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类课程构建的探讨
2014-04-29王晓宁
王晓宁
摘要: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实践育人工作应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是四年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二级学院受到母体学校的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上存在诸多弊端。本人认为二级院校应发挥相对自主的优势,设置适应自身发展的实践类课程,并合理有效地开展,使二级学院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科学性和竞争力。
关键词:二级院校;音乐学;实践;构建
实践类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本科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二级学院的教学安排同属于本科教育的范畴,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各大高校立刻根据意见的内容,对实践类课程作了相应的调整,并合理安排各个实践环节。但传统的教育理念仍影响着当前的教育模式,二级学院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自主性,但在教学上还是以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为范本,并未能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模式。使得实践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下面就针对当前二级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课程的弊端,谈谈几点看法:
一、过于笼统没有重点
许多实践类课程虽然在称谓上有明显区别,但具体的实践指导书或是实践大纲计划上没有各自鲜明的侧重点和特色,大家对各大实践环节的概念及目的意义不甚了解,因而实践课程的开展就变得盲目而没有重点,各类实践课失去了开展的目的和意义。例如: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差异性就不大,很多学生将两者视为一体,只是在上交的材料上稍有差异,从而使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混为一谈,根本没有各自的实践重点。
二、实践效果不明显
在开展实践环节课程时,虽然学生被明确的指派给了几位教师指导,但由于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只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而忽略了课外的指导,殊不知课外的教学是课堂的延伸,甚至有时起到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实践环节课程的“放羊式”管理,使实践课变得形同虚设;学生们由于对具体的实践目的不了解,也不愿了解,与导师间缺乏联系反馈,双方抱着相安无事的心态,有些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章,甚至有的并没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期成了他们的假期,让大学四年里弥足珍贵的课外实践课,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很多学生在实践结束时仍不知道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虽然实践考核的方式为上交实习报告,监督的方式为实习日记,但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臆造出来,因而考核也成了形同虚设,收效甚微。
三、形式陈旧跟不上潮流
二级学院的的音乐教育作为我国艺术教育整体结构中的一环,应当有其自身的学科定位、教学方法以及发展模式。但长期以来,二级学院与其他开设有音乐专业的院校相比,在许多方面有其雷同化和比附性的问题存在,课时形式的沿袭与陈旧尤为明显。
在当前新形势下,音乐文化活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也对音乐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课不可仅仅局限在听几场音乐会,开几次汇报演出上,实习的单位也不再只是学校和一些文化馆。实践课程内容的制定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有与音乐有点相关的或是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领域都可以成为我们实践锻炼的舞台。例如在:食品、医疗、文化、旅游、企划上都可以找到与音乐专业的交集,形成交叉产业,使我们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特色的。
根据以上谈到的当前音乐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环节的弊端,下面本人结合我院音乐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就如何开展好实践类课程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一、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
各类实践类课程应该有各自的定位和要求,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艺术实践》课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实践,它必须有实时性和常态性,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艺术采风》课注重的是学生课内理论、技能知识的拓展,是音乐相关活动的课外补充;《认知实习》是对音乐相关知识的初步认识,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专业实习》是对学生自身主修专业要求较高的一门实习课,学生根据自己的主修方向选择实习内容,不具普遍性;《毕业实习》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前开展的一门实习课,很显然它的侧重点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做充分的准备;《毕业汇演》是学生四年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最终展示,应该充分体现一个年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从汇演的发起、筹备、成形到最后的展示,无论是台前到幕后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是一个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展示;《毕业论文》侧重学生的理论研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践转化成理论。
以上所有的实践类环节课程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標,但又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前面的实践课程为后面的实践开展做好铺垫,打下基础;最终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又是前期所有实践课的总结,也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出校门步入社会。
二、安排合理且行之有效
每个学期都应该有相应的实习内容,将实习环节科学合理的安排到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出现在一个学期有多个实习课程,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实习的质量。例如,《认知实习》应安排的学生刚步人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可以是参观乐器博物馆、观摩比赛、聆听音乐会或参演节目等,最终以一篇活动过程的总结为实习的考核标准,内容要求不可过高;《艺术实践》安排在前三个学年的下学期,是学生一学年学习的一次技能展示,它可以与每个教师自行组织的学生习唱习奏会,各类课程的结课成果展等相结合,反映了当学年的最高水平,教师根据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打分,并有相应的录制光盘为凭证。《艺术采风》不宜开设太早,又需要与其他实践课错开,可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有“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是学生接触外界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以报告形式反映出两次的采风情况;《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是每位学生自身专业的一次加强,以学生跟班听专业课和试上专业课的形式展开,可作为自己导师的助教参与到各自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打分,以学生的听课笔记,总结报告和公开课影像资料为凭证;《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是学生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的一次过渡,实习工作做得越完备越能顺利与社会接轨,因而相应的材料要细致深入,有实习日记、半月报表、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盖章等;《毕业汇演》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是技能和理论的最终展示,是四年专业学习的最终总结,分别以舞台演出形式和文字形式体现,并有数据光盘的记录。
以上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研发是在继承传统优势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置的内涵、社会需求,地方院校生源的实际水平等进行。教师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每个实践环节都合理的分配在四学年的教学中,并严格执行,使每项实践的目的要求最终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发挥优势并与时俱进
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地方院校的实践课程生成、实施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要有特色,它能够充分顾及到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地域性的、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内容,更好地适应文化资源向课程转化的这一特性。例如,我校地处海峡西岸,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文化产业呼声日益增强的今天,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发展海西经济文化是主旋律。同时福建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甚密,因而在对外交流上应该发挥地域优势。另外,我校所在地具有历史悠久的船政文化,与船政文化博物馆合作促进旅游产业,也是我校实践类环节的重中之重,并与2012年成功申请为省级课题项目。
实习环节不局限于中小学、文化馆和歌舞团等传统单位,而应拓宽到集团、酒店、旅游景点等领域,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与音乐专业没有交集的行业,却有着和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社区、企业、事业等都需要音乐方面的人才,因此实习的目标不仅定位为培养中小学合格的师资,而以就业为突破口,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活动策划与管理,音乐表演与组织,音乐的编辑与制作,音乐教育培训以及管理,作为地方院校学生的实践课程培养目标。
总之,无论课程进行怎样的变化,课程的构建应该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