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2014-04-29许洪军黑君华吴淑芹
许洪军 黑君华 吴淑芹
【关键词】颅内静脉血栓;降纤酶;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33-01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高,仅占成人卒中的1%-2%,但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易与其它颅内疾病混淆,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本病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相当高,曾被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据统计该病的病死率高达20%-78%[1],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方法的改进,病死率已降至5%-10%[2]。本文将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6年7月到2009年7月期間使用降纤酶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观察降纤酶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所选22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CT,MRI,DSA)确诊,男7例,女15例,平均年龄33.6,其中上矢状窦血栓14例,大脑大静脉血栓3例,横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血栓合并横窦血栓3例,临床表现及体征有头痛、呕吐、抽搐、运动障碍、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视乳头水肿、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22例):其中有15例见有脑水肿改变,7例大脑半球程度不等的对称性低密度灶;头MRI检查(16例):16例患者有异常改变,除有脑水肿、双侧基底节,丘脑,脑干对称性异常信号表现外,11例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3例患者见静脉栓子;头颅MRA:8例见相应静脉窦显影缺失。随机分成治疗组和组对照各11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降纤酶首次1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以后隔日一次,每次5单位,再用3-4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如脱水降颅压、抑制脑脊液的分泌及对症和病因治疗。
1.3疗效判定根据周卫东[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好转:颅内压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颅内压仍偏高,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观察两组症状缓解及体征恢复情况,统计痊愈率及病死率。
2结果
应用降纤酶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患者在缓解头痛,控制抽搐,意识恢复,体征(视乳头水肿、脑膜刺激征、颅压)恢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见表1。
治疗组:痊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痊愈2例,好转2例,无效6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36.3%,降纤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3结论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包括脑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绝大部分归结于血凝异常,极少数与外伤等有关,25%的病例病因未明。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全身衰竭、脱水、产褥期、外科手术、高热、恶病质、药物、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等。由于静脉血流慢、压力低,一旦形成血栓则有扩散趋势,因此早期有效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本病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的多中心对照研究[3],因此很难判断那种治疗确实有效,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脑水肿、应用类固醇、扩容、抗癫痫、支持对症及预防并发症治疗,致残及死亡率均较高,文献报道死亡率为25-30%[4]。降纤酶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从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控制血栓发展。另能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使血栓溶解。
根据以上治疗经验我们体会:脑静脉血栓患者早期纤溶治疗是静脉窦血栓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确诊后若无出血倾向、溃疡病及严重高血压等,应尽早行纤溶治疗。疗程至少1周以上,最多2-3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凝血防止合并出血。
参考文献
[1]方方,邹丽萍.颅内静脉窦血栓[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3):211-215.
[2]王建祯,凌峰,吉训明.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9(4):421-422.
[3]周卫东,魏岗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8(5):323-325.
[4]王晔,郑惠民,谢惠君.脑静脉血栓形成.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