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负压引流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2014-05-02胡根俞一峰李森
胡根,俞一峰,李森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腔镜中心1、肛肠外科2,江苏 江阴 214400)
·经验交流·
真空负压引流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胡根1,俞一峰2,李森2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腔镜中心1、肛肠外科2,江苏 江阴 214400)
目的探讨在腹部手术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3例腹部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未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3例乙级愈合(4.11%),切口感染1例(1.37%)。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切口感染者7例(7.78%)。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7.09±1.06)vs(10.43±1.98)]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换药次数[(2.10±0.79)vs(2.55±0.90)]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8.50±1.51)vs(9.97±2.00)]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真空负压引流;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4.19.1157
切口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外科中占医院感染的13%~40%,其后果常导致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感染,切口感染后的常规处理多是切口敞开,每日换药,甚至一日多次换药,持续数日或数月[1]。其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降低了医疗工作效率[2]。如何及早预防及恰当处理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在腹部切口脂肪层下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充分引流切口各层次,观察其对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共163例。实验组73例,采用生理盐水切口冲洗后脂肪层下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34~68岁,平均(45.26±10.45)岁,Ⅱ类切口32例,Ⅲ类切口41例。其中化脓性阑尾切除术20例,结肠癌根治术29例,直肠癌根治术24例;合并糖尿病者12例。对照组90例,采用生理盐水切口冲洗后未放置引流装置,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29~70岁,平均(47.14±11.52)岁,Ⅱ类切口39例,Ⅲ类切口51例。其中化脓性阑尾切除术23例,结肠癌根治术32例,直肠癌根治术35例;合并糖尿病者18例。采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衡量所有患者的胖瘦程度。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实验组平均BMI为(22.24±3.45),对照组平均BMI为(21.28±4.07)。两组之间在性别构成(χ2=0.107,P=0.743)、年龄(t=-1.080,P=0.282)、切口类型(χ2=0.004,P=0.949)、疾病类型(χ2= 0.642,P=0.726)、有无合并糖尿病(χ2=0.340,P= 0.560)、BMI(t=1.602,P=0.11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患者手术完毕后采用德国Medinorm公司生产的SAFE-VEC高负压真空引流装置行切口引流。腹腔内操作完成后常规予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缝合腹膜、腹壁肌层及腱鞘,根据创腔的大小及深度将一根引流管插入相应的部位,引流管从距离伤口边缘大约5 cm处引出。在距离引出部位大约1 cm处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在皮肤上。在绝对无菌条件下将引流管接入负压引流瓶,待瓶夹打开后,SAFE-VEC引流瓶立即自动以20 kPa的负压开始抽吸。术后注意观察引流瓶中渗出液的量及颜色。术后24 h收集到的分泌物达30 ml,就应该继续使用负压引流法,24 h内引出的液体小于150 ml,真空指示器显示有足够的负压,则无需换瓶。若引流瓶内液体超过其充溢容量的80%,真空指示器指向标尺“min”刻度时,则需更换引流瓶。视引流情况,于术后2~7 d引流管内无渗液引出时拔除引流管。对照组患者常规予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但未放置引流装置。
1.3 观察指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感染协调小组拟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3],在术后对所有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观察内容为:(1)术后6 d内是否发生切口红、肿、热、痛;是否存在2次体温≥38.5°C;切口是否出现脓性渗出物。(2)切口脂肪液化率。(3)切口感染率。(4)术后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即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乙级愈合即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丙级愈合即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有4例患者在术后第2~3天切口出现红肿或脂肪液化,其中1例演变为切口感染(1.37%),3例乙级愈合(4.11%)。而对照组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有7例发生切口感染(7.78%)。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42)。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0),平均换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组别平均拆线时间(d)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d)实验组(n=73)对照组(n=90) χ2值/t值P值切口感染率[例(%)]甲级愈合69(94.52) 71(78.89)乙级愈合3(4.11) 12(13.33)切口感染1(1.37) 7(7.78) 8.245 0.016切口液化率[例(%)]切口正常71(97.26) 80(88.89) 4.142 0.042脂肪液化2(2.74) 10(11.11) 7.09±1.06 10.43±1.98 -12.978 0.000 2.10±0.79 2.55±0.90 -3.351 0.001 8.50±1.51 9.97±2.00 -5.192 0.000
3 讨论
以往的研究表明,术后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切口类型、切口引流、疾病种类、胖瘦程度、机体免疫能力、抗生素的应用、手术室消毒灭菌质量、手术时间、季节等因素有关[1,4-5]。本研究在去除了性别、年龄、胖瘦程度、切口类型、疾病类型、糖尿病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探讨真空负压引流对预防腹部切口感染的作用,结果发现,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及脂肪液化率,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早在1989年,Chariker等[6]就发现将包裹纱布的引流管放入伤口中连接负压吸引,可以明显加快感染创面的愈合。其后,关于负压切口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近10年来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切口治疗新方法[7]。在国内,刘志高等[8]采用带负压球硅胶管负压引流预防切口感染,取得了良好疗效。也有研究报道采用墙式负压引流结合湿性换药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9]。吴凤云等[10]发现切口深处放置自制的多孔引流管或蜂窝式负压引流管在引流创面渗出、预防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的是德国Medinorm公司生产的SAFE-VEC高负压真空引流装置,同样发现可以有效地降低腹部切口的感染率、脂肪液化率,缩短平均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然而,不同的引流装置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及时引流创面多余渗出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临床工作中如能及时放置引流管,将切口渗出物排除,降低局部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浓度,改变局部不良环境,减轻局部微循环负担,将可能降低切口的感染率。然而早期传统的引流措施通常是在切口内放置橡皮片或引流管,靠虹吸作用、体腔压力、重力等动力引流渗液,引流效果有限。本研究使用持续真空负压吸引装置,既可以达到彻底引流的目的,又可以减少引流管受污染和扭曲的机会。同时,高负压吸引对创面产生的机械性牵张力,使创面局部血流增加,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肉芽组织增生活跃,从而增加了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的表达水平[11-12]。
总之,在坚持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对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层下置管引流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且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银东智,袁又能.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在术后腹部切口感染防治上的临床应用[J].腹部外科,2013,26(3)∶187-189.
[2]李莹,黄存林,朱小琴.1878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8-760.
[3]卫生部医政司院内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0,6(5)∶306-311.
[4]张代惠,苏健,廖映玲,等.236例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6,20(2)∶145-147.
[5]李莹,黄存林,朱小琴,等.1878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382-384.
[6]Chariker ME,Jeter KF.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cisional and cutaneous fistulae with closed suction wound drainage[J].Contemporary Surgery,1989,34∶59-63.
[7]Armstrong DG,Lavery LA,Diabetic Foot study Consortioum.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fter partial diabetic foot amputation∶a multicentre,randomised controlled trails[J].Lancet,2005,366 (9498)∶1704-1710.
[8]刘志高,王宗喜,渠时学.负压引流预防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3(32)∶29-30.
[9]上官涛华,俞文娟.简易负压引流结合湿性换药在腹部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0-11.
[10]吴凤云,张东昌,张松.封闭式负压引流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6)∶527-529.
[11]Sibbald RG,Mahoney J.Therapy Canadian Consensus Croup.A consensus report on the vacuum assisted closure in chronic,difficult-to-heal wounds[J].Ostomy Wound Manage,2003,49(11)∶52-66.
[12]Oczenski W,Waldenberger F,Nehrer G,et al.Vacuum-assisted clos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and mediasti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J].J Cardiothorac VascAnesth,2004,18(3)∶336-338.
R63
B
1003—6350(2014)19—2944—03
2013-11-10)
胡根。E-mail:hugen8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