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两会”报道看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
2014-04-29杨菁潘程程郭志菊
杨菁 潘程程 郭志菊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变革给政治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作为举国关注的政治实践,全国“两会”成为了新媒体报道的试验田。新媒体在政治传播领域的应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都不同凡响,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鸿沟、长效参与机制引导等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 两会 政治传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传媒日益壮大,新闻资讯的传播方式开始向“报网屏互动”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传播的传统分工,使更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新闻传播者的行列,采、编、播新闻信息已经不再是职业记者、编辑的专利。这一方面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对自己生存发展环境进行监督的手段。
具体到政治传播领域,原有的“政治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等传播形式的有效性在新的社会现实中不再完全适用,“技术”要素开始以一种不容小视的姿态深切影响着政治人物沟通技巧、公民信息接纳习惯等传统的政治传播核心要素。因此,媒体逐渐开始探索一套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和政治生活氛围的传播形式。作为举国关注的政治实践,全国“两会”成为创新政治传播形式的重要试验田——2010年以后,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始在“两会”报道中广泛应用,而微信、云客户端的加入使得2013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 、新媒体应用带给“两会”报道的新变化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发布的《2013“两会”网络媒体报道影响力报告》显示,全国“两会”期间,网民使用综合门户网站关注“两会”报道的人群比例最高,为60.1%,其次是“微博”(54.3%)和“社交网站”(20.6%)。近年来,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关注“两会”报道的网民比例与2012年相比有较大提升,达到45.8%。新媒体在当下政治传播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它在促使报道方式更加全面、立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政治语态的改观以及议程设置的多样化。
1. “两会”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开始参与“两会”报道。从2003年开始,网络媒体逐渐尝试专题化路线,但那时的发布平台还并未形成较为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加之采访权的制约,发布系统仅限于发布领导活动、文件报告、报摘等新闻消息。现在来看,那时所谓的“专题”仅仅是对各大传统媒体新闻资源的整合,如人民网2003年“两会”专题,其主页上仅可见一片蓝色字体的标题整齐陈列,参考价值很小。
而10年后的“两会”网络新闻专题的面貌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形式上,多媒体技术的革新和带宽的增加给“两会”报道注入了新的能量,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两会”报道逐渐开始集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形式于一体。与以往相比,2013年“两会”报道中,手机网、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继续被广泛使用,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更加成熟。如腾讯网提供的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24小时不间断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咨询,并适配Iphone和Android两大手机系统;新华网2013年“两会”专题,则提供了PC版、Ipad版和手机版3个版本的报道形式供选择。除此之外,2013年“两会”又有微信、云客户端等新的网络平台出现,例如人民网发起“我有问题问总理”微信征集活动,在扫描二维码订阅后即可以微信语音方式发送自己对国家进步、经济政策、民生议题等方面的问题;网易配合云阅读客户端进行“两会”同步直播,帮助网民更便捷地了解“两会”。
在内容上,各大网站已不再满足于做传统媒体的传声筒,尤其在2010年网络媒体获得“两会”采访报道权后,各家网站的整体策划和深度整合意识大大加强。2013年“两会”报道,各网站纷纷推出独家策划,从不同角度剖析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在报道“两会”热点话题时都力求大而全,同时又各寻亮点,力图将各自特色展示出来,在报道中占得先机。2013年部分网络媒体除了以个性化的专题名称取代“××全国两会”式简单化命名方式外,还从不同角度出发,将“中国梦”的伟大蓝图贯穿专题报道的始终。腾讯通过“十年启承”栏目,回顾了中国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10年我们在个人收入、养老、环保、反腐等问题上可能出现的进步,还有集纳了爱情、全家福、奋斗等主题的“我的十年”;搜狐网以“中国再接力”为题,推出“小狐狸看两会”、“总理问人民”等独家策划栏目,关注热点为:霾、水、国家换届、部委重组、政要特稿等;凤凰网以“在这里,读懂中国梦”为题,多维度诠释了中国民众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期待,并通过凤凰资讯、凤凰视频、凤凰新闻客户端、手机凤凰网的联动,传递凤凰网的家国情怀。
2 .政治语态大大改观
每年“两会”召开期间是全国人民集中化参政议政的焦点时段,新媒体力量的加入为普通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多开放性的平台,普通公众可以通过论坛发帖或跟帖、微访谈、大型网络调查、话题征集等多种方式参与,实现了“自由度相对宽泛的表达权”。以腾讯网2013年“两会”专题内的微博访谈为例,该访谈邀请代表、委员同步回答微博网友的提问,在线互动。在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就文化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长约1个小时的微访谈时间内,王亚非在线回答了共31位网友的提问。人民网的“好声音”栏目将会内外代表委员、公众人物和普通网民的观点声音都集纳在同一个平台,供受众了解。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还通过新华网的新华微博、发展论坛、新华博客等网络平台公开征集“两会”网民建议。人民微博发布的《人民微博2013年“两会”代表、委员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在人民微博上发布了近千条微博,从统计数据来看,他们最倾向于利用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回答网友关于提案、热点议题的提问。[1]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日趋成熟促成了受众政治参与方式的极大丰富,这使得全国“两会”不再闭门议政,代表、委员们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特权人物,而真正成为关注民生、民意、民情,能够反映人民意愿的公民。这种亲民化的趋势,也使得公众愿意参与进来,有种“我们的‘两会”的感觉。
3 .议程设置角度的多样化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人们的信息接受和思考内容往往会受到新闻媒体的操纵或支配,由媒体代替受众判断信息的价值高低,取舍信息的供求。传统媒体在报道“两会”的过程中,议程设置倾向往往较为明显——“在共商治国大计的‘两会上,话题当然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体现在报道上,至少应该是三七开,然而在实际中根本做不到,在官方主流媒体的版面与栏目中是看不到负面新闻事件的,更不用说评论了。”[2]
而新媒体的出现对信息的传递与收受方式的改变是深远的,受众的角色开始向信息的“主动选择者”转化,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内容制造者”和“主动传播者”。在这个掌上智能终端日趋普及的时代,议程设置的角度开始多样化、巧妙化,不再单纯地歌功颂德,亦开始理性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搜狐2013“两会”专题中,“霾”成为其独家策划的重磅议题之一,该议题聚焦“雾霾”之殇,并犀利发问:2013年,我们能有几个蓝天?腾讯网在专题报道中大胆展望,2013盛世反腐还靠网络吗?从这些多角度的议题设置可以看出,媒体开始力图在报道中更为全面的呈现社会全景,普通公众也可以在不使用过激语言的前提下对医改、社保、环保、城镇化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 、新媒体助力“两会”报道带来的新思考
新媒体的应用为政治传播开辟了许多富有新意的渠道,但现实中仍存在诸多令人难以乐观的问题,如受众理性参与意识有待提高,政治实践方面缺乏长效的参与机制引导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 .部分受众缺乏理性参与意识
由于大众传播速度、数量和种类持续不断的增长,除了发动全国性的讨论和网上投票,新媒体时代还给公众的参与提供了惊人的可能性。“长久以来,词汇和图像的数量与种类已经超过了任何个人消费者的吸收能力。我们不认为,仅仅增加大众传播的数量和种类就会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这样做也可能给强化偏见和仇恨的报道带来更多的传播途径。”[3]2013年“两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为上会记者竞相追访的人物,但由于莫言对多数记者仅表示感谢,对于多数提问却未予回答。一时间,莫言的回应方式又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许多论坛开始出现带有攻击性话语的帖子。事实上,笔者在北京铁道大厦驻地几次遇到莫言回应记者提问,莫言的态度是真诚的、友善的,只是确实未对提案问题作详细回应,但网络上公开流传的信息却做了过度渲染,一度上升到对于莫言人品和获奖资格的大讨论。这种有失偏颇的信息,在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之下可能被过滤掉,但在新媒体时代,这些起之有因、却严重失真的消息,却因为与某些热点相关而被大肆传播。
2 .缺乏长效参与机制的引导
一方面,目前在我国还有庞大的群体无法真正参与到这场政治实践中来,也没有合适的途径来表达他们的心声。由于知识沟的阻碍,政治传播的信息传递并非能抵达所有的公民,这与公民间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阅读和理解水平、知识储存水平有关。2008年,3位普通农民工代表首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2013年,共有31名代表从生产一线汇聚人民大会堂,为2.6亿农民工代言。从3名到31名,虽然农民工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对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而言,这样的代言力量还是显得虚弱了一些。由于智能终端设备价格偏高和个人收受信息能力的差异,新媒体的互动参与者是有限制的,这也是导致部分普通公众无法完整表达个人政治建议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对于有能力参与这场政治实践的公众而言,也缺乏常态的、长效的参与引导机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信息体系,几乎把所有有用的信息直接放在我们的指尖,帮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参与民主进程,但现有的新闻和政治传媒体系并未给公众提供更多积极、有效的引导。由于缺乏长效参与机制的引导,有的公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热情仅限于全国 “两会”召开的几天之内,有的公众则更关注政治明星而非实质性的社会问题。而只有构建完整、长效的参与机制,才能进一步培养公众的理性参与意识,也才可能提高政治传播的有效性。
三 、结语
“新工具业已存在,而且无论如何将得到应用。纠正歪曲性信息的方法,似乎应该是提供更多、而不是更少的信息——充分而负责任地运用新型传播工具,向全世界人民呈现一幅关于彼此的或者他们中间所发生事情的真实画面。”[4]在当前这样一个转轨变型期,变化太多,新事物、新问题太多,官方主流媒体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要。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崭新应用弥补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单一性,并且仍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和创新,试图将更广泛的受众集纳在一个信息平台完成信息传播、收受的循环过程。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如果官方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并积极运作,将成为提高政治传播有效性的绝好契机。
注释
[1]http://www.people.com.cn/n/2013/0325/c347079-20904844.html
[2]曹鹏.两会报道: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谁主沉浮?[J].新闻记者,2010,(4).
[3]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菁,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研究生;潘程程,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研究生;郭志菊,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