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田水利建设对农场发展的重要性
2014-05-04朱成永
朱成永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为农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农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可以为农场农业科技提供前提条件。当前,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尚存在着农场农田缺水干旱严重,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低,农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黑龙江省应通过多元化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划,从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场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农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
一、农田水利建设对农场发展的重要性
兴水利农是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战略,这就要不断加强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不断完善水利的基础设施投入。农场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场的发展关键之一在于不断搞好农场的农田水利建设,这样可以保障农场的粮食生产安全、扩大农场的土地资源使用率、提高农场农业的科技含量。
(一)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为农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基础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尤其是旱灾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农场的粮食生产,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受旱灾和洪灾影响,我国成灾面积达1461.4万公顷,受灾面积更是高达3675.5万公顷。因此,农田水利的建设尤为重要,它可以抵御旱灾,满足农场的粮食生产需要。
由表1所示,我国灌溉工程投资占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8.77%上升到2012年的16.02%。13年间上升7.2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灌溉工程投资占农业基础建设的比重和占财政基建投资的比重虽然总体是上升的,但是起伏不定。这说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和建设,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农场是黑龙江生产粮食的主要来源地,加大对农场农田水利的建设可以为农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表明,粮食安全的保障不仅需要农业的科技投入,更需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二)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扩大农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
农场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农场的耕地数量和质量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农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关键在于有充分的水资源作为保障,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场水资源的供给提供有力保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扩大农场土地资源利用率体现在:一是扩大农场的耕地面积。合理有效开发农场现有的荒山荒地,为农场农田水利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这样也可以在水资源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将非耕地面积的土地转化为耕地面积的土地,两者相互促进。二是改善耕地等级。农场水资源的充足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中低产田的耕地质量,而且对缺水、盐碱等耕地也起到改善作用。三是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农场水资源的充足可以改善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种植方式,提高利用率。
(三)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为农场农业科技提供前提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科技投入提供条件;而农业先进的科技又能推动农田水利的建设。两者的相互良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早期东南亚经济学家拉坦(1960)认为:“良好的灌溉系统是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也为引入新技术提供了可能性”。发展灌溉系统不仅是现代肥料使用的前提条件,更是现代农产品品种培育的前提条件。因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不断为农场农业科技提供前提条件,有效促进农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场农田缺水干旱严重
由表2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黑龙江省农田受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严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农田平均每年受干旱面积高达267万公顷、受洪涝面积高达90.8万公顷。黑龙江省水资源一直短缺,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场对水资源的竞争与城镇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农场内部结构调整,使得渔业、牧业和其他副业用水比重日益增加,导致用于农田的灌溉用于不断减少。
(二)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
农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农场发挥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省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兴建于20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和资金投入不足,加之年代已久,使得大部分骨干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和耐用性明显减弱。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来看,各级农田水利设施分管不明确,责任不明细,这就会导致后期维修和保养不充分及时。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到2012年末,黑龙江省骨干农田水利设施完好率低于40%。
(三)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低
与广东、浙江省等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处于相当的地位。“十二五”规划以来,黑龙江省加大了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大型骨干农田水利建设配套措施投入更大,取得了可惜成绩。但是黑龙江省缺乏典型的完全配套水利灌溉区,系统的封闭性欠缺。导致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远远达不到实际的使用效率,农场水利工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民收入难于提高。如黑龙江杜蒙灌溉区,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渠系不配套,缺桥少涵,井灌区很多水井存在有井无机或者有机无泵的问题,运行情况值得堪忧。
(四)农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大部分由集体建造,这就导致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确,管理混乱,维护和保养责任自然落实不清晰。加上农场农田水利存在很多“搭便车”的现象,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缺乏长期的运行机制。由于黑龙江省农场相关的农田水利社会治安不强,为人的破坏现象严重,农田水利由乡镇一级的水利服务站进行看护和管理不完善,新型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还不完善,作用难于有效发挥,加之农民用水费用较高,电油费用也逐年增加,这将导致农民交费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多元化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供给
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供给投入。首先,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把农田水利事业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工程的薄弱环节。其次,不断拓宽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融资渠道,明确政府与投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达到双赢。最后,提高农田水利投资回报率。二是鼓励并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供给。首先,明确产权,不断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因此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必须明确各方产权,有效保证投资者对建成后的水利设施的拥有产权。其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不断扩大农田水利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多方投资。最后,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三是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不断提高领导层面的各方面素质。
(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基本原则,明确各投资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分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在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具体产权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从法律角度规定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应尽义务。二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首先,完善贷款法规政策,制定便于各方贷款的法律政策。其次对贷款的数量和金额采取农场差异化政策。根据不同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贷款政策。最后,借鉴日本等国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先进经验,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水利建设的补贴比例。
(三)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划
一是加强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利用率。加强泵站涵闸的维修改造力度,优先改造及时更新小型排灌泵站,切实解决小涵小闸和机站埠头病险问题。二是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构建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体系。首先,改革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延伸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严格规划审批管理。其次,科学布局和规划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设施,最后,协调各项目之间的配套。三是落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首先,建立功能齐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水利管理体系;然后,开展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构建科学、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排体系;最后,加强水土保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