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海”中捞“活鱼”
2014-04-29于晓晔端木
于晓晔 端木
会议报道,在新闻宣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大量报道,是媒体实现党的喉舌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如每年的“两会”,就一直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内容。然而,要想真正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就需要改革会议报道,在创新上下功夫,学会从“会海”中捞“活鱼”。
关于会议报道,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刘云山同志也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新闻报道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闻报道改革的归宿点。召开会议是展开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参加会议,不仅人员集中、材料集中,而且信息可靠,是报道和反映中心工作的重要新闻资源,大部分百姓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的会议报道,了解本地时政、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走向的。改进会议报道就是要突出新闻,真正把群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事告诉受众,还新闻的本质意义。作为新闻传播者,要善于从受众角度看问题,积极地改进内容和形式,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让新闻站到前面来。在新闻稿件处理上,要把事实作为基本要素,把可听性作为选择的基本标准。
那么,改进会议报道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学会在会议中淘金,掘弃“大而全”
新闻要“新”,会议新闻也不能偏离这个“新”字。会议中哪一点有新意,就可以抓住播发新闻,且从小处切入,从深处挖掘。
重要的会议总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并吃透这种“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与百姓生活、利益关系相结合去采写、播发。哪些是需要始终坚持的,哪些是新的观点、新的举措;哪些是在新形势、新的情况下特别要强调的或重中之重的等等。一般说,一个重要会议的重要报道,都有新精神、新概念的提出,这些新精神、新概念又往往是老百姓关注的新闻点。创新的新闻是通过创新的思想发现的。会议中的“新”是和“不新”混在一起的,不吃透文件精神,就看不出“新”。要让受众领会好精神,记者首先要吃透精神,同时又要考虑这些会议精神将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什么影响。要围绕这些新精神进行写作,不要一味地注重程式化,将大量的笔墨花在程式化上,那样会说了该说的,也说了许多不该说的,把新闻湮没掉了。
一些会议在它固定的程式、冗长的交流之中,会闪现出新闻点,会传递出新的信息。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新闻往往更能赢得受众。记者要跳出会议写新闻,用捕捉新闻的敏锐眼光,突出会议的实质性内容,抓住会议中最敏感的部分、最有价值的内容,从中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线索,选取其中的亮点,以此为切入点,做好会议新闻,不要被繁杂的会议程序所障目。记者要从会议中“淘金”,舍弃“沙子”,挖出“金子”,而千万不能拣了“沙子”,抛了“金子”。我们不能泡会,要学会淘会。
如,2008年8月份,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火炬传递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市委宣传部召开了“火炬传递到赤峰”的会议。在报道中,记者并没有就会议写会议,而是针对会议亮点,采用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对火炬手传递者进行了现场采访,以他们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为铺垫,展现了赤峰市火炬手的风采和对奥运会的期盼,增强了可听性。记者抓住这条线素,写出了《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圣火传递》这篇稿子,在当天的赤峰新闻节目中播出,该稿在2008年度内蒙古广播影视奖参评节目中获得特别奖。
二、面向受众写会议新闻
有人说,会议是召集领导干部开的,因此,会议新闻只能面向干部,这种说法不全面。一些会议尽管是召集领导干部开的,但是会议内容政策性很强,这些政策是要让群众普遍关心的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处处为群众着想,一定要把政策思想十分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对那些能拨动群众心弦的内容,还可以单独播发新闻。所以,会议报道角度绝不能仅限于干部,而要更多地从受众需要的角度来写,将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报道出来,这样会议新闻的指导性和可听性就会得到和谐统一。比如义务教育政府有何新举、再就业新增多少岗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多少、政策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是哪些等等,对这类会议要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必须把自己置身于会议中,把会议的内容融会贯通,成为会议中的一员,这样在写稿子时候,就避免了空话、套话,让听众通俗易懂。
除此之外,还应针对会议内容,到会外进行深度采访,将会议上的内容和群众的呼声、想法结合在一起,或者在会议稿子后面再写一个侧记或者是解读稿件,这样的稿件鲜活、不空洞。这样做既发布了会议消息,又顾及了百姓声音,百姓喜欢听,领导也可以借此了解民情。
比如在一次拆迁会议中,记者觉得只报一个拆迁消息,有可能百姓有逆反心理,于是就在稿子后面把采访到的百姓想法加了进去。当时稿子里有百姓这样两段的话,“不是我们不配合拆迁,现在已经是腊月了,怎么也得让我们过完年吧。”“能不能别搞一刀切啊”。这样的稿件播出后,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执法部门在拆迁过程中也的确考虑了百姓的想法,顾及了百姓的利益,最后使拆迁工作非常顺利。
当一名好记者,不单单是上传下达,也要考虑到基层,考虑到百姓的层面上。其实记者有时候不是为了写稿,而是引导舆论。
三、追踪会后文章
会议新闻的采访,不应从会议召开的时候才开始,也不应在会议结束的时候结束。其实会议往往都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又是对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各区市县、各部门如何对会议精神进行落实,会议精神在落实中又会遇到什么具体问题,在会议上获知的线索是否真实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下去,追踪、采访、报道。特别是党政机关召开的会议,好多都是需要上传下达的会议,会后的贯彻落实则往往都是近一阶段的报道重点。刚开始当记者的时候,经常是应付任务,开完会、稿子写完也就完成任务了。在后来的记者生涯中我逐渐明白,会议的新闻实际上只是一个消息的发布,是一个新闻源,应该善于从这个新闻源头找出更多的新闻。其实每年的两会,或者其他的各种会议,都是制定各种政策的一个新闻发布,这里面的信息内涵非常丰富,一个好记者要学会从这里面找新闻,而且要长期关注。
比如,2012年冬天,赤峰市民政局曾经开过一个会,内容是冬季要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温暖。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小稿件,可在开会的时候,我眼前总是浮现出流浪乞讨者们在寒冬露宿街头的身影,于是会议结束后,我就与民政部门进行沟通,想做一个关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系列报道。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中,写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流浪乞讨人员需要您的关爱》《流浪乞讨人员你在哪里?》《反思,流浪乞讨现象》等七八篇稿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让众多的市民体会到流浪乞讨人员的困境,不再歧视他。一些专职的流浪乞讨人员还被送回老家,得到当地政府的关爱,得到很好的安置,甚至给找到合适的工作,由过去单纯的“输血”救助改为“造血”救助。这样的稿件发出后,对民政部门工作也是一个促进,他们的救助措施、办法也不断得到完善,工作获得上级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民政救助工作、救助政策的连续性。好的记者应该对社会负有责任,勇于去担当。
四、以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传播会议中的新消息
会议报道的内容再好,如果从形式上吸引不了受众,那也达不到宣传报道的目的。为此,记者必须在报道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大胆创新,使会议新闻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让受众对会议的方针和政策有深刻地了解。在形式上,可以采取消息、录音新闻、通讯、侧记、会议花絮、人物专访、评论、述评、会议主持人答记者问等形式,还可以采用现场报道、录音专访等等。尤其是重大的会议,需要全面报道,更应该注意运用多样式的报道形式,以使受众喜闻乐见。比如,2012年召开的中共赤峰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这是赤峰市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为了全方位地报道好这次大会,本台党代会报道组灵活地采取了录音报道、消息、花絮、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代表专访、现场报道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翔实地报道了本次党代会的全过程,从而增强了可听性。对一个有多个新闻点的会议,可以采取组合报道的方式,突出报道,或者是化整为零,进行连续报道。
改进会议报道是摆在每一个记者面前的难题。以上只是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使会议报道不断有所创新,使会议新闻作品出新、出色、出彩。
(作者单位:赤峰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白洁