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理性的探讨
2014-04-29施维婷魏萍
施维婷 魏萍
【摘 要】媒体在当今社会担负着引导群众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结合这几年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却发现媒体面对此类事件时往往没有起正确的引导作用,而是激起人们的负面情绪。对此,我们唯有保持理性才不会迷失在媒体纷繁的报道中,才不至于作出不理性的行为。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民理性;媒体
2013年3月31日,一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H7N9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之后各种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人人可谓谈H7N9色变。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家禽滞销,鱼鸟市场萧条,板蓝根也一度脱销,被捧为成为神药。再回顾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引起中国人民的抢盐热潮,这其中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1],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2]。以上是百度百科所给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定義,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重点对此有不同的定义。虽然如此,业界还是总结出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成因的多样性。(2)分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差异上。(3)传播的广泛性。(4)危害的复杂性,就如几年前的SARS尽管患病的人数不是最多,但给我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6)新发的事件不断产生,如1985年以来,艾滋病发病率不断增加;2003年,非典疫情引起人们恐慌;近几年来,人禽流感疫情使人们谈禽色变;以及前段时间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等都威胁着人们的健康。(7)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重,不但影响健康,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3]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本身的突发性,无防备性,就导致了它必然具有易造成大规模的危害性的特点,然而令它大规模的造成人们恐慌的却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事故,2013年的H7N9事件等,这些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虽已采取应急措施但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媒体大篇幅的报道,引用不加考证的所谓“专家”的观点,迅速引起人们的恐慌,才出现了板蓝根脱销、哄抢食盐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人们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出于搏人眼球、引人关注的心理,极易造成谣言的散播,从而导致公民理性的缺失,我们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便是我们这篇论文所要讨论的关键所在。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的行为表现调查总结
针对以H7N9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哄抢药物等非理性现象为背景,调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所引起的社会恐慌,分析公民理性弱化的原因,探寻公民如何从自身做起防止恐慌的出现的目的,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真正走进大众,寻找大众的观点。我们共准备问卷95份,收回91份,有效的91份,其中男生有39份,女生52份,对于问卷结果,我们作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民理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见表)
从表中统计分析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大家获得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媒体的传播上,调查显示电视新闻占了89.01%,网络占了85.71%。大家通过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因此,国内发生的几起威胁人类健康的事件都是比较关注的。但不可避免的是,网络是把双刃剑,自由的状态下滋生了一些恶意传播谣言的人,以讹传讹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大众的恐慌感,调查显示有75.27%的人都被这些信息吓到,所以,也就出现了“大哄抢”的现象。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
社会存在令人忧心的现象。有48.49%的人在H7N9抢购板蓝根,有57.49%的人在日本核辐射后抢购食盐,有23.40%的人在毒大米事件后抢购进口米、粗粮,17.10%的人在毒奶粉事件后抢购进口奶粉,22.10%的人在网上撰写或转发恶意的帖子。
出现问题,才能惹人深思。为什么大家都这么不理性呢?调查显示,80.22%的人认为是群众的文化素养较低,盲目地哄抢,也有71.43%的人认为这主要归咎于媒体的夸张宣传,当然也有63.74%的人认为哄抢的群众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总之,大家的不理性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大家害怕健康受到的威胁,受到的科学教育不够,身边还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扰人心弦的负面信息,着实给大家造成了一个令人恐慌的生活环境。当然,48.35%的人认为国家政策也有缺漏,这一点我们的政府和国家需要反思,政府对人民的服务还存在进步空间 但令人欣慰的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理性对待。32.31%的人完全没有参与“哄抢行动”,他们认为需要看到问题本质,要科学地寻求解决办法,要淡定地观察事态,分析内容。94.51%的人不支持这种“哄抢”的做法,他们或许也存在着一筹莫展的心态,因而静观事态发展而未受到影响;也存在着这样真正理智的一群人,他们崇尚科学,辨明真假。
调查最后,许多人都表示今后要客观冷静地对待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都认为大家应该全面地了解信息,理智地看待问题,寻求专家的解读。大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人们认为国家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控制制裁散播谣言的行为,增进相关法律的制定脚步,加强宣传教育;媒体也应接受公众的监督,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说良心话,报道真实的内容;广大人民应该接受更高修养的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相信科学,冷静自持,客观理智。要真正解决公民理性弱化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人们自己的修炼。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广大公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都有着变得理智的趋势。
我们课题成功的地方,并不在于获得了多大的好评,而是让广大公民认识到真相,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使得大家能够为以后的美好生活奠定稳定的心态基础,这至少也就后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一个课题意义。
三、媒体的态度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媒体即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說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4]。媒体作为一个公共窗口,信息内容和来源都十分复杂庞大,因此人们关心的往往是所谓的头条,只要是头条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关注。许多媒体就是抓住群众的这一心理,故意设计引人注目的标题、夸大事件的原貌,殊不知,媒体作为信息的平台,它的头条引导舆论的导向,牵动人们的心弦。尤其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的态度和做法,大到编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小至措辞、标点,都能直接引导公众的情绪。因此,在媒体报道中要避免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细节的放大[5]。
媒体作为软文化,它的力量看似微乎其微,但媒体牵引的群众力量却往往是能够左右事件的走向的。仅就我们调研对象所回馈的信息而言,100%的人都表示自H7N9禽流感出现以来,一直持续关注媒体对H7N9事件进展的报道,并且这些报道也确实对其自身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很多人表示不相信网上的流言,但随着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坊间传闻,板蓝根等药品一度脱销仍是现实,可见媒体舆论对于公民理性的影响。回想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之时,中国超市的食盐也如板蓝根一样被抢购一空。这一系列的社会非正常现象反映出社会上很多公民在对待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不能理性思考,而是跟风随大流,采取非理性的行为,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许多人哄抢盐和板蓝根的起因只是因为“网上听说”,而究竟是谁所说就不得而知了。这也体现媒体和社会相关机构对于信息的发布没有仔细筛选,没有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宣传,导致了不理性的抢购热潮的出现。
当然,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过去不久的H7N9事件,可以明显看出媒体在报道突发性公共事件上态度的变化。从最初的不报、瞒报,到如今慢慢学会公开和干预,不仅使公众掌握了最新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秩序。
四、避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非理性的方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理性,非理性虽然带有贬义的意思,但只要将非理性置于合理的控制范围内,保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我们仍然是能做出理性行为的。避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民理性的丧失,不仅需要媒体的努力,更关键的在于我们公民自身,不捕风捉影、有自己独立地思考和判断,才能保持应有的理性。
所谓“三人成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愈发加快,很多时候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公民最终接受的各种信息就是这些被放大后的信息。在网络时代要想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是很容易的,但人们通常都缺少判断或是说不想判断这些信息是否真实、是否为我们所需的能力。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媒体都是以最迅捷的姿态介入公共事件,然而网民评论事件时为了引起关注,往往对一个事件的评价呈现批评的多,肯定的少的特点。网上流言的负面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的少,加之网民以讹传讹以及现实群众内心一种挑战权威的逆反性、从众性的思想,导致谣言被不断扩散[6]。有时甚至忽略了事件的本质问题以及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导致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事件的原貌被丑化,激增负面情绪,引导群众作出不理性的行为。
想要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从三方面抓起,统筹协调,才能做好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首先,对我们自身而言,避免恐慌的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从众、不跟风、不人云亦云、不妄加评论。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运用科学知识,理性思考,仔细斟酌网上流言的真实性。
其次,媒体要引导正确的群众价值观。媒体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发生的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为了取宠于大众。媒体应自觉规避没有依据的流言,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不是跟风逐流渲染恐慌的氛围,而是应该做人们迷茫时的指向灯。
最后,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关口,政府的权威声音尤其不能缺席。政府作为群众依赖的权威,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实际行动防控事件的恶化,以权威的声音抨击网络流言,在人群中播撒正能量。
五、大学生同样作为公民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网络运用的佼佼者,更应以身作则,避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理性的缺失。大学生作为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激情固然不可缺少,更不能缺少的是一份理性。大学生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发表自己的言论,尤其是在网络等媒介上谈论问题时,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散布谣言,不引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向一个更恶劣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应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并向周围的人普及科学知识,在保持自身理性的同时避免周围的人落入舆论的虎口。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捕捉信息的敏感度,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用法律的力量严惩谣言的散播者。
【参考文献】
[1]谭晓东,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中国公共卫生,2003(8).
[2]伍海燕,等.北海市2007~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
[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十大特点—医学教育网[EB/OL].
http://www.med66.com/new/47a213aa2011/2011328fengpi93319.shtml
[4]宋仕宏,等.略论创新科技支撑下新媒体传播的演进[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3).
[5]梁晓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的角色把握[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10).
[6]王蒙.互联网上的国家与社会:话语权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