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4-04-29李小虎
李小虎
摘要:艺术歌曲是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必要教唱的一类歌曲,但在当下高师声乐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学生对艺术歌曲教与学关注度均远不够的现象。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演唱及教学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大量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对稳固歌者的歌唱状态、增加文学修养和音乐表现力以及与其它专业互助共进等方面都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受到更多重视。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重要性
一、艺术歌曲发展溯源
艺术歌曲是高师及音乐学院必唱的一类曲目。它最初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为一种特定的声音体裁,是由优美的诗篇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歌曲。贝多芬、莫扎特、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等都曾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艺术歌曲大都诗词和音乐紧密结合,具有着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性。随着西方音乐的传人,中国的艺术歌曲于二十世纪初兴起,作曲家青主、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夏之秋、刘雪庵、冼星海、江文也等,尝试用中国传统古诗词与西洋钢琴伴奏相结合的形式,创作出了一批风格独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如《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教我如何不想他》、《点绛唇·赋登楼》、《春思曲》、《春归何处》;《采桑子·别情》、《红豆词》、《水调歌头》,《清平调》等。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些歌曲的出現和流传。此后罗忠镕、杜鸣心、黎英海、陆在易、谷建芬等当代作曲家更是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二、艺术歌曲教学现状
当下的高校学生并不喜爱唱艺术歌曲。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当今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声乐教学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而最大的冲击来自演唱方法的变革。除了严肃音乐的美声及民歌外,通俗歌曲以及原生态唱法成为了当下中国声乐赛事中选手展现能力和个性的新锐唱法。经许多知名歌唱家对演唱方法探索与创新后出现的跨界唱法也对传统声乐的演绎产生了强烈冲击,世界级的声乐大师帕瓦罗蒂,波切利,中国的像廖昌永、谭晶等都在传统声乐的演绎方法之外大胆尝试跨界演绎并展现出很高的水准。而莎拉·布来曼更是跨界演绎之法的一个高蹈者和典型代表。此外,网络歌手异军突起,他们的表现也得到了相当数量乐迷的支持与追捧。这里我们并非要对当下群声崛起的现象进行指责,恰恰相反,声乐世界的进步需要的就是各种演绎之法的互相交流与良性竞争,但是一方面网络时代的繁荣,充斥在我们面前的是美民以外各种音乐手法的融合,交流、创新,而另一方面这种现状使得高师声乐教材许多珍贵的声乐作品乏人问津,艺术歌曲更是受到冷落。原来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声乐作品,多被歌者视而不见,更多的是去模仿和学唱网络或其它更多表现歌者个性和更多能够带来功利性收益的声乐作品,而被很多歌者竞相追逐的作品中有很多却并没有太多音乐内涵,有的甚至表现得很低俗。
其次,高校声乐教学对艺术歌曲宣传力度不够。基础的学生大多不知道何为艺术歌曲,知道者也是一知半解。声乐老师自身也对艺术歌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关注度不高,布置作业时往往据个人所好或学生所好去布置,没有注意到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整体气息,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咬字吐字,通过这类作品的练习能全面地训练歌唱的全过程。
最后,案头分析工作不扎实,只是为唱而唱。艺术歌曲的学唱要紧密地联系作品的背景、风格、语言,甚至是极细微的变化,如换气、语气的强弱等。但是学生们在学唱的时候不去细读作品的内涵,产生的结果只能是知皮毛,正式演绎的时候只能是隔靴择痒,离作品的精神主旨相差甚远。
基于以上原因,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中艺术歌曲的教学显得相当薄弱。学生大多不喜欢唱艺术歌曲,对老师布置的艺术歌曲总是推脱或消极抵触,不是记不住歌词就是旋律老出错,还找借口说歌曲不好听不爱唱。再者,很多音乐会演唱曲目中除了必唱的西洋歌剧以及民歌作品外大多是通俗或流行歌曲,艺术歌曲所占比例是少之又少,有的音乐会上几乎没有艺术歌曲。
三、艺术歌曲声乐教学的优长
艺术歌曲是高师声乐教学中必须教唱的内容。中国艺术歌曲很注重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创作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文学性很强。在演唱中情、声、字三方面都要努力地去呈现出来,同时对不同作曲家的风格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我们的演唱才有依据。而在声乐教学中提早进行艺术歌曲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能稳固歌唱状态
笔者认为新生人校后应要求其大量地演唱艺术歌曲作为大一时段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因为艺术歌曲结构短小,音域适中适合各个声部演唱,对训练学生准确的吐字发声、呼吸的自如运用以及在培养优雅的音乐修养上都有积极作用。
新人校生还不甚了解呼吸发声技巧,教师教学时就可以选用一些简单练声曲和短小的歌曲来交替教学。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结构简单,音程跨度小。艺术歌曲可以为初学声乐的学生克服发声障碍、稳定喉头位置、稳定气息和调节各部位发声器官及共鸣器官的协调运作提供很适宜的曲目。如赵元任的歌曲《听雨》歌词格式四句七言,一字一音节,通读下来歌词虽直白浅显,却又深远而古雅,形象地描述了客居北地之人的江南情结。音域只有10度,是一首教学初适宜学生演唱的歌曲。再如萧友梅创作的歌曲《问》都可以拿来直接用于教学。在教学中用这种结构简单的歌曲代替发声练习,既可以使学生在演唱中对呼吸、发音、共鸣等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解决学生咬字吐字问题,为以后唱高难度的作品做好准备。
2.能增加文学修养
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其内容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很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直接来源于名家名诗。这些诗词都为中国艺术歌曲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唱艺术歌曲,演唱前的案头准备工作要做好。演唱艺术歌曲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提高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以青主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例做以说明。作品的歌词来源于宋代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分别要从文学、历史、音韵等方面来做好案头分析工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词作既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屡遭贬谪的郁闷心情,又充斥着怀古的万丈情怀和豪放的气势。词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效果。所以说良好的音乐文化修养是学生完整表达作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歌唱教学中不应只注重技巧和表演,还应该注重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培养。
3.能促进相关专业齐头并进
要想唱好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准确表达作品的意境,除了要有好的技巧和声音外,钢琴的伴奏也很重要。演唱者与钢伴在多次合作中对作品要统一认识,做好沟通,包括作品的背景、语言、音色,还应标出声乐课上老师要求注意的细节处理,包括强弱、快慢、情绪的递进等都要达到高度的默契,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既要展示不同的场景,又要表达不同的心情,角色不停的转换,要求很高,虚实动静、明暗快慢的变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比如《故乡》的伴奏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有西洋和声小调的戏剧性效果。快慢动静结合、织体以及和声色彩的不断丰富和变化,使旋律在平缓和高潮处对比明显,音乐起伏大。
在国外好的钢伴就是歌者的艺术指导,大师班的音乐会都带有自己的艺术指导。现在诸多音乐学院也开设了艺术指导这门课程。笔者的体会就是歌者一定要和钢伴多多交流,哪怕是极细微的变化,都要和伴奏形成一致和默契,这对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找个自己合得来的钢琴专业的学生,建立好合作关系,平时多加练习形成默契,日后成为自己的御用钢伴。这样一方面歌者有了正谱伴奏可以声情并茂地演唱,另一方面钢伴学生可以多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增加自己的演奏能力和技巧,这一举两得能够取得双赢的做法应该值得推广。
结语
从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能稳固学生扎实的演唱技巧,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能促进相关专业齐头并进,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要将艺术歌曲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这必然要求我们声乐教师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完善教学环节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