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对教师的启示
2014-04-29衡科学
衡科学
【摘 要】《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的一部代表作,作者通过叙述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整个受教育过程,塑造出一个独特的教师形象。这部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主要建树在于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本文主要通过对《爱弥儿》阅读,得出一些对当今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教师;家长;启示
《爱弥儿》被歌德称为“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保持十几年的定时散步习惯,因阅读此书入迷而被打破。席勒则称卢梭为新的苏格拉底。该书当时在法国虽然被禁,但不久却流行于世界各地,正如《社会契约论》成为法国革命家的政治手册一样,《爱弥儿》被广泛阅读,为卢梭赢得了巨大声誉。卢梭苦心构思二十年、用三年时间写成这部不朽之作,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学原理都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还有人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留存,纵使其他教育著作被毁也无防。这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道出了《爱弥儿》的重要价值。
序 言
卢梭在序言中就给出了写作动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
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就愈走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们还没成人哩....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卢梭在《爱弥儿》的序言中就曾说到“尽管有许多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这一时期教师应该作为陪伴者的形象出现。卢梭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师生平等相处的重要性,比如,当爱弥儿想要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或别人准备拿给他东西时,教师最好是把他抱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教师如果表现不当就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自己,孩子如果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依附感,就会完全丧失独立性。又如,当爱弥儿哭的时候,教师如果采用严厉的手段,则孩子容易养成奴性,所以要辨别他哭声的意图,并及时找到对策。这个例子表现出教师如果想一味的压制孩子,也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启示:联想到我国目前的婴儿教育,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一家老少围着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婴儿从刚刚出生,厚厚的衣服、帽子、手套把婴儿包裹着,婴儿哭不得,饿不得,冷不得。这样的孩子以后长大也是体弱多病,娇生惯养。通过对爱弥儿的阅读,我非常赞同卢梭的婴儿教育观。婴幼儿的教师是作为陪伴者,教师陪伴婴幼儿不是管教,也不是保姆式的看护,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相处。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孩子已经具备一些自主能力,不能事事包办,使他们丧失独立性,教师也不能把孩子摆在高于自己的位置,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指什么拿什么,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奴隶;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不能压制他们,使孩子成为教师的奴隶,简而言之,教师与婴幼儿的平等相处的含义就是相信孩子和尊重孩子。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卢梭在这一卷开头就写道“我们都有好为人师和自炫博学的癖好,总是会教授那些单靠孩子自己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1],卢梭反对教师滔滔不绝式的教导,提倡教师把为人的观点放在首位,作为儿童的教师榜样的作用更加重要。
例如,卢梭在描述爱弥儿摔倒时,从文中爱弥儿摔倒这个事例可以得出教师如何做榜样。当爱弥儿摔倒时,教师镇定地注视着他,平静地待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如此态度,他也平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地站起来。[2]这个例子表明爱弥儿的教师不是“跟我说”、“跟我做”式的榜样。教师如果期待学生养成何种习惯,他不必用过多的语言和行动表现期待,只需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卢梭期待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潜默式影响,不妄说,不妄为。
启示:每每想到中国的家长教育感到害怕,孩子摔倒了或者磕倒了,全家跟丢了魂一样赶紧上前去抚慰,甚至當着孩子面,使劲跺上几脚地面或者绊倒他的东西,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儿童的怨气,直到儿童不哭。而卢梭面对爱弥儿摔倒,磕了脑袋,甚至鼻子出血时候,只是安详地站在那里,伤痛已经发生,他就必须忍受。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或者老师急忙慌张的样子,只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小孩子一点痛一点伤都受不了,长大后怎么能应付各种失败和伤痛。当然家长也要为儿童消除潜在危险,比如暖壶,电源插座,锋利的刀具等等。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想有效地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不要仅仅关注学生行为上表现出的道德,更要让学生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去进行道德实践。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少年期在卢梭看来是一个教师要着重把握的阶段,文中提到爱弥儿 12岁前是不被要求看书和写字的,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教师主要进行知识选择和同学生的问答交流两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卢梭在这一部分不再要求教师像孩子早期阶段的陪同角色,而是从爱弥儿的特殊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入手,以此确定教师在这一阶段作为疏导者的角色定位。[3]
启示:当你某个双休日站在马路上驻目张望时,在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多少父母与孩子往返奔走于各个辅导站与“培优班”;当你去考察家庭教育市场,你会发现多少父母钟情于“零岁方案”、“大才方案”,迷恋于“哈佛女孩”、“北大男孩”的成功之道,并乐此不疲……[4]我们要“保持自己和学生的头脑清醒”,作为教师要认清知识的无穷性和智能的有限性。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有用,作为教师必须要考虑好这个问题,《爱弥儿》中描述道:“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的知识都是有用” [5]。因此我们教师对施教的内容和时间必须得进行选择。
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
进入青年期的爱弥儿,求知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卢梭认为,求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应该越来越被重视,并鼓励学生进入独立求知阶段,逐步养成自发性与独立性并重的学习态度。这一阶段中家长和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是要全心全意地鼓舞其信心,适时地提出建议,并在合适的情况下与学生共同去体验某一经历某一过程。[6]
启示:作为一名老师,可谓“良师”易成,“益友”难为。想想现在有多少老师乐于和学生交谈呢,下课铃一响,脚已出门,教师不愿意和学生交谈,认为和学生走的太近,不利于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在我看来还是教师主体观在作祟。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教过的高三毕业学生中,学生印象最深,最难忘的不是因为我曾经帮他们解答过某个难题,而是仅仅是某一次的无意的交谈,细微的关心和鼓励。教师与学生有效的谈话也可为一种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谈话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更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了解青少年心中的所想所爱所思。
结 论
爱弥儿是一本难得好书,作为一个刚过一岁的孩子的父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见到此处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完爱弥儿,自己的家长观、教师观都得到一次洗礼。卢梭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借鉴的思想还有很多,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也仅就引起本人共鸣的部分作一阐述,没能进行深入剖析。在以后生活、教育教学中将进一步进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2][3][5]卢梭.爱弥儿(精选本)[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邹强.中国当代家定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1983:1-7.
[6]刘琼.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D].中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