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汉语中的“谓语前置”
2014-04-29白珊
白珊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序,语序是构成句子表意结构的重要部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同样的发展渊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古代汉语中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通过举例对谓语前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汉语;语序;谓语前置
语序是句子表意的方式之一,更进一步说,语序是由词语的不同排列组合顺序形成的。学术界一致认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是一致的,二者只是在具体语序排列上存在不同之处。任何语言都具有稳定性,在时间的长河中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会轻易改变其特有的语言特质。和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的语序运用更加成熟和稳定,表意更加清晰,虽然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相同的语序,但在具体的表现方式上仍然存在差异,古代汉语与之不同之处就被称之为特殊语序,这些特殊语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谓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语序,认识和分析其表达的特殊性,能够便于我们理解和阅读更多经典的古代文章。
一、谓语前置概述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语序现象。汉语句式一般是由虚词和词序组合而成,所以句式就很重要,准确把握句式是分析理解句意的重要环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采用同一的表现方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形成“主语+谓语”的句式结构。但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意思,也会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感叹句中谓语前置、疑问句中谓语前置以及诗、词中的谓语前置。
二、谓语前置具体情形
(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谓语前置,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如:
1、默默乎。河伯! 《庄子·秋水》
——不要说了吧,河伯!
2、惜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
3、远哉,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
——远呀,德行全备的人!
4、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記·鲁仲连邹阳列传》
——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
5、至矣哉,为欺也! (刘基《卖柑者言》)
——太过分了呀,欺骗人!
6、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告子下》
——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其余均可如此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①在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时,往往在其后带个语气助词“哉”、“矣”、“乎”,并同时提前,以增强语气。②无论“哉”、“乎”等词有几种词性(如“哉”字可作副词、助词等,“乎”字可作介词、助词),但是在谓语前置句中,都只是语气助词而已,亦即“哉”、“乎”等词只有作助词时,才能和谓语一同提前,到达这种修辞效果。③同现代汉语一样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但是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却有许多是由副词(甚至是程度副词)充当。如例3、5、6等,现代汉语绝少有这种情况,这是个非常突出的区别。④“矣”字和“哉”字连用时,重点在后者,和它前面的形容词谓语一同提到句首,感叹语气更为强烈。
(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
同样在疑问句中,谓语是本句中疑问的重点,为了强调,把它提到主语的前边,以突出疑问的重点。如:
1、谁与,哭者? 《礼记·檀弓上》
——谁呀,这个哭的人?
2、子耶,言伐莒者? 《吕氏春秋·重言》
——是你吗,那个说攻打莒国的人?
3、谁可使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派遣的人是谁呢?
例1是特指疑问句。为了突出谓语“谁”把它提前到主语“哭者”的前面,并且带了一个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与(欤)”。“谁与哭者”即“哭者谁与”,其余几例均可如此分析。由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①疑问句中谓语前置,较多的是特指问句,此外还有是非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②特指疑问的谓语前置时,主语常常有“者”字出现。③疑问句谓语前置时,此句主语往往由词组充当。④同样,作为助词的“哉”、“耶”、“与(欤)”等一同前置,但是无论是哪种疑问句,谓语前置的目的都在于突出所问的对象。
(三)诗、词中的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句除了在感叹句、疑问句中比较常见外,有的为了押韵对仗甚至为调平仄,也常常把谓语提到前面。这种情况多半见于诗词歌赋之中。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2、桃之夭夭,有賁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诗经·周南·桃夭》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例1中的“灼灼其华”是“其华灼灼”的倒装,为了与下句的“宜其室家”合辙押韵,而倒装成了“灼灼其华”,这样“华”、“家”相押,同在鱼部。例2中“有賁其实”即“其实有賁”的倒装,“有”是形容词词头,为了与下句“宜其家室”合辙押韵,而把主语“实”倒置在谓语“賁”的后面,这样“实”、“室”相押,同在质部。两例的韵脚之所以变化,全是为了押韵而已。这类例子在诗歌中举不胜举,如:“明月别枝惊鹊”、“莲动下渔舟”等,诗词中这类谓语前置情形,更容易区分一些,因为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诗赋押韵的规律,平仄对仗的特点,如唐王维《山居秋暝》一诗,是平起式首句入韵的,按平仄要求其第三联出联和对联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是若按原句(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其平仄成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这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作者改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平仄就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了,于是诗句不仅合乎平仄规律,亦对仗押韵了,这是为了调平仄而使谓语前置的例子。因此,在诗词中,只要确定了韵脚,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分辨出是否是主谓倒装了
汉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语序,词在句子中分别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而谓语又是一个句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正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清楚的把握句式。在古代汉语句式中,人们总是多将宾语前置(这当然很重要),而有关谓语前置句却很少有人系统的分析过。本文试图通过以上粗浅的说明,希望能使大家对古汉语谓语前置有所了解,以其在阅读古文时比较准确的理解句意。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8.
[2]刘丽丽.浅谈古汉语中谓语前置[J].江西社会科学,2009(09).
[3]高洁敏.古代汉语中特殊语序问题的分类归纳[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