用。

在对第一类企业调研时发现,该类企业用人需求量大,项目开发所用技术相对成熟,但需求复杂,对员工项目协同能力和领域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选派挂职的教师具有宽泛的相似行业背景知识,以及一定的开发能力。在对第二类企业调研时发现,该类企业希望员工对原理性理解深刻,新技术敏感。

对于第一类企业,以教学工作5~8年的中年教师为宜,开发技能的欠缺可由职业培训机构代培解决,成熟的技术开发技能可以由市场职业培训机构导入;对第二类企业,可考虑引进刚参加工作的博士、硕士,该类教师技术水平较高,爱好软件开发,具有较好地研究视野和研究能力。

企业认同分类导向驱动的人才培养,实际就是认同曾在企业挂职的教师表现,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家族”繁衍班,有较强的人才契合度和亲切感;配合强有力的保障激励措施,持续稳定教师挂职制度,有利于教师问形成合作团队,该团队有着相似的挂职经历和共同的分类培养目标,有别于传统的教研团队以单门课程或少数几门关联度高的课程的组织形式,某种程度上已具备教学环节上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最终,一致的导向驱动使得教师间更容易形成教研团队和科研团队,活跃教学和科研气氛,形成开放、不断自我完善的分类导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模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将教师挂职制度化需要校内外有较好的配套政策支持,笔者所在高校为鼓励教师挂职、保证挂职锻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出台了保留校内同级人员一切待遇、企业发放工资完全个人所得、评聘职称优先、年终评优优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在地区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出台大量优惠政策涵盖诸多方面。

2.3 小样本起步

笔者所在高校是特色鲜明的经管类院校,高考生源充足。教改之初,第一志愿生源选择计算机院系的不足10%,均为调剂,发展举步维艰。因为招生规模小、学生少,选取小班化起步一方面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对学校冲击不大,适宜做改革试验田。为此首先建立大类招生制度,在第5学期进行分类分流,分别采用两类企业样本分析和两类企业教师挂职返校后整理的A/B培养方案为主进行3、4年级专业教育。

每班不应超过30人,以保证每班可以分为2~3个项目组。在第6学期,开始实际项目锻炼,该项目一定要是企业实际所需,但商业压力不大的自用项目而非交工项目。小规模起步,分类导向分流;小样本起步,通过多档、分流、自然、自愿地形成小样本班级,从而保证实验充分,影响波动小,且每位挂职锻炼教师具有相同的人才驱动培养导向进行因材施教,责任度高。另一方面,多年级学生延续下去,有利于形成传承,往届生、高年级生和新生间产生强大的纽带,有利于学生社团等自主开发团队的兴起。

2.4 校企合作

二、三类本科院校的IT人才培养难题,是教学应用型高校所有学科的难题,选取IT学科作为攻克点具有明显的优势。

(1)经济获利优势。因IT专业相对容易产生效益,产学研的落地研究见效快容易获得校领导肯定。

(2)外界资源优势。没有哪个学科有着如此之多的行业资源争着、涌着、想着去服务高校,这与经济产业格局有关。一直以来,IT行业保持着高工资招人、紧俏缺人的状态。

因此,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放开给合作企业挑选(不限于挂职企业),开放办学,引入企业参与动态调整培养方案,第7学期开始布置毕业设计任务,第8学期完全在校外实习。

3、成效

教改实践中,组织梯队将挂职锻炼心得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编写新讲义、教案、教材,研究新教法,涌现出积极成果。

(1)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质量迅速提高,大批毕业生获得与华为、中兴、汇丰银行开发中心、PPTV、联创、亚信、阿里巴巴等一流企业的员工共事机会,企业高度认可本院IT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2)2010年5月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达成40人/年订制班培养协议。在就业市场深陷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2009年,有的毕业班近40%学生被推荐到该企业就职,自2008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名来自本校IT学科各专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走向广阔的IT海洋。

(3)2013年恰逢所在学院实施综合教改以来的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学生就业质量创新高: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质量首次跃居所有院系之首,有近20%学生试用期月薪达到8000元,考研录取到985和211高校的学生突破20人。

4、结语

地方二、三类本科院校的IT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获得企业和社会声誉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适用性教材、培养方案研究与建设是永恒的教改方向,为此需要对学生、教师、企业3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接,即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对教师进行分类挂职、对企业进行分类甄别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只有分类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效益,反哺学校科研创新的工程建设。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在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