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类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2014-05-02张倩倩程显隆陆以云周建理肖新月马双成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水牛角鹿茸羊角

张倩倩,程显隆,陆以云,周建理,魏 锋*,肖新月,马双成



角类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张倩倩1,程显隆2,陆以云2,周建理1,魏 锋2*,肖新月2,马双成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目的:对角类药材的种类、质量标准及收载情况、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鉴别方法等研究进行综述,为角类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综述。结果与结论:珍贵角类药材应用日益广泛,造假现象较为严重,但对其鉴别方法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建立一套准确性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动物角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十分必要。

角类药材;成分分析;药理作用

角类药材是指特定动物的角及其加工品,属皮肤衍化物的组织,由角质细胞组成,是我国特有的一类动物来源的中药,且多为名贵中药。具有活性强、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特点,应用也日益广泛, 因此加强动物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分必要。角类药材的结构与成分相似,均含有角蛋白类成分,因此其功效也相似,大多具有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益肾补肺、强精活血等功效[1]。

角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悠久历史。然而,目前由于动物角类药材的生产原料短缺,价格昂贵,市场上角类药材掺伪、掺假、冒充、替代等非法谋利的违法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针对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等已失去了外观性状的珍稀名贵或常用药材的掺伪、造假现象更为严重。刘睿等[2]对各地市售的10批水牛角浓缩粉样品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和牛磺酸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其质量差异较大,因而导致角类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非常混乱,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身心健康。

因角类药材中化学成分多为变性的角蛋白, 成分类型单一, 药效成分不明确, 难以用化学含量测定、化学指纹图谱等手段控制其质量。因此,建立一套准确性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动物角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现行的一些角类药材的种类、质量标准、来源、功效、化学成分分析、鉴别方法、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1 角类药材种类

2010 年版《中国药典》共收录角类药材6种,约占动物药总数的12%[3-4]。而目前临床常用的角类药材有水牛角(水牛角粉)、牦牛角、犀角(现已禁用,用水牛角替代)、羚羊角(羚羊角粉)、黄羊角、山羊角、鹿角、鹿茸、鹿角胶、鹿角霜等,其来源和功效各有异同,见表1。

表1 角类药材基本概况

关于2010年《中国药典》收载的角类药材质量标准中水牛角、羚羊角、鹿角、鹿茸的检验项目只有两个,即性状和鉴别。鹿角霜的检测项目有性状和水分检查。鹿角胶的检测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水分、总灰分、重金属、砷盐、含量测定。其它一些角类药材至今还没有标准收载[5]。

2 角类药材化学成分分析

角类药材中化学成分多为变性的角蛋白,目前国内外对角类动物药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局限于对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测定分析, 如朱伟伟等[5]对犀牛角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杨清林等[6]采用衍生化间接分析对四批山羊角提取物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研究,周利兵[7]通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青海高原牦牛骨、牦牛角中微量元素进行评价,对青海牦牛骨、牦牛角品质作出科学评价。丘明明[8]对鹿角(茸)、索有瑞等[9]对牦牛内氨基酸和无机微量元素亦进行了分析报道。近期也有些关于角内脂类成分的报道,李峰等[10]对鹿茸商品药材中磷脂类成分进行分析,以期达到鉴别药材的目的。

3 角类药材药理作用

角类药材具有活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应用范围广等特点。羚羊角与黄羊角、山羊角的药理活性基本一致,它们的水溶性成分均有解热、镇痛和降压的作用[11-14]。刘睿等[15]采用皮下酵母致热法、光电管法、毛细管法评价了水牛角粉、热提液和冷浸液的解热、镇静、促凝血作用,证明水牛角粉、水牛角热提液均具有明显的解热、镇静、促凝血作用, 冷浸液解热作用较弱。石磊等[16]对6 种角类动物药( 牦牛角、水牛角、藏羚羊角、羚羊角、广角、犀角) 超细粉镇静、催眠作用进行考察,得出6 种角类动物药超细粉对小鼠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及协同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有关鹿茸(角)的报道是比较多的,归纳起来药理活性大致为以下几点[17-19]: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②提高性功能;③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④抗肿瘤作用;⑤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⑥促进生长、修复骨折作用;⑦抗关节炎作用;⑧提高记忆力作用。

4 角类药材鉴别方法

4.1 性状和显微鉴定法

宏观性状和微观显微技术结合鉴定角类药材的方法是比较简便的鉴别角类药材的方法,早期沈圆[20]就用此方法对羚羊角类药材宏观及微观进行研究,并列出了检索表、外观形态简图和名称图示。徐莲英等[21]也对藏羚羊角和羚羊角的氨基酸成分进行分析。近期也有很多关于此类的报道,刘丽等[22]利用光学显微镜对6种鹿茸茸毛的显微特征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实验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对不同品种的鹿茸进行比较鉴别。刘萌萌等[23]系统地对全枝羚羊角的角尖、角基、骨塞以及丝状和粉末状的角类药材的髓腔轴长比、骨碎片等显微结构特征对比、鉴别。性状、显微鉴别方法虽然较简单快速,但对于比较相近的动物药材,方法的专属性仍受到很大的局限。

4.2 理化鉴定法

4.2.1 薄层层析法(TLC) 薄层层析法是除性状、显微鉴别外另一种较简单、快捷的鉴别方法,至今在实验中也常使用。吴杲等[24]分别用石油醚和氯仿对羚羊角和羚羊角塞内物质进行提取,石油醚提取时用的展开剂为苯∶石油醚∶甲醇(4∶5∶1),氯仿提取时用的展开剂为苯∶氯仿∶甲醇(9∶2∶2),显色剂均为10%硫酸乙醇溶液,两者的薄层分析斑点大小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何连峰等[25]以正丁醇-冰醋酸-水( 3∶1∶1)为展开剂, 以2% 茚三酮溶液为显色剂, 对鹿茸片及其制剂进行了真伪鉴别。马新[26]采用TLC法以不同展开剂和不同显色剂对羚羊角、山羊角、绵羊角、牛角及鹿角进行鉴别试验,此方法重现性好,能有效区分不同角类药材。然而,也有一些角类药材用薄层法是不容易鉴别出来的,画红顺[27]以正丁醇- 醋酸- 水( 4∶2∶2) 为展开剂 茚三酮试液为显色剂,结果两者的斑点、位置以及颜色一致,无明显差别。

4.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使用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含量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在角类药材的鉴别中也有一些报道。李晓蒙等[28]通过对5 批水牛角和羚羊角药材中的氨基酸含量测定,得出羚羊角含较高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而水牛角则是丙氨酸、缬氨酸的含量较高, 此结果从色谱峰中可以明显看出。

4.2.3 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是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根据所用固定相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固定相是固体的,称为气固色谱法;固定相是液体的则称为气液色谱法。徐爱仁等[29-30]采用GC鉴别及聚类分析法对5种角类药材(羚羊角、山羊角、水牛角、牦牛角、黄羊角)的脂类化学成分经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分离鉴定,归一化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 种牛科动物的角中脂类成分在种类及含量上有差异,可以通过比较5 种角气相色谱中相对百分含量在5%以上的共有峰峰面积比值是否分别在1.09~1.34 间(8.9/11.8 比值),2.09~3.21 间(8.9/12.3 比值),1.71~2.40 间(11.8/12.3 比值),来判断是否为羚羊角。

4.2.4 光谱分析法 与以上色谱法比较,光谱法具有快速、准确、无损等特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近年来较多地被应用于角类药材的研究中[31-32]。基于FTIR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方法三级红外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也应用于动物药角类药材的鉴别[33-35]。在红外图谱中,每种角类都有它的宏观指纹,然后通过二阶导数光谱放大不同点并显示它们潜在的特征吸收峰,最后在二维光谱中进行分析,是通过对无机盐Ca3(PO4)2和硫酸盐的吸收峰位置(Ca3(PO4)2的吸收峰一般在604cm-1和561cm-1,硫酸盐的吸收峰在637cm-1和615cm-1)、酰胺光谱带I 和酰胺光谱带 II的强度不同展开研究,即可得出每种角类具有它的特征吸收峰,进而达到鉴别的效果,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鉴别不同种类的角类药材,对基源相近的角类药材也有很好的鉴别效果。一些学者[36-37]也采用紫外光谱法对角类药材分析研究,同样也可以达到对角类药材鉴别的目的。也有部分报道[38-39]关于X 射线衍射Fourier 谱鉴别,证明了通过应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也可以鉴别角类药材。

4.2.5 凝胶电泳技术 由于角类药材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因此针对蛋白质的凝胶电泳技术也多用于角类药材的鉴别。赵华英等[40]采用此技术对贵重药材羚羊角及其伪品的蛋白电泳鉴别,从其谱带的条数、位置、深浅度看出它们有着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李峰等[41]采用连续解离系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羚羊角及伪品进行了电泳图谱的比较,结果表明各样品间具有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可用于羚羊角的鉴别。刘炎等[4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羚羊角及其类似品山羊角和黄羊角进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组分对比分析,得出蛋白组分可用于羚羊角的鉴定这一结论。此外,朱薇等[43]通过对黄牛角、水牛角、鹿茸犀角、广角、羚羊角的PA G E 分析,确立了PA G E 技术对中药材,特别是动物类药材进行鉴定是完全可行的。但该方法灵敏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于水牛角浓缩粉等经过水煮提取浓缩加工过的药材,灵敏度受到较大的干扰。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关于中药角类药材的鉴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并在角类药材的研究分析和鉴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目前药典标准中收载的对角类药材的检测项目只有性状和鉴别。由于角类药材标准的可控性不强,缺乏专属性好的定性与定量检测指标,致使含有角类药材的成方制剂几乎全都没有定性与定量检测项。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药典标准的整体发展。以上讨论的有些学者采取色谱法、光谱法、电泳技术等对角类药材进行研究分析和鉴别,虽然也可达到想要的结果,但方法都会存在某些缺陷。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准确性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动物角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蛋白质酶切技术和液质联用多肽识别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和应用。Cheng等[44]采用此技术成功地对阿胶、牛皮胶、猪皮胶、龟甲胶、鹿角进行鉴别。选择适当的蛋白酶对角类药材中的角蛋白进行酶解,得到酶解肽,进而采用液质联用多肽识别技术,并结合数据处理软件和分析判别模型,建立各类样品的特征肽段和质谱信息库,借用蛋白质及多肽序列研究的成果,从分子层次研究各角类药材的主体组分性质及具有专属鉴别意义的特征成分,建立基于角蛋白序列差异的角类药材真伪鉴别方法及基于特征肽段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此方法经验证专属性强并可以应用于各角类药材的来源鉴定及相关药品的质量控制标准。

[1] 孙宝森.动物角类的药用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4,21(3):25-26.

[2] 刘睿,王旻,钱大玮,等.水牛角浓缩粉质量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0,17(3):251-254.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高晓晨,孙佳明,刘冬,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动物药质量标准商榷[J].吉林中医药,2013,33(7):703-707.

[5] 朱伟伟,蓝建京.犀牛角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289-290.

[6] 杨清林,傅亚.山羊角提取物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研究[J].中药材,2011,34(7):1023-1026.

[7] 周利兵.青海高原牦牛骨和牦牛角中微量元素的化学计量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5):59-63.

[8] 丘明明.鹿角(茸)研究新进展[J].广西医学,2009,31(7):1015-1017.

[9] 索有瑞,李天才.藏药牦牛角中的主要化学成分[J].中医药学报,2001,29(1):35-37.

[10] 李峰,陈斌,张振秋.鹿茸商品药材中磷脂类成分分析[J].中成药,2012,34(5):907-910.

[11] 南京市药材公司药检室.羚羊角、山羊角、绵羊角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J].江苏医药,1976(4):57-59.

[12] 姜清华,翟延君.羚羊角与山羊角药理作用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7):582-583.

[13] 李淑莲,蒋蕾,赵文静.羚羊角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6,23(5):36-37.

[14] 上海市药材公司中药研究室.黄羊角、山羊角、绵羊角与羚羊角的药理比较试验[J].中成药研究,1978,3:18-23.

[15] 刘睿,段金廒,李友,等.水牛角主要药效学评价及解热活性物质基础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297-301.

[16] 石磊,段金廒,王斐,等.牦牛角等6种角类药超细粉的镇静催眠作用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364-366.

[17] 齐艳萍,李和平,陈雪龙.鹿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经济动物学报,2008,12(1):53-55.

[18] 柯蕾芬,白海英,朱文赫.鹿茸多肽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2):138-140.

[19] 钟英杰,曲晓波.梅花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61-63.

[20] 沈圆.羚羊角类药材的宏观和微观鉴别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1):46-55.

[21] 徐莲英,陶建生,吴志荣,等.藏羚羊角与羚羊角化学成分分析比较[J].中成药,1988,(12):32-33.

[22] 刘丽,曲静,包辉,等.六种鹿茸茸毛的显微特征比较鉴别[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906-908.

[23] 刘萌萌,李峰.羚羊角不同部位显微鉴定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17-1418.

[24] 吴杲,吴汉斌.羚羊角与羚羊角塞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4):322-323.

[25] 何连锋.鹿茸片的真伪鉴别[J].中国药业,2005,14(8):70-71.

[26] 马新.羚羊角与绵羊角、山羊角、牛角及鹿角的薄层色谱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5(1):47-48.

[27] 画红顺.羚羊角与水牛角的薄层色谱法比较[J].时珍国药研究,1997,8(4):348.

[28] 李晓蒙,何新荣.水牛角与羚羊角的HPLC法鉴别[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97-98.

[29] 徐爱仁,胡晓炜,马卫成,等.羚羊角及其混伪品GC鉴别及聚类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28(6):523-527.

[30] 徐爱仁,胡晓炜,马卫成,等.羚羊角及其混伪品脂类成分GC/MSD分析及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545-2548.

[31] 刘炎,张贵君,孙素琴.羚羊角及其角塞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快速识别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1):42-44.

[32] 李圣清,祖恩东,孙一丹,等.犀牛角及其替代品的红外光谱分析[J].光谱实验室,2011,28(6):3186-3189.

[33] Y WANG, CH XU, P WANG.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animal horns by a three-stage infrared spectroscopy[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 2011 (83) :265-270.

[34] YM LI, SQ SUN, Q ZHOU.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imal drugs using FT-IR and 2D-I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2006 (63) :565-573.

[35] Y LIU, GJ ZHANG, SQ SUN.Study on simila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cornu cervi and cornu cervi degelatinatum by FT-IR and 2D-I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0 (52):631-635.

[36] 秦瑜,刘加林.白羚羊角与黑羚羊角的紫外光谱鉴别[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20(2):24.

[37] 周友华,黄振宇,王振忠,等.羚羊角粉末及其两种混淆品的紫外光谱鉴别[J].中草药,1996,27(10):626-627.

[38] 张丽,王树春,吴云山,等.马鹿茸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J].中成药,2005,27(5):577-580.

[39] 王丽娟,朱育凤,刘训红,等.鹿角的X射线衍射Fourier谱鉴别[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2):24-26.

[40] 赵华英,许欣荣,陈永林,等.羚羊角及其伪品的蛋白电泳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9):524-525.

[41] 李峰,潘丽坤.羚羊角及伪品的凝胶电泳鉴别[J].中草药,2001,32(5):454-456.

[42] 刘炎,张贵君,张杰,等.中药羚羊角及其类似品中水溶性蛋白的检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2):1571-1574.

[43] 朱薇, 胡蓓莉, 唐蕾,等.角类中药的PAGE鉴别[J].中成药,1998,20(4):34-35.

[44] X L CHENG,F WEI,XY XIAO,et al.Identification of five gelatins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2(62):191-195.

(责任编辑:宋勇刚)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Cornua

Zhang Qianqian1, Cheng Xianlong2, Lu Yiyun2, Zhou Jianli1, Wei Feng2*, Xiao Xinyue2, Ma Shuangcheng2

(1.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1,China;2.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Beijing 100050,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for the cornua medicine material 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urrent species, quality standars and records, chemical analysi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ect.Methods:Consult and review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precious cornua medicine material is increasingly widely in use, fraud is severe because of the absent of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good accuracy, high sensitivity, and strong specificity of quality control method for animal cornua medicine material is very necessary.

Cornua Medicinal Materials; Chemical Analysi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2014-04-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4025)

张倩倩(1989-),女,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学。

魏锋(1971-),男,博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控制。E-mail:weifeng@nifdc.org.cn。

R282.74

A

1673-2197(2014)19-0060-04

猜你喜欢

水牛角鹿茸羊角
动物药水牛角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野花扎在水牛角
我爱家乡的羊角脆
骑行荷兰羊角村
鹿茸发生与再生
最佳代言
花鹿茸与马鹿茸的生物活性与应用比较研究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日光温室冬春茬羊角脆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鹿茸国际竞争形势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