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2014-05-02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肝胃胃镜胃炎

康 芳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康 芳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目的:探讨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肝胃百苓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元胡胃舒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胃百苓汤;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元胡胃舒胶囊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笔者采用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30例,并与中成药治疗的30例对照观察,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门诊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6岁,平均43.33岁;病程1~19年,平均9.0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9岁,平均46岁,病程1~20年,平均10.0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2006上海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临床表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没有特异性症状,大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呃逆、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并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临床表现:主症:脘胁胀满或胀痛、吞酸、嗳气、呃逆、脉弦。次症:性情抑郁,不欲食,善太息,胃脘嘈杂。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确诊。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中药肝胃百苓汤治疗药方组成:柴胡10g、白芍10g、茯苓10g、枳壳10g、佛手10g、陈皮10g、延胡索10g、白术10g、百合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约150mL,早晚分服,连续服用4周。

1.3.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元胡胃舒胶囊(山西天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25224,规格为0.3g×24粒/盒),主要成分:阿魏、海螵蛸、鸡内金(炒)、决明子、木香、延胡索(醋制)、香附(醋制)。口服,1次3片,1日3次,连续服用4周。

1.4 观察项目

观察服药前后患者症状、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中医评分标准参考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标记,主症计分分别为0、2、4、6分;次症计分分别为0、1、2、3分,舌脉不计分,记录治疗前后总积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3]拟定。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胃镜检查示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正常;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胃镜示黏膜炎症好转,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胃镜示黏膜炎症好转,胃黏膜组织学略有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复查结果均无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4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慢性胃炎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居首。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研究表明肝胃不和证型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证型,肝胃不和证出现在慢性胃炎进程的早中期且在16~35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4-6]。

肝胃不和证是以肝失疏泄、胃失和降为表现的证候,它反映了肝和胃两个脏器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肝气偏胜、肝胃不和可以引发胃脘痛。肝胃不和是临床常见证,若肝失于疏泄,气机逆乱,则脾胃升降失常,或脾胃功能失调之际,肝木乘机来克脾土,出现肝不随脾升,胃不随胆降,均可出现肝胃不和。本方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发、使肝气条达,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使肝体得养,并柔肝止痛,与柴胡一散一收,柔肝体和肝用,气血兼调;枳壳、陈皮、佛手行气宽中除胀,燥湿健脾,共调中焦气机;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百合养阴润肺,与柴胡配伍,共奏肝肺同治、左金制木之功;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全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同时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并且安全、副作用少,故临床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经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674-683.

[2] 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4] 张声生,姜良铎,李乾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临床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5] 金秉俊,朱建华.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 朱叶飞,王丽,石灯汉,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2):95-98.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6-15

康芳(1965-),女,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

R256.3

A

1673-2197(2014)19-0121-02

猜你喜欢

肝胃胃镜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木蝴蝶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