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14-04-29刘忠宾
刘忠宾
【摘要】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学生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故而不善于提出问题,在问题分析中,也更多依靠教师的讲授,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笔者在本文中就高中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高中生 问题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75-01
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还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借助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要注重以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知识向技能过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或结合生活案例来引出新问题,从而进入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由此,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就需结合教学内容而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来进行。
首先,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然后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设点P(x,y0)是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x,y与k,x0,y0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x≠x0时,k=■,即y-y0=k(x-x0),由此可引出问题“过点P0(x0,y0),斜率是k的直线l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吗?”“坐标满足方程的点都在经过,斜率为的直线上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针对这些问题逐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其次,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引入问题。如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中,教师幻灯演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然后引导学生画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和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画图后对比三视图与几何体引出问题“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不仅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分析问题,还可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构建。但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学生探究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精讲。同时,为避免“满堂问”的现象出现,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问题的针对性,要注重问题和目标的联系性。
如在“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点斜式解答如下问题:
1. 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p1(1,2),P2(3,5),求直线l的方程;
2. 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y1≠y2,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要求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可求出直线方程:1.y-2=■(x-1),y-y1=■(x-x1);教师指出:当y1≠y2时,方程可以写成■=■(x1≠x2且y1≠y2),由此而得到两点式的概念。
为更好地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而深入理解概念、定义或其它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有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中给予指导,归纳总结。如在该课时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点式的概念,教师继续追问“若点p1(x1,y1),p2(x2,y2)中有x1=x2或y1=y2,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已知的两点不满足两点式的条件时它的方程形式,以直线方程为x=x1;当y1=y2时,直线与y轴垂直,直线方程为y=y1.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不仅可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还可让学生真切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很多教师还是不太愿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些探究性活动和实践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太浪费时间。
其实不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调查、问卷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概率知识学习后引入“奖金分配”和“开门次数”的实践探究问题。又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于山林绿化的问题(在山林绿化中,须在山坡上等距离植树,且山坡上两树之间的距离投影到平地上须同平地树木间距保持一致。因此,林业人员在植树前,要计算出山坡上两树之间的距离。这便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
又如利用不等式知识来解决洗衣粉桶问题(洗衣粉桶的形状是等边圆柱,若容积一定且底面与侧面厚度一样,问高与底面半径是什么关系时用料最省(即表面积最小)?)又如应用数列知识解决按揭货款问题(按揭货款(公积金贷款)中都实行按月等额还本付息。)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注重提倡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练习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