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乱的时代和灿烂的文学
2014-04-29王若楠
王若楠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质生产滞后;但就是这样的乱世,却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学。古希腊的物质生产水平远远比不上近代欧洲各国,但它的艺术成就却远胜于近代欧洲各国。总之,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古希腊;文学生产;物质生产;不平衡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灿烂的文学。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学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物质生产的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关乎这个社会的生死存亡。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学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物质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文学生产的发展除了受到社会生产的发展的影响之外,还同时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即受生产力的制约是一条客观规律。所以这样文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平衡是客观现实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和古希腊时的文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动乱的社会与乱世文学
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西晋王朝短暂的统一之后,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是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总之,整个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处于乱世之中。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
战争带来的,除了胜利的喜悦外,更多的是生灵涂炭。野心家们为了自己的抱负努力着,平民百姓却遭了秧。战争需要人力,必定要大肆征兵,家里没了男丁,田地自然会荒废,那一年的收成也就废了。如此循环下去,社会物质生产务必遭到破坏。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灿烂的文学。当时,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敏感的作家們在战乱中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这些也让他们有了许多写作的题材。加之社会动乱,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他们借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美好向往,在不经意中创造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学(隐逸主题就是这个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除了一般人,那些野心家们也肆意挥毫,表达着自己的志向和对贤良之士的渴望,如曹操的《短歌行》等。曹氏父子三人在文学上可谓是各有成就,都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曹丕还写出了史上第一本文学理论论著《典论·论文》。
佛教在汉代时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东晋后又吸收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等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去追求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即魏晋风流。表面上,阮籍、嵇康、王羲之等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而从深层来看,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个性化的向往,自我表现的要求,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了影响,也对之后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出了后人的许多文学灵感。这也不可不算做是一大成就了。
自汉魏以来,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向内地迁移,他们受到汉族统治力量的深重压迫。到了西晋后期,发生宗室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趁机而起,把汉族政权赶到了南方。在他们统治的北方地区,反过来又对汉族民众进行残酷压迫。而南方汉族政权的北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南征,也时起时伏。这样一来,使得南北方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差异。
当南方以文采风流而著称时,北方的文坛则显得较为荒凉,但由于南北的对峙并没有隔绝彼此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也影响着北方,因而北方的文学也有着缓慢的发展。不过北方作家多企羡南朝之文采,故北方多有摹仿南方的痕迹。如“北地三才”之邢邵、魏收、温子升等。而真正给北方带来起色的还要数被滞留于北方的庾信与王褒等。北方文学值得称道者,一是北方之民歌,质朴自然,刚建有力,二是散文著作,如《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南北方不同的文学风貌,在对峙中交流,在交流中渐渐融合,至隋统一而使得这种交流、融合大大加强,终而至唐朝时形成了一种文质并焕的文学新局面。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质生产滞后,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现象,正好证明了马克思关于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理论。
二、古希腊的灿烂文学及其他
提起古希腊,很多人都会想起和它有关的神话故事,而古希腊神话和史诗无疑是那时文学成就的代表。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审美创造,但它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史诗也是如此。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在原始公社阶段创造的一份极为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它具有相对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和由至高无上的主神统领的庞大神族系统,加上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横空出世的英雄,首创出了“体系神话”。希腊神话在内容上反映了原始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家族制度,杂乱性交和血缘家庭是它的一大表现。而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等思想得到发展和完善,这些内容也就不再那么大篇幅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了。而人们在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也渐渐懂得神话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大多都是臆想,是不会成真的。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而随着“童年”的远去,神话也就渐渐消亡了。这也是所谓的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典型表现之一。
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指出,十八十九世纪,“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在当时,法国经济发展不如英国,德国经济又不及英法两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但是法、德两国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总而言之,文学是随社会的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领域里,文学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决定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水平。当我们以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及其社会进步的尺度来审视文学现象时,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会很突出,但当我们从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时间维度中的文学现象时,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与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会感到文学在其历史中似乎只表现为某种演变的历程。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繁体字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