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优化
2014-04-29宋红梅王艳芳
宋红梅 王艳芳
摘要分析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定位,探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313-02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质量工程项目(SD2010YBKT47)。
作者简介宋红梅(1980- ),女,山西大同人,讲师,硕士,从事区域分析与城市规划教学科研工作,Email:hongmeisong68@163.com。
收稿日期20131129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2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简称“人文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是人文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新的专业定位上,笔者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模式的改革,探讨了如何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人文专业的定位
目前,很多专业开设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有城市规划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学、园林、交通工程等专业。纵观各高校城市规划原理开设的背景,主要有两大专业背景[1],一是依托于建筑学的工科背景;二是以地理学、生态环境等的理科背景。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不同。因此,城市规划原理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课程定位及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也不尽相同。
人文专业是地理科学的二级学科,属于应用地理学,山西师范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在第5学期开设,一般先修课程是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规划导论等,后续课程主要有旅游开发与规划、居住区规划等,在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中该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开设的专业背景分析,人文专业做城市规划工作,一是离不开地理分析方法,如实地调查法、地图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在城市规划前期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城市规划中对地图的应用更是相当极致,在城市规划与决策中地理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离不开区域系统的观点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也就是说,地理背景下的人文专业是以地理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人文专业做规划的优势在于对城市宏观定位、区域研究、经济规划等,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区域整合规划等工作内容。在确定人文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工程技术能力,全面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小城镇规划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2教学内容的归纳和调整
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2],城市规划原理的综合性极强,既有法规的严肃性又有创作的技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是各知识面的综合。然而对人文专业而言,很多高校存在着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因此,依托于教材,从课程的专业定位出发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笔者将教学内容整理为5个方面:
(1)城市规划理论。由于人文专业的先修课程城市地理学已经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等内容做了详解,因此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中“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章内容删减,该模块重点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包括城市规划理论的脉络、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流变等;②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重点讲解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影响的要素,人文专业在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科学等;③城市规划的任务、价值观、体系及主要内容等。
(2)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该模块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教材内容调整为5个方面:①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包括城市性质、规模的确定;②城市用地评价与用地选择,包括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和城市用地的分类及平衡分析;③城市各物质要素的规划布局,即城市各项(主要)用地规划的原则和方法;④城市的总体布局;⑤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程规划、交通设施规划)。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原理、程序与方法,进一步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3)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特别是控制性详规的前提,为科学合理确定控规指标提供依据。因此该模块包括:①城市设计的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③规定性控制指标的确定;④引导性控制指标的确定。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提高人文专业学生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工程技术能力。
(4)住区规划理论及实验。该模块的学习采取讲解和实验两种形式:一是住区规划的理论讲解,主要包括住区用地的组成及住区规划结构;住区的规划设计及规划用地的平衡;二是住区规划方案设计实验,提供山西师范大学一校区以西预留用地的电子文件,在对该地块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要求考虑地形条件及其周围环境确定规划方案,方案需满足规划设计的条件和要求。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掌握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熟悉信息技术在规划中的运用。
(5)人文专业城市规划实习。人文专业实习是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综合实习(2周)。这一模块的学习是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一般选择城市布局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作为山西师范大学实习地点,如选择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作为人文实习区域。实习的内容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总体布局、道路系统规划、公园绿地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理论知识,形成综合报告,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3教学模式改革
3.1上好第一堂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节课是很重要的。首先,城市规划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如居住用地的安排,商业网点的布置、道路的走向和格局等涉及日常吃穿住行,因此学生对一个城市是有一定认识和感知的,如何将这种感知引申到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教师上好这门课的关键;其次,主动学习,学生学会观察城市中居住用地的选择,居住建筑布置形式,绿化用地形态,公园游憩用地分布等,这都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内容,在观察中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总结城市的个性特色,发现城市发展的问题,思考城市发展的方向;最后,讲解课程体系,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解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等。
3.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分组学导等教学模式。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讨论通过教师预先布置好课题,学生课下可以通过走访、参观、调研,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进行研讨,教师及时点评[4];分组学导,就是教师布置课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信息交流,结合课题设计等方法主动学习,然后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加以点拨和指导。课题选择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如“以你熟悉的某个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案例”,“总结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参观临汾市汾河公园、古城公园等景区,了解山、水、城相结合的布置模式;通过对某住区的参观,掌握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结合学校自然地理实习,了解临汾市域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并在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临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等的规划构思,了解临汾市百里汾河经济带规划,以产业带动城镇化,理解城市经济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
3.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教材中有关规划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原则等,文字性、抽象性的内容多,如果仅凭课堂讲解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佐证观点、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或补充图片、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趣。如结合某地块的详细性规划图件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内容及指标的确定;利用视频或者多媒体技术展示城市总体布局的模式及发展演变趋势;在城市总体布局方案分析时,以大学所在城市或者其周边城市,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作分析,例如以临汾市城市总体布局的“条形方案”“团块方案”“选择伸展方案”等城市各个布局方案做优劣势分析,从而理解制作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步骤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对抽象原理的深刻理解[5],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结语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知识多,内容多且复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该学科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动态,将学科的新思想、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基础和资源,逐渐形成自身的规划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此外,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科研推动教学。
参考文献
[1] 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7):53-60.
[2]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郑伟民,杨诗源.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94-98.
[4] 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