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老年保障研究中的“健康老龄化”研究趋向及其价值*

2014-05-02耿爱生杨文娴

社会保障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耿爱生 杨文娴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2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1]中国老年化的形势严峻、养老问题也因此变得日益尖锐,一方面是养老需求的日益扩张;另一方面是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却不断弱化,这给我国尚在建设中的老年保障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此形势背景下,如何建立与整个老年需求相适应的、国家和社会能够负担得起的老年保障体系已提到议事日程。为此,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政策,如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2]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因此,基于现实考量,如何养老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而学者们也对老年保障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随着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思考,老年保障系统建设应如何更好地应对老年人“健康”与“养老”这两大需求间的关系,使得老年保障研究有了“健康老龄化”的趋向。为此,本文尝试对我国健康老龄化的老年保障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摘要与概括,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未来老年保障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一、健康老龄化研究的兴起

“健康老龄化”最早出现于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老龄大会上首次将“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1995年10月,在全国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邬沧萍教授以《健康老龄化的科学涵义和社会意义》为主题,作了会议报告。提出“健康老龄化”应明确六大要点: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的大多数人健康长寿,核心是寿命质量的提高,为此应有相应的“健康转变”以及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健康老龄化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人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需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健康老龄化也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责任,所以整个社会要一起关心健康老龄化问题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3]

此后,健康老龄化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探讨,研究认为健康老龄化应该包括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家庭健康、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社会环境健康,其中老年人的个体健康和家庭健康是基础,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是重点,社会环境健康是目标(何金定,1996)。[4]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在个体健康方面,老年人应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保证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在群体健康方面,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健康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老年化的社会环境健康方面,应克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创造持续、稳定、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并为老年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实现健康、富足、幸福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5]

近年来,有关健康老龄化的研究趋向更加明显,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对主题“健康老龄化”一词的研究检索发现,从1994年以来共有学术论文1222篇,其中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有709篇,硕士论文102篇,博士论文21篇(如图1所示)。从历年的研究数据来看,有关健康老龄化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在数量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之后学术界对“健康老龄化”的关注程度增长态势更加明显。

图1 各年份“健康老龄化”主题论文数

二、老年保障研究中对“健康老龄化”的关注

老年保障研究的“健康老龄化”走向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快速增长,而且也体现在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上。一般认为老年保障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孙光德、董克用,2000),[6]由老龄社会保险、老年社会救济、老年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组成。而这四个层次也各有侧重,互为依托,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丁润萍,2003)。[7]在实践中,这四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它要以社会福利为运行基础,以社会保险为经济基石,社会救助与社会慈善为有效补充,由国家和社会多渠道、多层次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医疗、服务等支持的保障体系(张恺悌、潘金洪,2009)。[8]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老年保障体系建构置于健康老龄化视角之下,形成了“健康”与“养老”的交叉与整合研究态势,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这一特征表现的更加突出:

(一)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学者从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影响要素开始,探讨养老模式选择与健康间的关系 (Joung,1994;[9]Ross,1995[10])。Zunzunegui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因素之后,发现子女给予的感情上的支持和家务、财务等实质支持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与丧偶后独居的老年人相比,丧偶后与子女合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11]Hughes&Waite的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与自评健康、死亡率、抑郁症显著相关,最健康的是独居或者与子女合住的已婚夫妇,健康状况最不理想的是与子女合住的单身妇女;[12]布兰德和隆德研究也发现,与独居老年人相比,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加乐观。[13][14]

国内学界对养老模式的分析各执其说,如果从养老的内容来看,养老模式主要是指养老的生活服务保障,因此可将其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形式(熊巍俊,1995)。[15]如若从养老资源的供给主体是谁这个角度,以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承担者为参照标准时,又可将养老方式划分为社会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方式和自我养老方式(穆光宗,2000)。[16]近年来学者们对养老模式的探讨逐步加入了新的元素,即不同的养老模式是否会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基于此,研究者们探讨了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养老模式与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健康都具有一定影响,首先,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由于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深厚以及老年人稳定经济来源的缺失,养老模式是制约老年人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具有经济和居住独立能力的老年人健康优势和主观幸福度优势非常明显,而依靠子女供养或政府补助的个人独居养老模式效果最差(刘宏等,2011)。[17]再者,若分析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时,发现养老方式也是影响老人生命质量(健康的更综合测量)的重要因素(邓颖等,2002;[18]邢华燕等,2013[19])。第三,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也会不同,认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具有更低的焦虑水平(吕林等,2011;[20]王岩等,2012;[21]韩露等,2013[22])。此外,在通过比较不同居住模式对城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时,发现与配偶子女合住的城镇老年人、仅与子女合住的农村老年人和独居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水平高,从而体现出养老模式的确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王憓,2011)。[23]

(二)健康对养老模式影响研究

国外关于健康对养老模式影响的研究同样起步较早,一般认为健康状况也会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由于老年人的长期的身心失调使得他们丧失自主生活能力,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因此他们需要得到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一般说来,老年人的年龄越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就越差,在生活方面也更需要别人的照料,尤其需要社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为老服务(Moody,1998;[24]Bettina Meinow,2005[25])。鉴于此,国内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健康状况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借助实地调查的手段,分析健康状况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作用。发现从相关生命质量这一指标来看,躯体活动功能、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功能是影响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邓颖等,2003)。[26]其次,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显著制约着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并没有被利用起来(段小刚,2012)。[27]最后,从老年人基本需求这个角度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当一个老年人进入需要照护的阶段后,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因对需要照顾的需求更大,所以对养老模式选择也会不同。大部分健康状态下的老人都希望独立生活,独立生活有困难时,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先后顺序,第一是家庭养老,其次是机构养老,再次是社区服务;相对于低龄老人,85岁以上老年人口更愿意在养老机构居住较长时间(初炜等,2007;[28]刘红,2009;[29]高晓路等,2012[30])。

(三)健康老龄化与健康养老的研究

除了探讨“健康”与“养老模式”选择间的关系外,也有相关研究直指“健康养老”这一主题。如果说要确保老年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达到完美状态的话,“健康老龄化”无疑是一条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在老年保障的制度实践中,养老制度和医疗制度是两个基本的核心内容,而只有两者的相互补充和促进才是保障“健康养老”的重要保证。研究发现必须要正确认识老龄化,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充分发挥各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建构多层面的养老保险体系,搭建养老、医疗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通过多元化保障措施来增强养老保险储备金的偿付能力(王森,2007;[31]苏志刚,2013[32]);在构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方面,采取居家养老补贴制度,鼓励家庭养老 (张苏、王婕,2013),[33]完善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与疾病防治的网络体系、培养老年健康服务队伍、提供最佳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李淑萍,李燕飞,2006),[34]当然,也必须理清健康老龄化与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增加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支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老年人健康行为干预、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满足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推动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李波等,2012)。[35]

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基本退休金或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和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并且初步开始消除医疗卫生保障上的城乡差别等(苏永刚,2013)。[36]但是健康养老及健康老龄化需要许多支撑条件,如要求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建立多层次的筹资体制,以弥补基本医疗保障的不足(田立霞,2003),[37]建立和完善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金伟斌、吴建国,2011)。[38]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张苏、王婕,2013)。[39]

(四)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保障系统的完善

当然也有许多研究开始思考在健康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保障系统的未来走向问题。特别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考量,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确保老年保障体系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便有效克服长期养老问题(王建民,1999)。[40]研究者在分析了老年健康保障筹资体系、老年健康保障组织体系的现状后,认为中国未来30年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为全体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和经济保障,尽最大可能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并使得每一位老年人能够病有所医,病有所护。因此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老年健康筹资体系和多方参与、可负担的老年健康服务组织体系(胡琳琳、胡鞍钢,2008)。[41]此外,应当把“预防为主”提到制定健康老龄策略的战略高度中来,明确健康老龄化的意义,并应从国家卫生管理体制、行政职能和卫生资源的使用由单纯重视急性传染病的防疫向传染病和非传染慢性疾病“两者并重”的综合防治转移;老年医学研究由主要依靠医疗卫生科技部门向多学科、全社会转移;老年保健服务由单个患者或少数城市为中心向社会、农村广大群体转移;老年病防治由以被动地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主动地改善生存环境,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转移(何耀,2012)。[42]

三、健康老龄化研究趋向的重要价值

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既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又可以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社会环境和谐安定、使社会成员进步团结。而健康养老的实现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作为重要支撑,所以健康老龄化的研究趋向不仅必要而且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

健康老龄化,既是老年人的诉求,也是全社会的诉求。健康老龄化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方面,健康的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老年人群具有多年积累的具体工作经验、技能和智力,老年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可以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利社会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重建老年人退休后的断裂的社会网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使老年群体生活达到和谐发展状态,反之,推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更全面地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健康老龄化坚持以人为本,其核心是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生活方面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传统老年保障往往只能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经济需求,服务和心理保障缺失,而健康老龄化要求老年保障体系提供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需求,以医疗保健服务为例,使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由过去单纯的治疗性服务向预防、康复服务过渡。生活照料服务应将养老服务供给的品质放在首位,将服务内容细化,按照老年人不同身体情况、不同文化和不同需求进行服务项目开发,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三)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健康老龄化对老龄人口的健康关怀已不单单是生理上的“疾病治疗”这么狭隘,而是将研究的视角扩展到了针对老年人口养老保障、健康照护等各个方面,着眼于生命的全过程,从而使老年人在身体、社会、心理等方面均衡发展。一个健康的晚年和健康老龄化,是老年人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老年教育、老年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服务等的推进,延长了老龄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老年人能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形成良好的老年社会环境,有利于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老年保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老龄化内涵丰富,以“保障、健康”为中心,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和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善现有老年经济保障、老年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系统,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使老年人健养老需求得到真正满足。其内容与我国提出的社会老年工作发展规划:“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六大老年保障制度构建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朝着更好地发展我国老年保障系统政策的制定。

(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倡导并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老年人群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重大作用,实现健康老龄化可以提高老年人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推进老年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未来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健康、养老等问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健康老龄化”的趋向日渐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未将健康与养老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研究,理论研究中的孤立与实践中老年保障系统的分立运行,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第二,在研究内容上,未将健康保障与养老保障各层次间的相互制约与依赖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难以形成医、养间的互通互融,使得保障层次缺失与保障内容不协调共存。

因此,有必要从统筹的视角,对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障与养老保障进行系统分析,促进医养间的共同合作,确保老年人各项需求的有效满足,实现健康养老。

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理论研究中,应从健康与养老的统筹角度,分析我国现有老年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二,实证分析中应重点论证我国现行的老年保障体系对健康、基本生活等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影响因素;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突出健康与基本生活需要的老年保障体系的政策框架,建构健康养老保障体系。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2013-02-2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3-09-13。

[3]邬沧萍、穆光宗:《健康的老龄社会》,载《人口与经济》,1997(1)。

[4]何金定:《“健康老龄化”在我国》,载《人口学刊》,1996(6)。

[5]佟新:《人口社会学》,1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119~12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丁润萍:《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载《经济问题》,2003(10)。

[8]张恺悌:《政价养老定位研究》,66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9]Joung,I.M.,van de Mheen,H.D,Stronks,K.,van Poppel,F.W.and Mackenbach,J.P.“Differences in Self- Reported Morbidity by Marital Status and by Living Arran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4,23,9 -97.

[10]Ross,C.E.“Reconceptualizing Marital Status as a Continuum of Social Attachment”,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5,57,129 -140.

[11][13]Beland,F.,Zunzunegui,M.V.,and Otero,A.“Support from Children,Living Arrangements,Self- Rated Health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Older People in Sp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1,(05),1090 -1099.

[12]Hughes,M.E.and Waite,L.J.“Health in Household Context: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 in Late Middle Age”,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2,(4),1 -21.

[14]Lund,R.,Due,P.,Modvig,J.,Holstein,B.E.,Damsgaard,M.T.and Andersen,P.K.“Cohabit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n Eight Year Follow -Up Study”,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2,(4):673 -679.

[15]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载《人口学刊》,1994(4)。

[16]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17]刘宏、高松、王俊:《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11(4)。

[18]邓颖、李宁秀、刘朝杰、杨维中、吴先萍、毛正中:《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

[19]邢华燕、柳璐、张遂柱、鲁晓娟:《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载《中国公共卫生》,2013(1)。

[20]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载《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7)。

[21]王岩、唐丹、龚先旻、王大华:《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比较》,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

[22]韩露、王冠军:《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的比较研究》,载《精神医学杂志》,2013(1)。

[23]王憓:《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24]Moody,Charles M.&Stull,Donald E.“Ethnicity and long - term care”,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1998:3 -21.

[25]Bettina Meinow,etal.“According to need?Predicting the amount of municipal home help allocated to elderly recipients in an urban area of Sweden”,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05,(4):366 -377.

[26]邓颖、李宁秀、刘朝杰、杨维中、吴先萍、王燕:《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载《中国公共卫生》,2003(6)。

[27]段小刚:《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天津市城区调研数据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的视角》,载《天津经济》,2012(10)。

[28]初炜、胡冬梅、宋桂荣、孔祥金、吴云红:《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

[29]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载《人口与经济》,2009(4)。

[30]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载《地理科学进展》,2012(10)。

[31]王森:《借鉴国外养老模式,探讨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方法》,载《生产力研究》,2007(17)。

[32][36]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4)。

[33][39]张苏、王婕:《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载《教学与研究》,2013(8)。

[34]李淑萍、李燕飞:《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健康服务》,载《医药论坛》,2006(13)。

[35]李波、王胜今、葛艳萍、刘娅、季慧范:《健康老龄化与卫生服务利用探析》,载《人口学刊》,2012(3)。

[37]田立霞:《健康老龄化的促进对策》,载《中国公共卫生》,2003(2)。

[38]金伟斌、吴建国:《基于可持续的我国健康老龄化路径选择》,载《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7)。

[40]王建民:《健康老龄化与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化》,载《南方人口》,1999(1)。

[41]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载《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8(6)。

[42]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载《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5)。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