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鲁:白茅堵口挽清流

2014-05-03

中国三峡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决口治河故道

贾鲁:白茅堵口挽清流

文/陈 陆 编辑/任 红

2006年10月,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壶口瀑布。 摄影/赵鹏飞/东方IC

他指挥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风险极高的白茅堵口,将改道长达七年之久的黄河挽回故道。他运用的“石船堤”之法,以27艘大船载满石块捆扎在一起,左右与两岸系牢,以斧凿穿船底,使船沉入水中,阻塞决口迫使黄河主流回归故道。这是水利技术上的一大创造,代表了十四世纪中国水利科技成就和水平。他便是贾鲁。

改革时政 力挽危局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元朝河东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人。贾鲁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有大志,长大后敏达干练,谋略过人。元代延佑、至治年间(1314年—1323年),贾鲁曾两次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年(1324年),贾鲁28岁,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升至户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书成后,选任鲁燕南山东道路,奉使宣抚幕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后历任中书省检校、检察御史、山北廉访副史、工部郎中等职。

贾鲁身处元朝末年,当时政治腐败,纪纲废驰,社会矛盾激化,加之中原一带水旱灾害频繁,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朝末年,民间流行的一阙《醉天平小令》写到:“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面对纷乱的世事和黑暗的政治,贾鲁不计个人得失,大胆直言,要求改革时政,力挽危局。他任中书省检校时,上奏改革时政的“万言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严重的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是造成农民流徙、土地荒芜的根本原因,其结果便是国家赋税的大量流失。在任职右司期间,他对时政改革提出21条措施;调任都漕运使时,又提出改革漕事20条建议。这些切中时弊的政改措施,大都未被昏庸、专制的当政者所重视和采纳。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元朝河东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人。

2012年11月3日,江苏省苏州市,漕运博物馆,运河给附近的城市带来商机,图为苏州胥门万年桥段繁华的景象。摄影/刘必荣/东方IC

黄河决口 史不绝书

黄河中游以下土地平旷,黄河流速减慢,沉沙大量淤积,形成“悬河”。每逢汛期涨水,两岸百姓便恐慌不安。一旦黄河决口,浊流奔泻几百公里,甚至“夺淮入海”。多少年来,黄河就在南北多条河道上摇摆不定。元朝末年,中原一带水旱灾害十分频繁。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黄河多次决口、泛滥,短短二十多年中,有明确记载的就达十三次。

特别是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下游一带连遭二十多天大雨的侵袭,水位猛涨,年久失修的黄河大堤接连决堤。河南境内曹州决堤,很快又决汴梁。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北岸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六月又在北岸冲决金堤(今山东梁山县的古堤)。黄河决口改道北移,洪水淹没河间、曹、濮、衮各州,冲入大运河会通河河段。豫东、鲁西、皖北,即今日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千里泽国,一片汪洋,农田冲毁,村庄淹没,死人无数,史载“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洪水冲入大运河,严重影响了漕运,“南粮北运”通道受阻;山东、河北沿海地区的盐场被冲毁,黄泛区民情激愤,揭竿而起,这些都严重威胁到元朝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动摇了元朝的政治统治。元顺帝被迫在山东、河南等地设立了防汛机构,不得不大规模地治理黄河。

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水患。此间,贾鲁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考察地形,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并绘制了《治河图》。面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的现状,他多次建议彻底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主张“河必当治”,并根据自己考察绘制的《治河图》,提出了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治横溃;二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

两套方案均遭到工部尚书成遵和大司农秃鲁等大臣的否定。他们的理由是工程大,费用多,收效慢,结论是“勘察再议”。成遵率领一干人马自京城出发,到山东、河南一带考察。不久,丞相脱脱下台,贾鲁被调离行都水监,治河的事朝廷不再提及,贾鲁治河的愿望又成泡影。但黄泛区百姓遭洪水袭击,“人相食”、“死无算”等可怕而又悲惨的景象,在贾鲁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他虽已离开治河岗位,但治河的主张并未改变,治河的决心也从未动摇。

似水上长城的黄河大堤。河南省。 摄影/王跃进/CTPphoto/FOTOE

朝廷激辩 临危授命

至正八年(1348年)五月,黄河再次在济阴决口,洪水冲陷济宁路,淹没河北,东经沛县冲入大运河,威胁南北经济大动脉——运河的漕运和沿海盐场。元大都的粮食和物资供应,要靠漕运;而盐业由国家控制,每年为国库赚取大量银两。这都是关系到政权稳定的重大事项。元顺帝认识到河患的利害,再也坐不住了。想想过去的治水工程,没有任用一个有能力、敢担当的治水能人,结果是屡治屡溃,水患无穷。这次他决心“非用通知古今水利之人,专事其事”。

至正九年(1349年)脱脱再次出任右丞相,此时他“慨然有志于事功”。他奉元顺帝诏召集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以都清运使的身份参加会议。他认为,黄河多年未彻底整治,加之多次溃决,河道散乱,河堤已是千疮百孔,靠小补小修来治理水患是不可能奏效的,他再次提出“河必当治,役必大兴”,并又重提两个治河方案。成遵以实地考察者自居,坚持采取多支分流的方法治理水患。贾鲁认为多支分流,水流减缓淤塞加重,只会重复改道频繁的局面。但工部尚书成遵和大司农秃鲁固执己见,蛮横地反对贾鲁的方案,他们坚持:“河之故道,断不可复。贾鲁之议,断不可行。”贾鲁据理力争,坚持“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双方各持一说,均不退让。会议自辰时开至午时,争论仍然未决。散座就餐后,复行开议。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气氛十分紧张。

丞相脱脱问成遵:“贾友恒方案实可一劳永逸,公何固执若是?”成遵强辩道:“国库日虚,断难支付兴工大役,而山东一线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重于河患者。”脱脱问:“汝谓百姓将反吗?”成遵道:“恐防难免。”脱脱怒不可遏,他认为黄泛不治,国终至命,于是忿然对众官说:“黄河为中国大病,皇上欲将它治愈,偏有人硬来阻拦,奈何?”众官亟请丞相钧裁。

2004年9月18日,河南省洛阳市,喊着号子打夯的村民。 摄影/王立力/FOTOE

脱脱当面对贾鲁说:“此事非子不可。”遂将研讨的结果上告元顺帝,并明确表态:“河当速治,贾鲁才可大用。计可施行,工可大兴。成遵胆怯无能,玩忽职守,狂阻治河,不宜久留。”元顺帝也以“不惜重费,不吝高爵”的决心,发诏书调用国库银两,采购治水物资等,作治河的筹备工作,并免去成遵官职,派往山东河间盐运使。

勇挑重负 竭诚治河

至正十一年(1351年),治河工程经过两年的筹备,正式开始动工。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特授以银印,主持治河大工。发动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工15万人及庐州等地军士二万人,于4月初兴役治河。这就是黄河治理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时年,贾鲁55岁。

由于贾鲁事先为治河做了大量的勘察、研究工作,掌握了河患的要害,并绘制了《治河图》,对治河工程,胸有成竹。但这是一项关乎朝廷存亡和亿万百姓生死的水利工程,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治河中,敏达干练的贾鲁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他始终奔波在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日夜操劳,竭诚行事。他亲自指挥,督人巡察。对施工人员,要求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施工积极性。

施工中,他采取了“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即分流减涨,因势利导。浚,即故道河槽清淤除障。塞,即拦截决水堵塞决口。疏浚中,凡生地新开,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广狭,导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泽水之地,开渠以排洪。堵塞中,凡薄垒之堤,增之以固;决河之口,筑堤坝以塞其流。在贾鲁的指挥监督下,工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做到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淤不塞,狂不溢。

施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疏浚,后堵决。疏浚工程量大,但易见成效,趁汛期到来以前进行,可控制工期。于是贾鲁将工程分为三步走:一是治旧河道,疏浚减水;二是筑塞小口,培修堤防;三是堵塞白茅堤决口,挽河回归故道。

首先疏浚从黄陵岗到哈只口的黄河故道,共疏浚河道280多里。在疏浚中,由于故道弯曲,为了裁弯取直,又新开了两条各长10里的新渠。在地势低凹的凹里村,为防止堵口后河水漫溢,又新开和疏浚了一条长达98里的减水河。

接着堵塞缺口,培修堤防。黄河自白茅决口,已长达7年,由于多次决口,黄河大堤已是千疮百孔。为使河回故道后不致决溢,贾鲁组织人力堵塞缺口107处。修筑新堤坝254里,加上增培旧堤,共修筑堤防770多里。特别是北岸堤防因地势低洼,加之堤岸的高低、宽窄不等,修筑护岸堤防的工程量非常繁重,贾鲁将工程分段进行。从白茅河口至曹州板城,再至砀山、徐州,共修筑培补北岸堤防339里。

石船堵决 千古未见

最后是堵塞白茅决口,挽黄河回故道。这是治河工程成败的关键一役。

这次堵口,最后合龙虽然是在初冬,但障水、挑溜却正值秋汛大水时期。当时口门“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加之适值涨水,决河之水“多故河十之八”,堵口工程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贾鲁胸有成竹,指挥若定。8月疏浚任务完成后,他便着手堵口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决定将工程分成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在决口上游修堤挑溜,减弱口门水势。二是在两岸修大堤约拦水势,挽河归故道。三作石船堤障水。四是合龙。

首先在决口上游向河心修筑两道挑流堤,总长26里多,推脱溜势外移,减弱口门的水势。然后在决河的两岸修筑进占大堤。先修筑埽台,系龙尾埽(埽是古代中国用以堵口、筑坝、护岸的水工建筑构件,用梢芟、薪材、竹木,夹以土石,卷制而成。埽的形状、大小、长短各异。根据护岸、堵口、筑堤的需要制作并使用),直抵龙口。贾鲁堵决时,用埽的规格更大,更多。有上万人参与扎捆、运埽、叠埽工作。埽高者达二丈,低者不下丈余。用推卷工具和大小推梯制作和运输埽捆。

堵塞决口时,随着两岸大坝的逐渐推进,水势越来越猛。只见一个个大埽推下决口,又很快被冲断。决口水流“喧豗猛疾,势撼埽基,陷裂欹倾,俄还故所”。人们见到这种情况,都认为堵口难以成功。但贾鲁丝毫不气馁,也不畏惧。他竭尽心智想办法,要抵挡决口急流,只用埽捆显然不行,只能用更大的重物去堵塞,然而什么重物能进入水中呢?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用载重船只去堵塞决口,这就是“石船堤”之法。

经过一番准备工作,9月7日堵决口正式开始。贾鲁先对施工人员做战前动员,他“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接着下令逆流排27条大船,用大麻绳、竹梗绑扎在一起,做连成一个方舟。将方舟固定在两岸的大木桩上。船舱内装满碎石,用板盖封住,再用大埽覆盖。选水性好的精壮水工,每船两人,执斧凿立在船的头尾。等到岸上击鼓声起,震荡长空,水工们便凿穿船底,让大船沉入河底。这时只见水势激荡,浊浪排空,河水怒吼咆哮,地动山摇。河堤上众多“观者股栗,众议腾沸”,认为决口难以合龙。贾鲁神色不动,指挥若定。由于战前动员极大地调动了众人的战斗激情,水工们个个毫不畏惧,奋勇争先。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一番搏斗,终于截流成功。

治河工程自4月22日兴工,至7月,总计疏浚河道280多里,修筑新堤防254里,增培旧堤85里。从白茅河口至曹州板城,至砀山、徐州修补北岸堤防339里,修好决口107处。9月将黄河从决河挽回故道,并通行舟楫。11月11日,全线完工。北河挽回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此后多年,黄河不再泛滥。

百年千载后 恩在怨消磨

贾鲁得胜归朝,献上《河平图》。元顺帝授予贾鲁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以表彰其治河劳绩。碑文写到“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所就如此”。

清代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石船堵塞决口的方法十分赞赏,说“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身为中书左丞的贾鲁突然病卒,时年57岁。此时距离元朝灭亡仅有十五年。

有人将元朝的灭亡归咎于贾鲁治河,认为工程规模浩大,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至正河防记》载,治河工程耗材:用去木桩约27000余根,榆柳杂梢666000根,蒲苇杂草7335000余束,竹竿625000根,碎石2000船,绳索57000根,所沉大小船只127艘。其余苇席、竹篾、铁锚等不计其数。加之其他各项费用,总共花费银锭1845630锭。

人们回想起贾鲁在治河时,在黄陵岗的工地上,一天民工意外地挖出一尊石头的人像,奇怪的是这个人像只有一只眼。这个人像暗合了当时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贾鲁不禁倒吸了一口气,连忙命人挥锄将石像砸碎。这可能是怨恨治河者杜撰出来故事,我们且不说它的真假,但贾鲁治河的是非功过,世人自有评说。贾鲁治河的功绩是无法抹杀的。

历史事实证明,贾鲁治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彻底的一次治黄工程,使黄河下游河槽获得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并为明清治河提供了借鉴。明代宋濂修的《元史》给以公正评说:“议者往往以为天下之乱,皆由贾鲁治河之役,劳民动众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纪纲废驰,风俗尤薄,其治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故鲁不兴是役,天下之乱讵无从而起乎?”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说朝代更迭,但黄河安流。贾鲁治河后,多少年来黄河安澜,使得生灵免于水害,百姓乐业安居,功不可没。人们世代感念着贾鲁的恩泽,在山东、河南当年贾鲁治河时治理的两条小河,至今仍称为贾鲁河。今天在河南焦作的武陟县,距离黄河不远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名为嘉应观,专门祭祀黄河之神。观中供奉着十位历代的治河功臣,其中一位就是贾鲁。

难怪后人评价贾鲁的治河工程说:“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郑州,贾鲁河老俩河村段河水清澈见底。 摄影/洪波/CFP

河南省兰考县的稻田。 摄影/栗志海/FOTOE

猜你喜欢

决口治河故道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区分标准
秋风吹彻(组诗)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