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2014-05-02徐霞
徐 霞
(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广东 东莞 523820)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徐 霞
(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广东 东莞 523820)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药物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1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2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患者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灸配合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单纯针灸或药物治疗效果更优,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围性面瘫;针灸;药物治疗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患者病情会加重、迁延,从而导致倒错现象,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1]。临床研究发现,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相关报道仍比较少。本次研究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1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2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我国颁布的《针灸治疗学》标准。入选标准:患者临床表现为感冒、劳累、面部受风以及过度紧张;发病不超过7天;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单项波或者无动作电位,中医辨证为风寒或风热证。排除标准:并发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患者;并发糖尿病患者;病程在7天以上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药物及其它体质过敏者。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39~74岁,平均(54.8±5.8)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观察组各3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患者给予针灸治疗。治疗方法:针刺:①取穴。准确找到患者的鱼腰、丝竹空、阳白、迎香、四白、人中、颊车、攒竹、双侧合谷、太冲、三阴交以及足三里等穴位。如果患者并发风寒,则添加风池穴,如果患者并发风热,则添加曲池穴。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如果患者处于急性期,需要对患者进行面部浅刺,避免手法过重,留针30min左右。在恢复期,在远端通过捻转补法针刺,每个穴位留针30min,每天针灸治疗1次。
对照组2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西医治疗和中药治疗。其中,西医治疗方法:口服阿昔洛韦片,每次0.4g,每天服用3次,连续服用14天,同时口服甲钴胺片,每次500mg,每天服用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mg,每天服用3次。如果患者带有耳后乳突压症状,则给予静脉滴注甘露醇+地塞米松(10mg)治疗,每天点滴1次。中医治疗方法:治疗的主方为牵正散(僵蚕10g,白附子10g,全蝎3g)。如果患者初期急性期,风寒患者添加羌活10g,细辛3g,防风10g;如果患者并发风热在药方中除去白附子,添加金银花、薄荷以及连翘各10g。所有药物温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早晚口服。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结合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同对照组1,药物治疗同对照组2,连续治疗14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面部外观功能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面部外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患者的运动功能和面部外观功能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患者愈显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对照组1有1例患者出面部红肿,未经治疗自动恢复。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注:与对照组1比较,*P<0.05;与对照组2比较,#P<0.05;与对照组2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病毒感染会引发神经性炎症水肿、缺血甚至坏死。目前面瘫的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有效率仍然偏低,而且患者满意率较低。而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面瘫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无不良反应且易为患者所接受,临床效果显著。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经络失常导致的濡养缺失,原因包括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脉络空虚以及风邪乘虚[2]。周围性面瘫发病1~7天为急性期,发病8~15天为稳定期,发病15天以上为恢复期。据报道,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针刺取穴,以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可有效达到疏经通络、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之目的。针灸将患者经络打开,使药物的疗效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治疗效果。《金匮要略》曰:“歪僻不遂,邪在于络。”面瘫病位比较表浅,故急性期宜浅刺,有利于引邪外出,并防止病邪入里。恢复期远端施补法宜补益气血、濡养经筋。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特殊反应,它直接或间接地反馈机体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理变化。然而,关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报道仍比较少。任晓晓等[3]对针灸配合药物治疗2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针灸:面部取穴:颊车、下关、牵正、太阳、阳白。风寒邪阻络型加风池、合谷;气滞血瘀型加肝腧、血海、三阴交;正虚邪恋型加足三里、肾俞、脾腧;不能抬眉者加攒竹;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乳突痛者加翳风;人中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舌体麻木、味觉消失者加廉泉。结果发现,治疗有效率高达97.5%,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本次研究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1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2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对照组1与对照组2患者愈显率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针灸和药物治疗患者组相比具有治疗有效率高的优点,同时该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顾春蕾.针刺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14,38(2):148-150.
[2] 吕善广.粗针督脉平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口唇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5):1123-1124.
[3] 任晓晓,冯晓琳.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25例[J].江西中医药,2013(4):55-56.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8-03
徐霞 (1980-),女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医院主治中医师, 研究方向为针灸临床。
R277.7
A
1673-2197(2014)23-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