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4-04-29朱坤明朱本阳许翔
朱坤明 朱本阳 许翔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精神卫生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沟通,交流。结果120例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均提高了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主动配合治疗。结论护士有针对性的,积极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走出疑惑,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心理;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27-01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由于其具有传染性、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本病的恐惧,给患者造成身体及心理的双重压力[1],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甚至有不少患者的心理问题远较躯体病理改变严重,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发展。因此做好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感染科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传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20例,男81例,女39例。年龄18-60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会修订的《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者。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精神性疾病、其他内科慢性病等。
2心理问题
2.1焦虑患者的焦虑源自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恐惧及未来生活的担忧。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担忧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生怕自己出院后,被亲朋同事嫌弃和疏远,因此忧心忡忡,焦躁不安。
2.2主观、易冲动乙型肝炎病人病程长,恢复慢,加上隔离的需要,限制了病人的自由,使病人易产生怨言多、情绪很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烦躁失眠等。
2.3悲观与抑郁病人由于反复住院,治疗费用高,患者经济负担重,惧怕病治不好,担心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社会的歧视,亲朋好友的对本病的畏惧,患者由此悲观绝望。病人常常表現为沉默寡言、自暴自弃,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与行为。
2.4其他心理乙型肝炎是传染性疾病,有隔离的要求,普通人群对乙型肝炎存在理论上的误解和对患者的排斥,因此很多患者感到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多数患者感到自卑、敏感、孤独、敌意和不公平。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患者的敌对态度和猜疑更严重。
3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亲切,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和护士、科室的规章制度,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认真讲解乙肝的治疗和传播途经,说明隔离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鼓励患者家属更多地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2]
3.2尊重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同情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与患者建立信任可靠的关系,讲解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怎样消毒隔离,比如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被褥衣服进行暴晒,各种食具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煮沸消毒,家庭实行分餐制或碗筷隔离等,讲解疾病恢复期的护理,注意休息饮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减轻其不必要的担心。
3.3进行健康宣教大多数的慢性乙肝患者对疾病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是一无所知,自认为只要得了乙肝,最终会发展成肝硬化直至肝癌,因此对治疗丧失信心,不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产生厌世、悲观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表现出最大的同情心,耐心教导患者,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的有关知识,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或减轻失望情绪,同时积极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兴趣,树立信心,使其看到治疗疾病的信心。
4小结
慢性乙肝发病机制复杂,除与病原和免疫因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和紧张等因素起重要作用,心理因素可诱发甚至加重病情的发展。我们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证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可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针对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给予耐心、连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钟小清.慢性乙肝合并妊娠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J].江西医药,2008,43(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