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椒县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2014-04-29许才菊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全椒县保护管理现状

许才菊

摘 要:组织、协调湿地保护工作,是林业部门一项重要职能。结合全椒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全县湿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其中优势和存在不足,并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湿地资源;现状;利用;保护管理;全椒县

中图分类号 P9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97-03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着巨大效益,其生态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对于湿地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分析研究,将有关措施落实到湿地的规划发展、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中去。

1 全椒县湿地资源现状

全椒地处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位于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北岸,属江淮丘陵区,地貌特征北面低山丘陵,中部岗丘,南部圩区。总面积1 568km2,辖10个镇,人口48万人。全县耕地面积7.8万hm2,林地面积4.8万hm2,多为人工林,林木绿化率33.2%。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800~1 000mm,全年无霜期超过210d。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1 湿地面积与类型 根据安徽省林业厅统一安排,2011年我县组织开展了全县湿地资源调查。据统计,境内湿地总面积约4.87万hm2,占全县总面积31%,湿地资源丰富。全县水域1.87万hm2,南临长江一级水系滁河,境内长达119km,襄河、管坝河、大马厂河、小马厂河4条支流纵贯,沿河两岸大小支流近100条。有大小水库100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4座、小(一)型19座、小(二)型76座,星罗棋布大小塘坝2.8万面,连接上述水源点排灌沟渠近800条,1 765km,滩涂、圩区圩田以及水稻田湿地面积近3.67万hm2。

湿地类型主要为永久性河流、水库、池塘、水稻田4种内陆湿地类型,分布上,北部以水库、池塘湿地为主,中南部则集中了河流、水库、池塘、水稻田湿地。目前,全县有黄栗树水库、马厂水库、三湾水库、赵店水库、土桥水库5个水库类型人工湿地和滁河、襄河、马厂河、管坝河4条永久性河流天然湿地,列入安徽省一般湿地。

1.2 湿地生物 从全县区域面积、湿地分布以及生产经营对森林植被影响来看,整体上,湿地承载着绝大部分动物物种和大部分植物物种。现有鸟类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脊椎动物较为集中地分布于湿地,此外还栖息有许多昆虫、无脊椎动物以及真菌和微生物。在对5大水库初步调查中,上述湿地陆生动物达25种,水生生物中藻类达8种,浮游动物12种,甲壳动物7种,底栖动物20种,湿地鱼类更加丰富。南部广阔滩涂圩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之地,特别是水鸟的重要越冬、繁殖、迁徙和停留地,其中包括一些受重点保护的珍稀水禽。

湿地植物主要有禾草、杂草、香蒲、芦苇、蔗草、柳丛,以及浮叶型和沉叶型植物群落类型。除枫杨、水杉、杨树、柳树、黄荆等常见湿地乔灌木外,芦苇、稗草、莲子草、水蓼、禾草、蒿类、水浮莲、莲藕、荸荠、茭白、菱、芡实、菰、藻类以及大面积水稻等常见湿地优势植物达30多种。

1.3 湿地资源特点 根据地域特点,全县分为北部丘陵、中部丘岗、南部圩区3部分,北部包括了4座大中型水库,农田多处于上游,湿地约占21%;中部集中河流、大面积坑塘及农田,湿地约占43%,而南部湿地约占36%。湿地类型中,河流及其滩涂约4 000hm2,水库约4 666.67hm2,坑塘约4 666.67hm2,水田及渠道约3.53万hm2,除河流外,其余主要为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人工湿地,人工影响、湿地景观单一化明显。湿地水质良好,水库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水标准,尤其是大中型水库上游,大面积林地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作用。河流有机污染较轻,大部分符合Ⅱ~Ⅲ类水标准,襄河部分地段水质较差,水体中COD、BOD及碳化物较高。

2 湿地资源利用现状

湿地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维持碳氧平衡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同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湿地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决定其具有强大的支持能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全县湿地利用主要表现为:(1)水资源。饮用水、工农业用水大部分来源于湿地,如黄栗树水库已成为县城主要取水源;(2)蓄洪抗旱、流量调节。有黄栗树水库等优质的灌溉水资源优势,建有拦河闸坝24座,有效灌溉面积3.67万hm2。(3)种植业。水稻田湿地面积最大,水稻是全椒的大宗农作物,优势产业,单产超过600kg/667m2,除水稻外,种植莲藕、菱、芡、荸荠、茭白等植物产品也不少;(4)养殖业。可养水面1.33万hm2,盛产鱼类、虾类、贝类等经济动物;(5)畜牧业。利用库塘、河流坡地、滩涂养牛,发展禽业;(6)水运。滁河襄河水运是境内最廉价的运输方式,随着陆上通道快速发展,货运量逐步减小,对湿地影响也在减少;(7)景观价值。碧云湖(黄粟树水库)是全省十大水库之一,集水面积262km2,总库容量3亿m3,常年水面16.8km2。整个湖面座落群山环抱之中,两岸群峰争秀,阔叶混交林和常青针叶林郁郁葱葱,湖水清澈透底,是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度假区;(8)净化功能。湿地是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承载区。

3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

3.1 管理机构 由于湿地资源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应根据各自分工,加强管理。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县湿地保护工作,水利部门在各大中型水库建立了水库管理站,在重要水域地段设立水文站,环保部门为监测水质,也设立了监测站。endprint

3.2 执法管理 县林业部门每年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行动,并连同工商、公安对非法猎捕、经营利用、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进行查处。2008年底,县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通告》,每年10月份以后,候鸟迁徙之时,我县森林公安都会主动到南部圩区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水资源管理上,理顺体制,实现城乡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依法统一管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对黄栗树水库、马厂水库及马厂河水系的淘金、采砂等无序开采行为进行整治,全面禁采。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关停小造纸、小制革、小电镀等污染严重的企业。

3.3 综合治理 通过实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及退耕还林、长防林、森林增长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但特定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全椒易旱易涝,湿地稳定性差。近5a来,全县大兴治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5亿元,其中县财政直接投资达2亿元,通过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新扩建和修复塘坝、滁襄河堤坊标准化建设、农田治理、渠道清淤等工程,增加蓄水保水及调节能力,整体抗灾能力也大大提高。农业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工业上推广节水新技术,生活上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来优化用水结构,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对排污企业整治和对居民生活垃圾管理,逐步完善城市排污管道系统建设,实行集中处理,减少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直接污染。引导农村多用有机肥,尽量用低毒、低污染的化肥、农药,减少水体污染。

3.4 规划建设 根据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了《全椒县县城供水水资源规划》和《全椒县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规划》,做好水资源规划、研究等基础工作,对湿地规划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椒县饮用水源(黄栗树水库)保护区专项规划是国内首个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规划将黄栗树水库定位为三大功能,即城镇居民饮用水水源、农业灌溉水源、防洪蓄洪。规划将整个区域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分期实施。规划致力于解决黄栗树生态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高对黄栗树水库现实与历史的作用及区域功能的认识,明确黄栗树水库今后的发展。

4 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对湿地开发利用将会加大,但由于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何实现湿地合理利用与科学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始终应予关注的。水利工程如防洪、灌溉、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林木采伐,植被结构破坏,对水土保持及地表的水源涵养也会造成影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和垃圾、工业废气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方式造成水体的污染。水面养殖、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不科学使用,大量的氮磷排到水体中,使河流、塘坝水体总氮含量高,水体富营养化日趋加重,严重威胁着湿地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降低。采沙造成污染、塌陷,破坏河道生境,过度捕捞使野生水生动物减少。另外,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为多部门多头交叉管理,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全椒是水资源短缺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上,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必须将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放在首位。

5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5.1 广泛宣传 一是宣传湿地知识,介绍全县湿地现状,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湿地功能和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价值;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增强危机使命感,自觉规范行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湿地保护的舆论氛围,特别要结合到每年的“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爱鸟周”活动中去。

5.2 开展调查监测 经济活动影响使一些湿地不断演变,加上人工湿地增加,为了解全县湿地基本变化,适时组织人员力量对全县湿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重点生境地段加强监测,特别是掌握物种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为湿地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5.3 科学规划 明确湿地功能利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规划必须立足县情,充分体现“生态立县”发展理念,与“生态粮仓”工程、与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与西北丘陵区的林果牧生态经济区、中部岗地高效农业生态经济区、南部圩区的畜禽、水产、优质粮基地生态经济区、县城近郊的城市型生态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建立湿地保护区,按黄栗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建设黄栗树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栗树水库控制面积262km2,平水面积1 440hm2,库容3亿m3。库区碧水蓝天,被称为天然氧吧,建立自然保护区将更有利水资源和水生动物保护。

5.4 防治污染 要考虑湿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调整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工业方面,优先发展水耗小、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废水循环再利用。农业方面,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高产节水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养殖方面,合理放养,规范渔业养殖行为,推广集约式养殖。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加快排污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襄河内城河要沟通水系,疏通清淤,改造绿化,回归其秀美的景观水体。

5.5 搞好圩区湿地建设 高度重视维护河流的基本生态功能,既要考虑防洪抗旱效益,又要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态用水,提高水体沉积净化能力,防止开垦库、河湿地,提高调洪能力。滁河洪水汇集快而河道泄流不畅,致使滁河圩区易发生洪涝灾害,也严重影响了湿地系统平衡与稳定,要解决滁襄河安全问题,就必须继续做好沿滁襄河堤坊治理,充分发挥优质的水资源灌溉优势、优质的林网优势,加快湿地生态修复。

5.6 保护好湿地植被

5.6.1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全县5.33万hm2森林在维护和优化湿地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坚持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重,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并举的指导思想,巩固和完善各项林业建设工程,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管理好县内河流源头、两岸及水库四周1.112万hm2生态公益林,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作用。以四旁植树、村庄绿化为林业工作重点,调整林业种植结构,营造复合植被体系,进一步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资源管理,合理消耗,平衡利用,实现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5.6.2 科学干预湿地植被系统 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的物种、生境和自然过程。在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人为干拢,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等不利条件下,湿地植物常发生变化,品种单一,结构简单。对浮水植物覆盖度很高、藻类繁殖生长异常等导致水生植物系统失衡的水域,加以人工干预,适度清除或配植水生植物,改变其种类组成和丰富成度,有利于湿地水生植被恢复与稳定。

5.7 增加投入 当前,全县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统筹兼顾,增加投入,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湿地,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全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湿地保护是公益性事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湿地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湿地保护中。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椒县保护管理现状
徐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保护初探
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