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解读《紫色》中茜丽自我身份的实现
2014-04-29张淑梅蔡丽坤
张淑梅 蔡丽坤
【摘 要】本文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论述《紫色》中黑人女性茜丽从身份缺失、身份觉醒到身份重建的过程,分析在三个人生重要发展阶段中对茜丽重建女性身份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指出茜丽重建自我身份之路会给每个受压迫的女性以启示。
【关键词】埃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实现
艾丽斯·沃克1944年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从小目睹了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她的作品都是再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觉醒抗争实现自我身份的过程。
1982年她的代表作《紫色》出版,次年榮获美国文学界的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该小说被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奥斯卡11项提名奖。
《紫色》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南方小镇的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故事。女主人公茜莉在14岁时被继父强暴,相继生下两个孩子,都被继父强行送人。茜丽长大后被继父嫁给了有四个孩子的某某先生,从此她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日夜劳作,并沦为丈夫发泄的性工具,遭丈夫毒打是家常便饭。后来在丈夫的情人莎格、妹妹耐蒂、儿媳索菲亚等人的帮助下,茜莉的身份意识开始觉醒,创办服装厂,努力实现了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从备受折磨的“骡子”变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女性。
艾瑞克森认为外部因素比如父母和社会对从孩童到成人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且把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危机,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这些危机,在65岁以前就能达到自我完善。《紫色》是茜丽写给上帝的信,故事从少年叙述到青年、中年,所以本文摘取艾瑞克森八阶段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来分析茜丽重建自我的过程。
一、少年时期——世上的骡子
黑人女作家赫斯顿曾经在她的小说《她们眼望上苍》中写道“白人把重负扔下,叫黑人男子拾起来。他把它拾起来了,因为他必须这样做,不过他没有挪动它,而是交给了他的女人。依我看,黑人妇女是这世上的骡子。”
赫斯顿把女人比作骡子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 黑人男子受到白人压迫,痛苦只能向比他们弱小的黑人女性发泄,黑人女性承受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骡子就是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的父权社会中的化身。她们都是下地干活的工具,代表着贫穷,承载着重负,遭受着体能上的折磨和压迫。
《紫色》中的女主人公黑人茜丽就是这样的一头骡子。她的继父让她代替她病重的母亲照顾兄弟姐妹。终日劳作的茜丽被无耻的继父强奸,导致她十三四岁就生下两个孩子。继父强行把孩子送人,并且不准茜丽把他做的丑事告诉他人,否则就杀掉她的母亲。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编造谎言污蔑茜丽和别的男孩通奸。第一次茜丽怀孕时,继父把他从学校带走,说她太笨,不让她接受教育。茜丽写给上帝的第一封信中提到:
“他动起手脚来。我疼得很, 喊了起来, 他捂住我的嘴说, 你最好闭上嘴, 学会这一套, 习惯它。我没法习惯。现在每次轮到我做饭, 我就恶心想吐。”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少年时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别人认为他们是谁,他们就努力成为谁。对于茜丽而言,生活的中心只有上帝、继父和丈夫。控制她生活的继父和丈夫希望她逆来顺受,她认为自己就应该接受,而自己对自己一无所知。艾瑞克森认为青春期发展障碍会产生认同危机,即个人在自我认同过程中,心理上产生危机感,导致角色混乱。
茜丽对自己的认识就来源于继父对她的评价,她认为自己不如妹妹耐蒂聪明,认为自己不漂亮,甚至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也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加些理论》她对自己也持否定的态度,比如她第一封信中想对上帝说:“我是一个好姑娘”,可是却改成了:“我过去一直是个好姑娘”。可能她认为自己被继父侮辱后就不再是好姑娘了,而且教堂的女孩告诉她如果不来月经,以后就不能生育了。尽管书中没有提及年轻的茜丽毕经的原因,读者可以推测这是继父施暴的结果。像骡子一样劳作的茜丽被剥夺了作为女性的生育权利。
茜丽嫁给某某先生后,境遇非但没得到改善,却变得更糟。某某先生只是为了找一个女人来照顾自己和孩子,除了要求茜丽像骡子一样劳作外,还把她作为泄欲的工具。暴打茜丽是他的家常便饭。
在这个时期,茜丽对自我身份非常模糊。当丈夫毒打她时,“她让自己变成树,我对自己说,茜丽,你是一棵树,树怎么会害怕男人呢。”茜丽对自我身份完全没有意识,她的一切都被丈夫控制着。
茜丽也不懂得反抗,在某某先生的家里,他的孩子们对她呼来喝去。耐蒂告诉茜丽要反抗,可是茜丽却说:我不知道怎样反抗,我只知道活着。
二、青年——茜丽女性身份意识的觉醒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在18-35岁时遇到的主要危机是亲密对孤独。如果一个人能够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那么他或她就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并进入下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茜丽虽然没能与丈夫建立起亲密关系,但她与丈夫的情人莎格建立了此关系。所以在这个阶段茜丽的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快速发展。
在嫁给某某先生后,茜丽遇上了改变她命运的人——丈夫的情人莎格。一般说来,茜丽和莎格应该是情敌,可是,由于茜丽一直受男人的摆布,她害怕男人,她不会为此嫉妒、伤感。莎格是一个漂亮,打扮入时的布鲁斯歌手。作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女人,莎格能够反传统地生活,她有能力控制茜丽生活中不能反抗的男人。比如她不能与某某先生结婚,但某某先生的心却始终没离开过她。她所展现的气质和精神深深地吸引了茜丽。茜丽的勤劳和善良也深深打动了莎格。她们相爱了。莎格循循诱导茜丽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女性特征。虽然茜丽已经被迫生过两个孩子,但她对男女之事是懵懂的,恐惧的,甚至她都没有性别意识。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的性别意识被唤醒,她了解了女性的身体和性的美好与神秘。她对自己对生活有了一丝信心和希望,尽管还很肤浅,但茜丽已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她的自我身份开始苏醒。
莎格对茜丽的帮助除了告诉她生理知识外,还包括精神方面。起初茜丽的一切都要和上帝诉说,希望上帝能够帮助她,但始终上帝对她都是不闻不问。莎格告诉茜丽:上帝是一种精神,是自我实现,并非茜丽心中的“老白人”。“上帝既不是他,也不是她,而是它……。”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意识到上帝曾经给她带来许多痛苦:自己不幸早逝的父母,一個猪狗不如的继父,一个被迫背井离乡的妹妹,还有自己亲生的被继父送人的两个孩子。信仰上帝并不是承受苦难,谁都不能指望上帝带给她幸福。幸福是靠自己努力争取的。
茜莉说过:“也许和某某先生在一起,生活就结束了,但跟莎格在一起,生活又开始了。”正是同性的亲密关系帮助茜丽走出了迷茫,恢复了自我意识。
三、中年——茜丽女性身份的重构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在中年期(35-65岁)遇到的主要危机是创造对停滞。成年人建立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进入中年期关注的重点是工作、家庭和养育下一代,以及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年人知识的积累日益丰富,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并且会努力工作,脚踏实地地创造未来。茜丽在这个阶段目标日益清晰,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为了逃脱丈夫的折磨,茜丽接受莎格的邀请来到孟菲斯,茜丽不想依靠莎格生活,想找到赚钱的途径。她发现自己是缝纫天才,她做的裤子受到大家的喜欢,在大家的帮助下成立了大众裤子公司。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穿上了紫色的裤子,紫色代表美好,紫色的衣服是茜丽一直梦想拥有的。裤子也不再是男人专属的衣服,这标志着茜丽美好生活的开始,也是她挑战男权社会的开始。经济上的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前提,茜丽在经济上彻底摆脱了对男人的依赖。
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拿到了被丈夫藏起来的妹妹耐蒂写给她的信。和耐蒂取得联系,得知两个下落不明的孩子和耐蒂生活在非洲,姐妹之情让茜丽的生活明朗起来。
茜丽从孟菲斯赶回小镇参加索菲亚妈妈的葬礼,她感到昔日跋扈的丈夫变了,和她说话时竟然用了“你好吗,茜丽?”。某某先生看到茜丽的巨大变化,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种种错误:他开始下地劳动,从日出到日落,像女人一样打扫房间,做饭,洗碗。也会认真听茜丽说话,夫妻之间有了交流。甚至当男人盯着茜丽看时,某某先生会出面阻止:“这个女人是我老婆”他们开始有亲密动作:“这个老家伙搂着我,我靠在他肩膀上,我们两个静静地坐在门廊里。我想,我们就像两个傻子,没有爱情,却能在星空下互相做个伴”茜丽意识到没有莎格她也能满足地生活,当某某先生又向她求婚时,她说我虽不喜欢你,我们可以做朋友。
耐蒂带回了茜丽的两个孩子,一家人终于团聚了,7月4日茜丽安排了一次盛大的家庭聚会。
人到中年,茜丽收获了事业,收获了爱情,家庭美满,人生进入一个幸福的阶段,也标志着茜丽自我身份真正建立起来。
结 语
茜丽年少时生不如死,任人欺凌;青年时身体、欲望苏醒,对上帝重新理解,同性之间萌发友谊和爱情;中年时收获事业、亲情。她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从一头默默的“骡子”变为一名实现自我身份的成功女性。茜丽的故事印证了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给所有受压迫的女性指引了奋进、实现自我、走向幸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敬仁,译.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2]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3]Erikson, E.H. & Erikson, J. M.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M].W.W. Norton & Co.1987.
[4]Erikson, E.H.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 Norton.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